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桂枝芍药知母汤合大黄附子汤治愈双手关节疼痛
8——桂枝芍药知母汤合大黄附子汤治愈双手关节疼痛
陈某,女,34岁。初诊日期:2011年2月15日。
双手关节疼痛2月余。
2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关节疼痛,以晨起为著,伴有酸胀痛,就诊于某医院风湿免疫科,查类风湿因子、ANCA及抗中性粒细胞抗体谱均未见异常,为求中医前来诊治。刻下症见:双手指指关节疼痛,感觉有凉气从关节缝隙流出,遇凉水或受凉后疼痛加重,晨起感觉关节有酸胀不适,手脚怕凉,偶有头晕、恶心,胸闷气短,大便干,2日一行,纳可,眠可,舌淡红,苔少,脉沉细,重按无力。
该患者以双手指指关节疼痛为主诉,我首先想到了“诸肢节疼痛”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第8条:“诸肢节疼痛、身体尫痹,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但实际上还得靠别的四诊资料来核实是否为桂枝芍药知母汤证,或有合并其他方证的可能性。
患者双手指指关节疼痛,感觉有凉气从关节缝隙流出,遇凉水或受凉后疼痛加重,晨起感觉
关节有酸胀不适,手脚怕凉,舌淡红、苔少、脉沉细重按无力,考虑为表虚寒之少阴病,还有患者有头晕、恶心、胸闷气短,与原文中的“头眩短气、温温欲吐”完全符合,当时心里非常兴奋,这个病不就是按照《金匮要略》原文得的病吗?应该是典型的桂枝芍药知母汤证。但桂枝芍药知母汤中的“头眩短气、温温欲吐”的病机是什么?与该患者的病机是不是一致,还得需要核实。原文中的“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是由于里虚寒寒饮内停,寒饮上冲所致。而该患者关节疼痛、遇冷加重、手脚怕凉、舌淡红、苔少、脉沉细无力,考虑表有虚寒,里亦有虚寒,里虚寒致寒饮内停,寒饮上冲致头晕、恶心、胸闷气短,与原方中的病机相符,可以用桂枝芍药知母汤。
另外,该患者还有大便干一证,此大便干并非是里实热之阳明腑实证,而是里虚寒所致里实寒证,考虑为大黄附子汤证。《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15条:“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药学是干什么的故综合辨证为少阴太阴合病,处方:桂枝芍药知母汤合大黄附子汤。
桂枝10,白芍10,知母20,炙甘草5,生麻黄5,防风10,苍术10,附子10,细辛3,生大黄3.
7剂,水煎服,日一剂。
结果:患者服完第一付药后,即感觉双手关节疼痛缓解,大便已通,手脚渐温。继服完上方7付,双手关节疼痛消失,手脚怕凉,头晕、恶心症状消失,胸闷气短一证明显缓解,大便已通,脉象亦较前略浮且有力,病高痊愈。
按语:桂枝芍药知母汤中的知母是什么功效?现代第七版《中药学》教材中认为知母:苦、甘、寒,具有清热泄火、生津润燥之功,在本方中表虚寒与里虚寒之证似乎有些不妥。但原方中为何要配伍知母呢?因为经方多取材于《本经》,很多药物的源头还要查阅《本经》。《神农本草经》曰:知母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本经》中提到了知母“主消渴热中”与现代的中医教材相符,而后面的“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可能就是该药在该方中的功效了。
一味中药有很多种功效,并非在一个方子中能发挥所有的功效,而是看它所配伍的药,假若知母与生石膏配伍,那肯定就是清热生津润燥了;假若与麻黄、附子、苍术、细辛等温物配伍,那可能就是发挥“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的作用了。这一点还得需要大家临床上细细体会。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