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历史文化
  佛山历史文化
   
    佛山,简称禅,广东省第三大城市 ,省辖市,位于广东省中部,地处珠三角腹地,东接广州,南邻中山,历史上是中国天下四聚、四大名镇之一,如今发展为中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广东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并创造其独特的"佛山模式" 使"佛山制造"响誉海内外。佛山与广州地缘相连、历史相承、文化同源,是"广佛都市圈"、"广佛肇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粤桂黔高铁经济带" 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东省经济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
    佛山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龙舟龙狮文化名城 。是粤剧的发源地,岭南文化分支广府文化发源地和兴盛地之一,崇文尚武彰显佛山精神。
佛山享有全国文明城市世界美食之都、品牌之都、最具浪漫城市等美誉
佛山原名季华乡,"肇迹于晋,得名于唐",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据考证,佛山的历史起源于现禅城区澜石街道区域,距今约4500-5500年前,百越先民沿西江、北江来此繁衍生息,以渔耕和制陶开创原始文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因
在城内塔坡岗上挖掘出三尊佛像,认为此地是佛家之地,遂立石榜改季华乡为"佛山"。与湖北的汉口镇、河南的朱仙镇、江西的景德镇并称中国四大名镇,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天下"四大聚"。
    佛山是广东省第三大城市,位于广东省中部,地处珠三角腹地,地处亚太经济发展活跃的东亚及东南亚的交汇处,东接广州,南邻港澳。与广州地缘相连、历史相承、文化同源,共同构建成“广佛都市圈”,是“广佛都市圈”、“广佛肇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山辖广东文化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高明区和三水区。全市总面积3797.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0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70.89万人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素有粤剧之乡、南国陶都、武术之城、体育之城、品牌之都的美誉。
  古代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佛山属于百越地。
秦、汉时期,现禅城、顺德、南海、三水属南海郡番禺县;高明属高要县。
晋代,禅城称“季华乡”。
590年(隋开皇十年),从番禺县分置南海县,因旧置南海郡得名。
628年(唐贞观二年),季华乡称“佛山”,意为“佛家之山”,简称“禅”。
五代十国时佛山禅城、顺德属咸宁县,宋初重新并入南海县。
1452年(明景泰三年),敕封佛山为“忠义乡”,属南海县。同年,置顺德县,意为“顺天威德”。1475年(明成化十一年)置高明县,因原有高明巡检司而得名。
1819年(清嘉庆二十四年)置三水县,意为“三水合流”。
  民国时期
佛山曾先后设佛山镇、佛山市、佛山镇。
  新中国期
  1949年10月19日,高明县全境解放,高明县人民政府由合水移至明城。10月29日,佛山军管会成立,并接管南海县;顺德县、三水县、高明县也分别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军事管制。10月31日,佛山市人民政府成立。
1950年2月15日,成立三水县人民政府。3月1日,成立南海县人民政府。3月20日成立顺德县人民政府。7月1日,佛山改市为镇,归南海县管辖。
1951年6月26日,佛山镇改镇为市。佛山
1954年6月,中共粤中区党委、粤中行署由江门市迁入佛山市大福路10号。粤中行署辖24县(中山、顺德、南海、三水、番禺、东莞、宝安、增城、博罗、龙门、珠海、新会、高明、鹤山、封开、 怀集、高要、广宁、四会、新兴、罗定、云浮、郁南、德庆),1市(石岐)和2省辖市(江门、佛山)。
1956年2月,成立中共佛山地委、佛山专区,辖13县(中山、珠海、番禺、顺德、南海、三水、新会、鹤山、高明、台山、开平、恩平、花县),1市(石岐)和 2 省辖市(佛山、江门)。
1958年佛山、江门改县级市,由佛山专区领导。
1966年,佛山市升为地级市,由广东省、佛山专区双重领导。
1970年,佛山专区更名为佛山地区,佛山、江门改为县级市。佛山地区辖南海、顺德、三水、高鹤、台山、恩平、番禺、中山、珠海、新会、开平、斗门12县和佛山、江门两市。
1983年6月1日,撤销佛山地区建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佛山市辖中山、南海、顺德、高明、三水5县。
1984年6月,佛山市辖汾江区(1986年易名为城区)、石湾区、南海、顺德、高明、三水县,代管中山市。
1992-1994年,顺德、南海、三水、高明先后撤县设市(县级),由佛山代管。
2002年12月,佛山市辖禅城(含城区、石湾、南庄)、顺德、南海、三水、高明五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