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游园》教学设计
课题名 | 游园 |
教学目标 | 1.了解汤显祖的生平及创作,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品味戏曲语言,分析艺术手法,提高鉴赏戏曲的能力 3.体味杜丽娘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的复苏。 4.背诵全诗。 |
教学重点 | 1.品味戏曲语言,分析艺术手法,提高鉴赏戏曲的能力。 |
教学难点 | 1.体味杜丽娘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的复苏。 |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授课所用视频、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为背诵打基础 |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讲到这样一个情节:林黛玉听贾府家庭戏班小演员唱《牡丹亭•游园惊梦》,从“不觉点头自叹”,到“心动神摇”,再到“越发如醉如痴”,受到强烈感染。这段曲文,抒发的正是杜丽娘青春苦闷的内心激情。林黛玉和杜丽娘都出身于宦族,有着相似的生活遭遇,所以,在此出曲文艺术魅力的强烈感染下,自然深有同感,迸发出共鸣。 据记载“《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此剧在封建礼教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一经上演,就受到民众的欢迎,特别是感情受压抑的妇女。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赏读《游园》一曲,感受戏曲魅力。 二、介绍作者 1.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申时行,降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因不附权贵而免官,未再出仕。曾从罗汝芳读书,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他与以禅宗来反对程朱理学的达观禅师交往密切,追求个性解放,提出以情反理,“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的进步主张。戏剧创作上他反对拘于律声,提倡灵性,是明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旗手之一。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临川四梦),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戏曲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2.汤显祖名句 (1)为君难,为臣不易。 (2)三分春描来易,一段伤心画出难。 (3)砧声又报一年秋。江水去悠悠。 (4)梦短梦长俱是梦,年来年去是何年。 三、整体感知 1.文体知识 从戏剧形式上看《牡丹亭》属于传奇。 明清传奇与元杂剧的区别: (1)杂剧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 (2)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但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唱到底,传奇各种角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 动作在传奇中不称“科”而称“介”. (3)音乐上,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只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 古诗词改编的歌曲(4)传奇的角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增多,分工更细。杂剧的主角是末、旦,传奇的角是生、旦。传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 总之,明清传奇与元杂剧相比,规模更宏大,曲调更丰富,角分工更细致,形式更自由灵活,因此更便于表现生活。 2.关于《牡丹亭》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传奇剧本,二卷,五十五出,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还魂》而成,明代南曲的代表,汤显祖著。作者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牡丹亭》与《西厢记》《窦娥冤》《长生殿》(另一说是《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和《桃花扇》)并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牡丹亭》问世之后立刻广为流传,以至“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万历年间,江南才女冯小青曾在幽居水阁的凄寂生活中写下这样的诗句:“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可见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中青年女性的普遍处境。与汤显祖同时代的戏剧家沈璟曾将此剧改编,以适合昆腔的演唱形式。现代戏曲大师梅兰芳曾排演昆曲《游园惊梦》,是对该剧《游园》一出最为完美的演绎。 3.故事梗概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 丽娘醒来后,恹恹思睡,第二天又去花园,寻梦境。失望之下相思成病,形容日渐消瘦下去。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 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 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4.《牡丹亭》全剧共五十五出(场),《游园》是第十出《惊梦》中的前半部分,由六支曲子组成,主要是刻画杜丽娘的内心世界。在她走出深闺之前,她不知道“春如许”,当她来到园中,领略了“姹紫嫣红”的春,也就象征着她的青春的觉醒。本文选择的是《牡丹亭》中最有名的一支曲子[皂罗袍] 5.正音正字 垣yuán 乐lè 轩xuān 忒tuī/tēi 韶sháo 四、深入探究 1.全曲大意 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无人赏识,都付予了破败的断井颓垣。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人家才有呢?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我这深闺女子太辜负这美好春光。 2.读完本曲,你脑海中浮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 明确:这支曲子描绘了一幅姹紫嫣红、景宜人的春景图,富于诗情画意。 3.这支曲子富有诗情画意,尤其是借景抒情的过程中刻画了人物形象。人物情感值得细细品味。请按要求分析人物情感,并有感情地诵读曲词,读出杜丽娘当时的心情。 明确:“原来”“似这般”“都付与”这几个副词饱含着主人公无限惊讶、感叹、惋惜,带有极强烈的感情彩。 作者难过场景的变换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用“姹紫嫣红”概括出喧闹春景,接着又着意描摹“断井颓垣”的荒凉颓败,在强烈的极不协调的对比中,寄寓了深沉的感情。 主人公惜春伤春的情感,表达了她冲破封建牢笼、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和愿望不能实现的郁闷心情。(反叛精神或个性解放愿望)。 景美却情伤,反衬手法。 4.这支曲子除了准确刻画杜丽娘的内心世界外,还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明确: (1)情景交融。曲中的景物描写都通过人物的眼睛与人物当时的思绪,来写出人物对景物的感受。景中情、情中景浑然一体,巧妙迭出,无景不新,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2)化用前人名句。如化用了谢灵运、王勃等人的诗句,其可贵之处在于妙语点化,华美秀丽,声情并茂。 五、巩固提升 1.这段曲词历来广被吟咏,你认为美在何处? (1)音韵美,压“ian”“uan”韵,一韵到底,宛如一泓清泉流动,鸣响着泠冷的韵调,给人以明快的美的享受。 (2)景美,描绘了一幅美丽春景图,富于诗情画意。 (3)情感美,面对此景,情美却情伤,用反衬手法,写出了主人公无限惊讶、感叹、惋惜,带有极强烈的感情彩。 2.杜丽娘形象的塑造 “每日绕娘身有百十遭,并不见你向人前轻一笑。他背熟的班姬《四诫》从头学,不要得孟母三迁把气淘。”——第二十出《闹殇》 表现出杜丽娘的老成、端庄、娴静、持重。她苦于幽闺,乐于梦境。 因情而死,为情再生,捍卫爱情,勇于抗争。 汤显祖评价杜丽娘:“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 3.中心主旨 此曲表现了杜丽娘游园恨晚、青春寂寞的悔怨,进而控诉了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观念对少女青春的无情摧残。杜丽娘作为一个刚刚觉醒的少女,感叹春光易逝,哀伤春光寂寞,渴望自由幸福的生活,强烈要求身心解放,这折射出明中叶后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对后世深有影响。 |
布置作业 | 任选其中的一首曲子赏析。 【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贴〕今日穿插的好。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贴〕早茶时了,请行。〔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旦〕不到园林,怎知春如许! |
板书设计 | 姹紫嫣红 良辰美景 韶光贱 青春意识的觉醒 赏心乐事 |
教学反思 | 古老美好的艺术渐行渐远,好多的孩子更喜欢流行歌曲,随着民族文化自信的崛起,古老的艺术希望再获青春。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