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评人员基本常识(前言):
1.考评人员培训达到的目标
(1)了解我国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的发展历程
(2)掌握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的政策与规定
(3)了解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题库开发规程
(4)了解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备案、实施与监管
(5)能按合格考评人员应具备素质与道德要求自己
(6)通过培训后,能承担技能人才评价考评工作
2.考评人员培训的主要内容
(1)技能人才评价制度
(2)职业技能标准
(3)命题与题库建设
(4)考评人员管理
(5)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备案
(6)技能人才评价考务管理
(7)技能人才评价证书管理
(8)技能人才评价质量督导
(9)技能人才考价信息化建设
3.考评人员培训时注意事项
(1)系统学习考评人员培训课程内容
(2)重点学习评价方法与评价实施工作要求
(3)在学习时要考虑从事相关职业评价活动的实际
(4)相同职业的考评人员应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2.技能人才评价制度:
2.1技能人才评价制度:
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发展历程经历了工人考核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技能人才评价制度。
1.各阶段的主要目的
(1)工人考核制度:解决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改革工资分配制度,推行考工定级和考工晋级。
(2)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解决人才的合理流动问题,调动生产力的积极性,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3)技能人才评价制度:解决技能评价社会化问题,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推行用人单位和社会等级评价。
2.各阶段的法律(政策)依据
(1)工人考核制度:1983年4月劳动人事部门颁发了《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暂行条例(试行)》。(2)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1994年7月,我国第一部《劳动法》正式颁布。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由经过政府批准的考核鉴定机构负责对劳动者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
(3)技能人才评价制度:2018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完善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多元化评价方式。
3.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的特性
(1)市场化(2)法制化(3)公益化(4)竞争化(5)品牌化
4.现阶段技能人才评价方式
(1)职业技能鉴定(2)职业技能等级认定(3)专项职业能力考核
2.2 职业资格制度:
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
1.什么是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是反映劳动者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水平的证明,是劳动者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进入就业岗位的凭证。
2.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义
建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我国劳动人事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3.什么是职业资格
职业资格是社会经济部门或行业根据某一职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对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员提出必备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工作能力的基本要求。
职业资格包括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
我国职业资格分为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和以职业技能为主的职业资格。
4.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
(1)从业资格
政府规定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某种专业技术性工作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
(2)执业资格
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技术工作实行的准入控制,是专业技术人员依法独立开业或独立从事某种专业技术工作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
5.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等级设置
(1)国家职业资格一级/高级技师
(2)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技师
(3)国家职业资格三级/高级技能
(4)国家职业资格四级/中级技能
(5)国家职业资格五级/初级技能
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基本属性
1.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国家职业证书制度是按照国家职业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或从业资格进行评价和认证的国家证书制度。
2.决定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属性的因素
(1)它的建立是以国家法律为依据
建立以政府行政管理体系为依托的各级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在全社会实行职业技能鉴定的社会化管理。
(2)它实行的是靠政府权威力量推行的管理模式
一种是以行业权威为代表的证书制度,一种是靠政府权威力量推行的证书制度。
(3)它是我国国家劳动人事制度的重要组成
以国家劳动人事部门确定的职业分类与职业标准系统为前提、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为基础,以职业技能鉴定系统以及与市场就业相联系的就业准入控制为手段。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运行机制
1.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指导思想
以质量管理为核心,坚持质量第一,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为劳动者和企业服务的指导思想。
2.衡量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准
是否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企业效益;是否方便企业和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鉴定。
3.2000年,原劳动保障部《关于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十五”期间提出的总体规划
(1)职业资格证书覆盖国民经济主要职业
(2)技术工种从业者证书覆盖面提高一倍
(3)技术工种新增劳动力可普遍获得证书
(4)高级以上获证人数达总数的20%以上
4.2004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的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训高技能人才为出发点,2004年至2006年三年新增技师、高级技师50万人。
5.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工作方针
(1)面向市场(2)扩大范围(3)完善制度(4)提高质量
6.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主要措施
(1)完善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服务
(2)加大工作力度,拓展覆盖范围
(3)加强基础管理,确保鉴定质量
(4)整体推动,协调发展
7.保证职业资格证书质量的关键因素
一是要加强标准、教材和题库等职业技能鉴定的基础工作。
二是在国家题库网络建设方面,要进一步扩大国家题库网络覆盖范围,提高国家题库运行管理质量。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统计工作,实现从原始数据到年度报表的全部计算机管理。四是引进先进考试技术,提高鉴定的技术含量。
五是要提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工作队伍建设。
8.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落实的措施
(1)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要与就业制度改革相衔接。
(2)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要与职业培训的改革与发展相衔接。
(3)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要与企业劳动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相衔接。
2.3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体系(无讲义)
2.4专项职业能力考核体系
一、专项职业能力概述
1.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的一种技能水平,是人们对特定职业活动技艺、流程、规范等的熟练掌握和运用过程。
2.专项职业能力
专项职业能力是指工艺简便,技能独特,产品实用,独立于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之外,具有最小技能单元的可就业形态。
二、专项职业能力人才体系
1.专项职业能力人力结构
参加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的人员划分:农村富裕劳动力、城镇下岗职工和其他人员。
2.专项职业能力分类
专项职业能力目前一般按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维修业、其他行业分类。
三、专项职业能力开发模式
1.立体开发模式
把专项职业能力的规划、宣传、实践三个层面的活动统一布置、梯次推进、健康发展。
在规划层面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规范模块化、培训梯次化、评价多元化、就业信息化为架构。
在宣传层面上,加大宣传力度,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讲解。
在实践层面上,公开报名程序、公开培训内容、公开考核标准、公开考核结果、公开证书查询。
2.“一点三线”模式
“一点”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的需求量、需求水平、人员来源、资金投入、人员回报等。
“三线”指分类培训、多元并进、学以致用。
(1)分类培训:按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就业意向分班培训。
(2)多元并进:发动职业学院、用人单位、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培训。
(3)学以致用:学技能,掌握一技之长。
3.“三突出”模式
“三突出”指突出抓好质量问题、突出抓好特问题、突出抓好能力认定配套问题。
(1)树立质量意识、树立品牌意识,把好命题质量和考核质量关。
(2)突出地方用户特。
(3)出台配套政策、提供配套补助资金。
4.“五环节”模式
(1)前期准备环节:宣传为主,带动为辅。
(2)培训方式环节: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3)培训内容环节:精简浓缩,突出重点。
(4)培训考核环节:张弛有度,注重实操。
(5)后续服务环节:保持联络,答疑解惑。
5. 精细化模式
(1)组织精细:依托专项职业能力三级开发考核工作框架,明确各级职责任务,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2)标准精细:细化考前培训、考场布置、工位设置、考生资格审核、考评人员配备、考核管理规程。
(3)制度精细:建立考前培训制度、考中纪律制度、考核管理制度、分级负责制度和考评人员建设制度。
四、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
(1)专项职业能力的确立原则
“可就业”是指社会上有一部分相对稳定的人员凭借此项能力就业谋生;“最小”是指它的适用范围小于“职业”,作为一项就业技能,它不可再拆分,不划分等级。
技术性是指专项职业能力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掌握这项能力需要经过师傅的指导或相应的实操培训。简单体力劳动不能作为专项职业能力。
凡能与国家职业标准中的模块直接对应的专项职业能力,且符合最小技能单元原则,该专项职业能力培训与考核时应遵循标准中相应模块初级工的要求执行。
专项职业能力命名
一般用“具体产品或服务的名称+动词”来进行表述,如“拉面制作”、“社区绿化”等。专项职业能力的名称不能与工种或职业名称雷同。因此,专项职业能力名称后不能有“工”、
“员”或“师”等表示工种或职业名称的词。
五、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实施
1.实施主体
由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的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机构负责具体的实施工作。
2.证书管理
由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证书。
3. 职业技能标准
3.1.国家职业分类
一、职业、工种、岗位
1.职业
职业是具有一定特征的社会工作类别,它是一种或一组特定工作的统称。
2.工种
工种是根据劳动管理的需要,按照生产劳动的性质、工艺技术的特征、或者服务活动的特点而划分的工作种类。
3.岗位
岗位是企业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而设置的工作位置。
4.职业的产生
社会进步和发展产生了劳动分工,劳动分工产生了职业。
培训机构是什么5.职业、工种、岗位之间的关系
职业、工种和岗位是将职业按不同需要或要求进行的具体划分。
一般来讲:一个职业包括一个或几个工种,一个工种又包括一个或几个岗位。
二、职业分类的概述
1.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的法律依据:
《劳动法》69条“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
2.职业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1)反映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发展和结构
(2)为统计和人口普查提供依据
(3)是劳动力管理的基础
(4)为教育、培训和就业服务提供条件
(5)是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基础工作
3.职业分类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先进性原则
正确反映不同管理层次、不同技术水平、不同业务范畴职业的特性。
(2)客观性、适用性原则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现状,以及各行业、各部门工作性质、技术特点、劳动组织、工作条件的不同情况,按工作性质的同一性进行职业划分。
(3)开放性、国际性原则
学习借鉴国际上职业分类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在结构框架等方面和国际接轨,使职业信息具有国际可比性。
4.职业划分考虑的因素
采用国际通行做法,将现有职业逐级分层划分为大类、中类、小类、细类(职业),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各类划分时还考虑以下因素:
(1)大类划分时主要考虑了从业人员职责范围、受教育水平和我国政治制度、管理体制、科技水平和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发展因素。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