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多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三多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杨晓林
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12
        摘要:三多节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的传统节日,三多节在丽江周边影响广泛,历史久远,社会参与度高。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纳西族三多节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多重文化含义的民族节日。结合纳西族三多节的民俗内容与三多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探究三多节的文化含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纳西族三多节;文化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一、三多节民俗节日
        三多节的非物保护问题,我们可以民俗学和非遗学的角度来解释。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的民间文化中常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由口耳相传、行为和心理影响方式扩大和传承” [ ][1]三多节包括了传统礼仪、民间习俗等,都体现出践行这些习俗的人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三多节
保护可以遵循两大原则纳西族舞蹈;即一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二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纳西族传统祭祀、传统音乐、口头文学、传统舞蹈、民族传统服饰等多门艺术类别的在三多节中有体现, 009年,三多节被列入第二批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三多节的起源与发展
        三多节是纳西族最具广泛性、最隆重的民间传统节日,纳西语叫三多颂在纳西语中是祭祀的意思。纳西诗歌中有年年春二月,户户祝三多的传颂,清代诗人诗人写道,玉龙宫殿雪山前,烟火迷腾二月天。土人爱听土人曲,万声齐声落梅田[]。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古城区、迪庆州香格里拉县三坝乡、四川省木里县的俄亚乡、西藏芒康县的纳西族村民都有过三多节的习俗。据《新唐书列传南蛮上》、《南诏野史》、《滇云历年传》等史书记载,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南诏王异牟寻封禅玉龙雪山为北岳,并在玉龙雪山脚下三多神石处建北岳庙,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69)年,南诏王异牟寻封禅玉龙雪山为北岳,并在玉龙雪山脚下三多神石处建北岳庙。从此,民间把
祭三多神与祭北岳神结合起来,三多节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木氏土司与吐蕃战争(约公元794年),乃至后来的元世祖忽必烈攻打大理,传说三多神常显圣幻化成骑白马、穿白甲、戴白盔、执白矛的战神。明代以来丽江为中心的纳西族形成了祭拜三多神的习俗,从丽江迁居到盐井、俄亚以及永宁、盐源的纳西族支系,都信仰保护神—— “三多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