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艺术理论教学思考
纳西族舞蹈 舞蹈艺术作为一种集中了雕塑化的肢体语言,即可听的音乐旋律与可视的美术彩造型等诸多元素的艺术形式,让表演者能够从视觉和听觉的方位来表达人类的意识,奔放的情怀以及不同的情感。在舞蹈舞动的过程中,它将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人类的精神需要,所以,也将是越来越多的学生乐意选择学习的一门学科。地方高师的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舞蹈”对他们来说虽不陌生但似乎也比较遥远。在农村,他们只能从电视上看到一些舞蹈场面、片段,极少人能去实践,更谈不上接受正规的舞蹈教育。能够说,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既不知道什么“手位”、“脚位”,也没有掌握过多少舞蹈专业语汇,更不明白舞蹈的内涵。面对舞蹈基础知识如此薄弱的学生,如何在两年使他们的舞蹈素质得以提升?通过舞蹈教学实践,作者下面谈谈自己的舞蹈教学之见。
1从欣赏舞蹈作品中拓展学生视野
拓展学生的视野是高师舞蹈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那么,怎么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呢?这就要求老师应从审美、学习等多角度去接触大量舞蹈作品。同时,学生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去分析、理解丰富的舞蹈语言,并尽可能地多欣赏舞蹈演出和经典的舞蹈成品,从中获得良好
的感性知识。如:欣赏芭蕾舞剧《红娘子军》时,能够看到大量吸收中国古典舞的动作技巧,使用了黎族舞的舞蹈语言形态,以及戏曲舞蹈常用的动作技巧,并力图把它们统一在芭蕾的动作风格之中。比如山膀、小蹦子、点地翻身、乌龙绞柱、旋子等中国古典动作技巧的使用,都符合人物和内容的表现需要。
同时,又能看到舞者优美的芭蕾舞姿和精湛的表演艺术,且能从其“一举手一投足”中看到作品的深刻内容。此外,还有我国首部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它是由我国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倾情打造的艺术精品。《云南映象》是一台融传统和现代一体的舞台新作,它将原生的原创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整合重构,很好地体现了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作品使用了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和辛勤劳动的生活动作元素(其中有:白族、彝族、纳西族、佤族、傣族等),展示了具有民族特性的舞蹈动作和彩斑斓的民族服饰,从中既能看到其独特的舞蹈语汇又能看到古朴的少数民族风情。通过欣赏大量的舞蹈作品,能够提升学生对舞蹈情绪情景的感悟水平,积累各种不同的舞蹈情绪表达方式和手段,激发他们的审美兴趣、学习兴趣,使学生得到舞蹈审美的享受。
2从舞蹈基本功训练中挖掘学生潜能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刚进入高师就读的学生年龄大多在十八九岁,他们喜爱舞蹈,可塑性强。虽然其中有些舞蹈基础较差,但大多还是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的,特别是来自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参加过各种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活动和农村劳动等生活实践,无形中就令他们掌握了很多“地方民族舞蹈语汇”、“劳动舞蹈语汇”。如何将这笔“生活财富”转化为“艺术财富”是教师需要更多耐心去解析的问题。
2.1解决学生怕“羞”的心理
很多学生初学跳舞时都担心自己的动作“土”,舞姿不美。他们的心理一紧张就容易造成动作变形,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久之则形成自卑心理。作为教师,要即时鼓励学生,哪怕是发现其细微的长处,甚至不防用一些善意的谎言鼓励学生。这样,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敢于大胆地跳,形成良性循环。
2.2解决学生学习舞蹈基本功的问题
舞蹈基本功的练习是非常枯燥而辛苦的,很多学生所以放弃了学习。教师应联系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训练内容。对于有些难度过大的内容,学生难以掌握,就会失去信心,严
重者还能使其产生抵触情绪,无故缺课,造成基训课无法实行。所以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坚持先易后难的训练原则,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选择学生容易掌握的训练内容。高师学生一般都有十八九岁,身体可塑性相对来说较差,在柔韧性方面不能要求过高,如果盲目训练,急于求成,强拉硬扯就很容易受伤,严重的还会造成终身创伤。
老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不要求一次到位,但必须方法对,淡化局部,优化整体,要求学生能够用流畅的语言叙述训练内容的名称、方法、步骤以及训练动作和培养水平的关系,提升他们的表达水平和传授知识的水平。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从单一动作到组合动作,从模仿动作到创新动作。舞蹈组合动作丰富,连贯性强,便于记忆。优美多变的舞姿,诗情画意的展示能吸引学生,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舞蹈教学的组合大致可分训练性组合、表演性组合。采用哪种组合,解决哪些问题,培养什么水平都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例如:神韵训练就有它训练的独到之处,它以情唤神、以神表情,外部体验内心、神态气息交融,内外情感协调统一,外部情感与姿态的细微变化都发自内在,情系内心,通过动与神情与韵的协调动作,达到形神兼备的目的。又如训练性的小跳、中跳组合,针对性强、见效快。反复的屈膝直弹能提升小腿,脚腕的灵活性,增强膝关节的对抗水平和大腿的韧力、爆发力。长期坚持训练,能使弹跳轻松到位,动作自如优美。对塑造人物性格、烘托
舞台气氛有重要作用。表演性舞蹈组合具有欣赏性和实用性,它能够是优秀舞蹈作品的片段,也能够是独舞的精粹。选择舞蹈组合,应从两个方面努力:(1)选择舞蹈组合要有广泛性,要在多民族舞蹈中择用优秀的片段,用多民族的不同风格、不同特的舞蹈语汇培养学生。(2)选择代表性强的舞蹈组合。即组合的本身需具备浓郁的民族个性,应深刻地体现本地区、本民族的艺术特征,特别要注意选择那些在我国举办的文化娱乐、节日庆典等演出活动中经常出现、比较普及、广泛流传的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教学内容。教师要对民族舞的基本特征,用语言或文字加以高度概括,作为一门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现场展示自己的审美体验,用优美的舞姿启发学生的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升温,同时教师还要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发现他们的长处,并即时给予他们肯定与鼓励,让学生学会准确对待自己和别人的优缺点,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2.3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实践机会
舞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舞蹈教学也是以实践性强为特点的。舞蹈教学必须想方设法地缩短课堂与舞台的距离,而“实践”课在其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只有在持续反复地实践
中才能让学生得到锻炼,并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得到提升。实践能激起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增加其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教育的目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能够分三步走:第一步,将舞蹈与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他们所见所闻掌握的地方民族风俗的动作“艺术化”。例如:将拉祜族的拜年,吹芦笙;傣族的冲粑粑、泼水、上山捡菌子等一系列带有生活、劳动过程中的动作艺术化后选择合适的音乐编排成一个舞蹈小组合,使之成为学生自己的舞蹈材料;第二步,组织有效的舞台实践,如:学校每年组织的新年晚会、毕业晚会等,这些活动就是很好的舞台实践,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把平时学习和掌握的舞蹈语汇得到应用和发展,通过多次上台表演实践,能够增强学生舞台适合性,积累临场经验,提升心理素质。同时还能够密切师生关系,增强同学之间的团结,提升了凝聚力;第三步,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一些少儿歌曲的歌词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舞蹈语汇材料将它编排成一个完整的少儿舞蹈。这样举一反三地反复锻炼就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舞蹈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因材施教是教学的精髓,舞蹈教学亦不例外。所以高师的舞蹈教学过程中,必须使用一些非常手段,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能利用掌握的舞蹈语汇编排少儿舞蹈),而不是单单地为了培养舞蹈表演人才或舞蹈家。总来说之,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是这样,舞蹈教学也如此。
舞蹈艺术理论教学思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