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线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
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注意两个“角度”、理解三个“特点”。
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
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进行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三个“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三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条理清晰,简明扼要阅卷老师是采点赋分的,因此抓住主要问题分点解答是得高分的重要方法。有的考生把答案写成一片,没有条理,叙述不规范,在卷子上画了一大堆,造成阅卷老师看不清、弄不准而丢分。
2.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①秦朝建立三公九卿制,丞相负责行政,御史大夫执掌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军事,但其职从未实授于人。
②汉武帝为强化皇权,建立中朝,作为决策机构。由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
③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相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④北宋实行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参知政事、三司分别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⑤元朝设一省二院,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相权有所反弹,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⑥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由六部分掌相权,后又设内阁,但不是法定机构。
⑦清朝设军机处,强化了皇权,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的权力。
(2)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贯穿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始终,直至明朝废除丞相。
②分权是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如唐朝、北宋、明朝都很明显。
③决策权由外朝向内朝转移,非法定机构取代法定机构的职权,如汉朝的中朝、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机处。
④皇权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到相权、儒家思想的制约,如唐宋时期相权对皇权的制约,“天人感应”思想对皇权的制约等。
3.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
(1)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稳定了当时的统治秩序,但为后来的诸侯割据埋下了祸根。
②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
③汉武帝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④隋唐时期实行州县两级制,后设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局面。
⑤北宋派文臣管理地方,解决了武将专权的局面。
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⑦明朝废除行省,设立三司管理地方。
(2)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①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但总体来说是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最终在北宋解决了地方分权的问题。
②分权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有效手段,如北宋、明朝特别突出。
4.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主线2
古代中国的经济
1.古代农业
(1)经营模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主要方式)。
(3)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
(4)生产技术:精耕细作。
(5中国历史知识)地位:立国之本。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统治的经济基础;其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治乱和政权的兴衰。
2.古代手工业
(1)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代表中国手工业的最高水平,在明朝中期之前长期占主导地位;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民营手工业逐渐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2)主要行业:冶金、陶瓷、纺织等。
(3)发展特征:规模庞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3.古代商业
(1)发展历程:商民善于经商(“商人”一词由此而来)——春秋战国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秦汉至隋唐重农抑商政策、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宋元商业经济繁荣、坊市界限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商帮、闭关锁国。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