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吃之豆汁-研究性学习论文
北京小吃之豆汁 - 研究性学习论文研究性学习论文
在我们高一生活中,研究性学习首次成为我们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同时,也是我们最难忘最快乐的一次经历。
一年中,我们研究小组的组员:许晓凡,周含章,郑洋,范灵宇被研究性学习深深地吸引着,围绕着课题,我们展开一次次讨论,进行一次次调查,每个人都将自己最大的热情投入到研究中去。回首过去的一年,研究性学习教会了我们许多,使我们在探索中得到快乐。
从一开始的选题,我们去图书馆、上网查资料,大量阅读有关信息,最终确定了课题——“北京小吃之豆汁”,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锻炼了我们。在具体的研究阶段,我们经过很多努力,我们亲身到北京的龙门小吃街,亲自品尝了豆汁,并用照相机记录下了研究的过程。我们研究豆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更多人去了解北京小吃,重视北京文化,更深层的目的是弘扬民族精神。因为在当今这个对外开放的年代,大量的外国文化涌入了我们的视线,导致用些人过度崇洋,而对本国文化不了解。我们的宣传和努力也得到了老师、同学们的热心帮助和大力支持。
研究性学习使我们觉得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了,它使我们学会了怎样更好的利用时间,怎样提高做事效率。研究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尝试、善于思考,是成功的关键。它不仅让我们积累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学习的方法。研究性学习培养了我们对待问题时科学、严谨的态度,
使我们受益匪浅。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小组的成员使中相互支持、相互鼓励,我们在一起团结协作,共同的指挥成功的完成了研究的工作,和他们一起进行探索是快乐的。还要特别感谢我们的指导教师——王芳是她指导我们,激励和促进我们成功。可以
说,研究性学习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给与我们无限帮助与支持的老师和同学们,探索的过程变得更加快乐了。
研究成果:
1、豆汁的简介:
豆汁,提起北京小吃,首先让人想起豆汁。北京人爱喝豆汁,并把喝豆汁当成是一种享受。可第一次喝豆汁,那犹如泔水般的气味使人难以下咽,捏着鼻子喝两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有些人竟能上瘾。
豆汁实际上是制作绿豆淀粉或粉丝的下脚料。它用绿豆浸泡到可捻去皮后捞出,加水磨成细浆,倒入大缸内发酵,沉入缸底者为淀粉,上层飘浮者即为豆汁。发酵后的豆汁须用大砂锅先加水烧开,兑进发酵的豆汁再烧开,再用小火保温,随吃随盛。不要看其貌不扬,但一直受到北京人的喜爱,原因在
于它极富蛋白质、维生素,、粗纤维和糖,并有祛暑、清热、温阳、健脾、开胃、去毒、除燥等功效。
豆汁是北京具有独特风味的冬、春季流行小吃。其颜呈灰绿,汁浓醇,味酸微甜,趁热与辣咸菜同吃,又酸又辣又烫,别有风味。尤其是老北京人对它有特殊的偏爱。过去卖豆汁的分售生和售熟两种。售生者多以手推木桶车,同麻豆腐一起卖;售熟者多以肩挑一头是豆汁锅,另一头摆着焦圈、麻花、辣咸菜。《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并说:“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可谓精妙绝伦。”喝豆汁必须配切得极细的酱菜,一般夏天用苤蓝,讲究的要用老咸水芥切成细丝,拌上辣椒油,还要配套吃炸得焦黄酥透的焦圈,风味独到。
2、与豆汁有关的民俗:
有人说,豆汁是老旗人的吃食,其实喜欢喝豆汁的并不局限于民族,也不拘贫富。旧时,有穿戴体统者,如果坐在摊上吃灌肠或羊霜肠,就会被人耻笑,但在摊
上喝豆汁则不足为耻。卖豆汁的照例是从粉房将生豆汁趸来,挑到庙上,就地熬熟。前边设个长条案,上摆四个大玻璃罩子,一个放辣咸菜;一个放萝卜干;一个放芝麻酱烧饼、“马蹄”(此系另一种形式的烧饼,状如马蹄,故名。有椒盐马蹄、两层皮的水马蹄之分);一个放“小焦圈”的油炸果。案上铺着雪白桌布,挂着蓝布围子,上面扎有用白布剪成的图案,标出“×记豆汁”字样。夏天还要支上布棚,
以遮烈日。经营者通常为一、二人,不停地向游人喊道:“请吧,您哪~热烧饼、热果子,里边有座儿哪~”
过去有一则笑话,说齐化门(朝阳门)外营房的旗人都聚在街头痛哭流涕,路人问之,哭者愈痛,谓“豆汁儿房都关了张,岂不要了性命,”笑话归笑话,老北京人尤其是旗人,特别喜爱喝豆汁儿,甚至称之为“本命食”乃是事实。
俗话说,北京人是“豆汁儿嘴”、“老米嘴”、“卤虾嘴”,即所谓“北京三嘴”。
据说豆汁儿的问世乃在清初,当时某粉房做绿豆粉时,正逢炎夏,磨出的半成品豆汁当天未能用完,次日即已发酵,取少许尝尝,觉和甜可口,再经煮沸,饮之更觉味美,于是便专门做起豆汁来出售。
人们购得豆汁,加入紫老米(仓米)或剩老米饭,熬成豆汁粥,佐以不同的小菜,成为京师特有一种风味小吃。
在民间,豆汁儿的主顾更不分贵贱,凡穿戴体面者在庙会上吃“灌肠”或“羊霜肠”,往往会被人耻笑,唯独喝豆汁儿则不足为耻。
3、豆汁的历史:
豆汁历史悠久,据说早在辽、宋时就是民间大众化食品。乾隆十八年(1753),有人上殿奏本称:“近日新兴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检查,是否清洁可饮,如无不洁之物,着蕴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当差。”于是,源于民间的豆汁成了宫廷的御膳。
每年旧历九月至次年立夏后,天,清宫御、寿两膳房都要制做豆汁,帝、后酒肉之余,皆饮豆汁以解油腻。
据说,咸丰梓宫(灵梓)回銮,东西两太后带领同治帝刚回到宫里,即向御膳房要豆汁儿喝。
4、豆汁的做法:
1. 将绿豆杂质筛净,淘洗干净,放入盆内用凉水(冬天用温水,水量要比绿豆高出2倍)浸泡十几个小时;
2. 待豆皮用手一搓就掉时捞出,加水磨成稀糊(磨得越细越好);
3. 每千克绿豆约出稀糊2.65千克,然后,在稀糊内加入1.5千克左右的浆水(即前一次制作豆汁、淀粉时撇出的清水)并逐次加入不少于12千克的凉水过滤,约可滤出粉浆17千克,豆渣2千克;
4. 把粉浆倒入大缸内,经过一夜沉淀,白的淀粉就沉到缸底,上面是一层灰褐的黑粉,再上一层即是颜灰绿,质地较浓的生豆汁,最上层是浮沫和浆水,撇去浮沫和浆水,把生豆汁舀出(可得生豆
汁8千克左右,另有淀粉约500克和黑粉少量),在煮之前还需要再沉淀一次,夏季沉淀6小时,冬季沉淀一夜,沉淀好后,撇去上面的浆水;
5. 锅内放少许凉水,用旺炎烧沸后倒入生豆汁,待豆汁煮涨并将溢出锅外时,立即改用微火保温(此时不能用旺火,否则会煮成麻豆腐),随吃随盛,并佐以辣咸菜同食。
小组成员感言:
随着结题报告的出炉,我们的研究性学习也划上了句号。
在这个学期中,我们研究的课题是:北京小吃之豆汁。其实刚开始对豆汁不是很了解,只知其名,不知其物。但随着对豆汁的深入研究,我不仅了解了豆汁,同时也学到了许多北京文化,而且还在精神品质上得到了提高。
......
在过去被称“北京人”的人要具备四条标准:“一口京腔,两句二黄,三餐佳馔,四季衣裳”。这里说的“佳馔”,不看值多少钱,要个有滋有味,比如说伏天喝碗热豆汁就一口虾油辣咸菜,喝得汗流浃背,浑身痛快,总共花不了两角钱,却也算“佳馔”一餐。但现如今恐怕不到多少符合这个标准的人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人们大概喝的是可乐,吃的是汉堡。许多人早已忘记老北京的小吃了,更不用说亲口品尝过了。通过我们的调查也显示出了我们这代人对豆汁,对北京文化的不了解。其实关键不是在对小吃是否了解,而是现在的人们过于崇洋,而遗忘了我们有着悠悠历史的老北京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所以我们希望用我们的研究成果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小吃,通过北京小吃豆汁这个点扩展到北京文化这个面,北京文化,洞悉北京文化的精深,让北京文化发扬光大。
通过这次研究,我觉得自己的精神、素质得到了升华。这次的研究给我带来了很深的体会,令我终生难忘。
郑洋
......
这不但使我们对所研究的系统有了深入的了解,更锻炼了我们与人交往的能力。两次实地考察,使我
北京的小吃们得到了大量研究所需的材料。对于调查陌生人,我们由一开始的紧张、羞涩,到后来的熟练、自如。这个过程,是我们人际交往能力的一次考验。我们撰写论文,制作演示文稿,作结题报告。这些都是由我们全组成员共同完成的,从中,我们也更加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也学会了许多与人合作的方法。
我们通过研究,不但了解到北京豆汁的现状,更了解了它的历史。我们研究的意义,更多的是让大家了解北京小吃—豆汁。
范灵宇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