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件如何加密?没想到古⼈先我们⼀步⽤密码了
在古希腊时代,传说有这样⼀种密信传递的⽅式。需要送达密信的⼈在⾃⼰家的奴⾪⾥出⼀位⽑发茂盛的⼈,先剃光他的头发再在他的头⽪写上需要传递的秘密信息,之后等奴⾪的头发长出来盖住头上写的信息,再将奴⾪送给对⽅,等到对⽅接到奴⾪的时候再把奴⾪头发给剃掉,然后就能看到密信的内容。不得不说这种加密⽅式真是残忍⼜低效。
那我们古⼈呢?古代职场,官府公⽂居多且内容多涉及国家机密,⽽⼈类从古⾃今都有偷窥癖,秘密的泄露往往会引起许多“有⼼⼈”乘虚⽽⼊。古⼈为了加密公⽂或者信件,都采取什么⽅式呢?
封泥——最早的防伪包装技术
在发出的公⽂上先盖上印,⽤绳⼦捆好公⽂⽵简,再在绳⼦打结处粘上泥块,秦朝⽤这样的⽅式来防⽌公⽂伪造或泄密。
秦始皇时期,官员上奏是要先将⽵简捆好,并在上⾯糊上泥团,在泥上印上玺印,然后放在⽕上烧烤,让泥变得⼲硬。随后,奏章被送到章台,由⾝边侍卫呈送秦始皇亲⾃验查,如果看见封泥完好,那就代表没有被奸⼈私⾃偷看。
皂囊重封——最早的双层加密技术
西汉时期,出现了“皂囊重封”的⽅式,皂囊是⼀种双层⼝袋,⿊布⾯、⽩布⾥。“皂囊重封”是指皇帝先对书简进⾏玺封,放⼊⿊⾊布袋后,由尚书令或是御史中丞在布袋外再⽤⾃⼰的印在外⾯加封,实现了双重加密。
实封制——沿⽤⾄今的保密⽅案
宋代建⽴了“实封”制,即官员呈奏的秘密⽂书,要将⽂件的封⽪折⾓重封,两端盖印。官员在外地呈奏的秘密公⽂,只贴“系机密”或“急速”字样,并规定,若发现依例应该实封⽽未实封的公⽂,其主管官员将被严惩。
如何给文件加密字验代码法——最早的军事密码
北宋时期,中国出现了⽤于军事保密通信的代码。据曾公亮、丁度等编撰《武经总要》记载,字验是宋朝传递情报的密码,将各种情报内容,⽐如被贼围、将⼠叛等内容归纳为40项,编成40条短语,分别编码。将领带兵出发前,指挥部门与其约定⼀⾸40字(⽆重复)五⾔律诗作为解码密钥,诗中的每⼀字都对应⼀条短语;在战⽃中,前后⽅就⽤该密码本进⾏通讯。真没想到古⼈先先我们⼀步使⽤密码了...
孙红雷主演的谍战⽚《潜伏》剧中余则成在接受上峰指令时,总是⼀边听着⼴播⾥念出的四位⼀组的数字,⼀边查阅⼩说《梦蝴蝶》。他所使⽤的那本书就是“字验”。
密折法——古代加密的新思维
密折是将奏⽂写在折叠的⽩纸上,外加上特制⽪匣的奏折,外⼈⽆从得知。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朝。
雍正年间,每⼀个封疆⼤吏在上任前,皇帝都会把他叫他跟前,给他⼀个密匣,上⾯有两道锁,⽽钥匙则只有皇帝和拿匣⼦的⼤⾂才会有。⼤⾂在向皇帝呈递密折时,就会将折⼦放⼊匣⼦中,直接交于皇帝亲⾃开锁御览,批⽰之后再锁上密封还给上奏⼈,所有内容只有君⾂两⼈知道。
对于公⽂保密,古⼈也是蛮拼的呢。从制作、封装、传递和保管等,持续改进,⽇臻完善。
到了现在呢?互联⽹技术发达,但感觉个⼈隐私很容易被泄露呀,时常会被电话骚扰,例如被忽悠买保险,买投资理财产品...⼯作中的各种⽂档,例如合同、邮件的泄漏篡改也时常发⽣。⾯对信息的浩瀚海洋,我们难道只能望洋兴叹吗?
产品...⼯作中的各种⽂档,例如合同、邮件的泄漏篡改也时常发⽣。⾯对信息的浩瀚海洋,我们难道只能望洋兴叹吗?其它的不敢说,电⼦合同签署这块,完全可以放⼼交给1号签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