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余华作品介绍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77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活着》和《许三观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5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现就职于杭州文联。其主要作品如下:
时间 | 名称 | 时间 | 名称 | ||
长篇小说 | 1993 | 《活着》 | 短篇小说集 | 2004 | 《鲜血梅花》 |
1998 | 《许三观记》 | 2004 | 《战栗》 | ||
1993 | 《在细雨中呼喊》 | 2004 | 《黄昏里的男孩》 | ||
2008 | 《兄弟》 | 2004 | 《现实一种》 | ||
2013 | 《第七天》 | 2004 | 《我胆小如鼠》 | ||
随笔集 | 2005 |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 2004 | 《世事如烟》 | |
2005 |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 杂文集 | 2011 | 《十个词汇里的中国》 | |
2005 |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 2015 |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 ||
2017 | 《文学或者音乐》 | ||||
2018 |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 ||||
一、《兄弟》介绍
在余华的作品中,长篇小说并不多,而真正能称的上“长”的,就只有《兄弟》这一部了。《兄弟》分为上下两部,当年我在图书馆借这两本书的时候,看到厚厚的两本,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也许有些朋友会说,像现在的网络小说多的都几百万字。很显然,这不是能放在一起比较的,余华这种大作家的作品更注重的深度、内涵,肯定是不能像网络爽文一下能码多少字码多少字的。《兄弟》这本书以李光头和宋刚这对兄弟为主要线索,写了两个时代的变革,以及人们在变革中挣扎求存的故事,从内容上来说,这个故事未免是催人泪下的,但是通过余华的文字功底的润,却又在这种“悲”中透露出点点的喜感和诙谐。当然了,这本兄弟上部真的是无可挑剔,下部就感觉跑的有点快了,可能是还没领悟到作者的真正用意吧。
二、《活着》介绍
《活着》可能是余华的作品中流传的最广的了,那是因为张艺谋导演曾经拍过这部小说的同名电影,并且由葛优、巩俐主演,并且在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获得了最佳演员角奖等一系列的奖项,于是更多的人认识了余华。可见好的作品以及好的作家也还是需要媒体的
宣传的。《活着》这本小说主要写了地主家的儿子福贵从有到无,从少爷变成一个唯有老黄牛做伴的老头的故事。在那个年代,也许活着很难,在如今的社会,活着也并不容易,如果能从此书中到一些活着的意义,那也是再好不过的了。
三、《许三观记》介绍
《许三观记》从书名上来看一点也不高大上,可是就是这么朴素的书名,已经把整本小说都交待清楚了,主人公许三观的一生,就是的一生,为了孩子,为了老婆,为了生活,他在不停的。我一直希望余华能得一次诺贝尔文学奖,可是每次的希望都落空,不过幸好这部《许三观记》得了个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也算是有点安慰了。
其他优秀的作品还有《在细雨中呼喊》《现实一种》《第七天》等,可惜余华的作品太少了,这可能是因为他每一部作品都精益求精吧,自从2013年出版《第七天》后,就再也没有出新书的消息,真希望能再看到他的新作品。
四《第七天》介绍
《第七天》选择一个刚刚去世的死者“我”(即杨飞)作为第一人称叙事者,由“我”讲述死后
七天里的所遇、所见、所闻之事与往事,“我”力所不及的一些故事或故事片段则蝉蜕给与“我”相关的他者,由他者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所遇、所见、所闻之事与往事。
主人公杨飞是主环,这一主环分别连套一些不同的次环,次环又连套次次环,从而形成多重连环式结构模式。分别是杨飞——李青——李青的后夫,杨飞——杨金彪——生父生母一家,杨飞——杨金彪——养父兄弟姊妹,杨飞——鼠妹与伍超——肖庆,杨飞——李月珍夫妇——杨金彪,杨飞——中国诺贝尔奖李月珍夫妇——二十七个婴儿等均构成一个个三连环结构。三连环结构涉及第一人称蝉蜕叙事。所谓第一人称蝉蜕叙事是指由第一人称叙事者“我”蝉蜕到下一个以第一人称叙事的叙事者的叙事方式。杨飞到“死无葬生之地”后不久,遇到“我”出租屋的邻居“鼠妹”,她认出新到的防空洞地下室的鼠族邻居肖庆,肖庆为大家带来了“鼠妹”的男朋友伍超在阳界的消息。于是,故事的讲述者就由杨飞蝉蜕到“肖庆”,然后“肖庆”以第一人称为大家讲述“鼠妹”到“死无葬生之地”后大家所不知道的关于伍超的故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