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神州文化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
陶元竹纳西族舞蹈
四川省攀枝花市文化馆
摘要: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一直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与传承工作的重点。大田板凳龙是具有攀枝花地方特的本土文化,从最初的村民自娱自乐到逢年过节的联欢表演,后来逐渐为公众所认识,从乡野登上了大雅之堂,受到市民的喜爱。百年传承,一条板凳成了龙。
关键词:板凳龙;传承;发展;非物资文化
攀枝花地处四川省西南,是多民族聚居的移民城市,共有43个民族,其中彝族占8.9%,其次是僳僳族、苗族、纳西族、白族、傣族和满族等。他们都继承着先辈们能歌善舞的习俗,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一直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与传承工作的重点。近年来政府也出台了很多相关措施,加强对少数民族舞蹈的保护和传承,并挖掘和打造出了具有攀枝花地域特大田镇的板凳龙。
一、板凳龙的分布区域
攀枝花板凳龙主要分布在仁和区大田镇银鹿村,大田镇位于攀枝花市南面,距市中心37公里,平均海拔1500米,214省道和攀枝花与云南相连的攀田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是连接攀枝花市与云南的主要商品集散地,幅圆面积105平方公里。大田板凳龙的发源地大田镇银鹿村是攀枝花最偏远的村落,幅员面积 9.5 平方公里,全村 400 余户,1700多人。银鹿村民族文化活跃,尤以板凳龙独具特。每年元宵节,本地“龙子龙孙”便欢欢喜喜地舞起板凳龙,喜庆元宵之余,演绎了极具大田特的民俗活动,传承着刻上地方印记的本土文化。
二、板凳龙的传说
传说在清朝同治年间,银鹿村一户赫姓夫妇年老无子,便到庙里求佛。由于山高路远,走到寺庙时随口说了一句:“终于到了,把我的脚都走大了!”后喜得一子,天生一双大脚,人们都叫他赫大脚。赫大脚天生聪明且喜欢唱歌,十来岁时,杨家地主派他到元谋学艺。回村后,带回了板凳龙的表演技艺。
关于板凳龙还有一个传说。很早以前,银鹿村的村民都是彝族人。因为银鹿村附近有一条龙始终跃不过的小河,便年年兴风作浪,致使村民每年种的粮食都被洪水冲毁得颗粒无收。后来,村里来了有一位汉族小伙子。小伙子不但聪明,而且会做一手木匠活,他和银鹿村一位美丽的彝族姑娘喜结良缘并生下一个女孩。小女孩经常在河边与龙玩耍,得知龙一直想要过河,就让她爸爸做了一条板凳,全家人把龙放在板凳上,帮助龙越过了小河。从此,银鹿村风调雨顺,再也没有水灾。村民们为了纪念板凳上的龙,就用稻草编成龙状捆在板凳上,一有
空闲,就舞起板凳龙,表示人与自然的和谐,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此后,村民们舞板凳龙相沿成习,绵延至今。据说早期的板凳龙叫“耍凳子”,主要是农民在农闲时,以家庭为单位3人合舞一条木凳,自娱自乐,后来有了比赛的性质,以难度大小决定胜负。再后来,又把竹子做的龙扎在木凳上,以增加观赏性。
三、板凳龙的表现形式
舞蹈板凳龙主要是表现一种祝福,示意来年吉祥如意,风调雨顺。板凳龙即把龙扎在板凳上,龙用竹
子或稻草编成,蒙上彩的布料(后为香烟锡纸折成)。一条板凳龙由三个人合舞,前面两位是女士,后面一位则为男子,表演时,女士的阴柔之美和男士的刚阳之气合二为一,能尽显板凳龙的独特魅力,在田间小道、农家小院等地方把这似龙的板凳举在手中,时而旋转、时而翻滚,在鼓点声中挥洒热情、挥舞出丰收的喜悦和明天的希望。
板凳龙有多种式样的耍法,阵容可大可小,两、三条板凳龙可以表演,大到几十、甚至上百条板凳龙更能表现出恢弘磅礴的气势。一人玩时,两手分别执前后腿。二人玩时,一人执前两腿,另一人执后两腿。三人玩时,前二人各以侧手执一腿,后一人双手执两腿。舞动时按照规定套路,合着鼓点,有规律、有节奏地舞出各种花样。有多凳龙又称长板龙,组成人数不定,但至少有9人。每人各举一凳。前一名示龙头,后一名示龙尾,其余为龙身。另由二人举宝珠逗引龙行进,数人协调行动,节节相随,时起时落,穿来摆去。有时一条龙从头到尾,要用八十多条板凳相连,板与板之间用一木棍相连,每一个木棍有一人拿着,每条板凳上都扎着花灯(替代龙体),花灯上都
画了自己喜欢的花草、树、鸟等图案,由于每只花灯都按自己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