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寺和护国寺小吃一条街
护国寺和护国寺小吃一条街
打开文本图片集
在北京的街巷中,有不少是以寺庙命名的,但许多已没有了寺庙,空留其名。少数虽经历了数百年历史变迁,寺庙依然存在。例如位于护国寺街的护国寺就是一座有700年历史的古刹,格局至今未变,只是没有了香火。
护国寺街是什刹海地区著名古街之一。东西走向,东起德胜门内大街,西至新街口南大街,全长593米,街面上车行道宽6米。街道两旁有护国寺大院、护国寺东巷、护国寺西巷、护仓胡同、藕芽胡同、棉花胡同等。护国寺后方还有新太平胡同(原称塔院)、小杨家胡同(原称小羊圈)、百花深处等。
护国寺建于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古称崇国寺,寺前之街道明代称崇国寺街;明宣德年间崇国寺改称大隆善寺,成化八年赐名大隆善护国寺,寺前之街道清代称护国寺街。
护国寺的中轴线及其东西跨院,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100米,占地约*****平方米,中路原有殿宇九进,另外还有钟鼓楼和东西配殿。早年,护国寺内还有17通古碑,其中元代碑5通、明代碑7通,清代碑5通。最著名的碑有: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立有圣旨碑。元皇庆元年(1312)立有赵孟頫撰并书的《崇教大师演公碑》。《皇元大都崇国寺重新修建碑》,碑额雕两
龙,头下尾上,其中两爪互握,爪之四隅,凿透四孔,俗名透龙碑。什刹海地区流传的“金门坎儿,金门墩儿,机灵鬼儿,透亮碑儿。”这其中第四句“透亮碑儿”,就是指的护国寺的透亮碑儿。如今在护国寺大院中的古碑,早已无存,也许有些古碑已埋在地下,有待发现。
护国寺是一座喇嘛庙。清代康乾盛世,曾对护国寺进行大规模重修。光绪三十四年(1908),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龙驭宾天”,护国寺的喇嘛们曾在寺内为他们诵经超度,期望清政府能资助一些银子,重修寺院,但是清政府每况愈下,无力资助,久而久之,大好梵刹,就这样荒芜了。如今,只剩下一座金刚宝殿尚还完好,其余殿宇和僧舍则被改变用途成了大杂院。
护国寺荒芜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屡遭火灾。明末清初,护国寺曾遭受兵火。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曾毁于庚子事变。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月三日,又遇大火。1920年1月14日,不戒于火,全毁后殿5间,东西配殿各3间,东西耳房各2间。为此,《燕都杂咏》云:
萧条古寺太荒凉,惹惊沦桑漫断肠。北京的小吃
皆因当年一把火,枯木残碑泣夕阳。
2004年6月,护国寺地藏菩萨殿遇火被毁。该殿为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重修,其梁柱粗大,多为红松制成,着火前其油漆彩画多已脱落,但主体结构尚还完好,一场大火,化为灰烬。
这场大火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人民政府也表示将要对护国寺进行整治,力争恢复其历史本来面貌。假如能把护国寺山门亮出来,将其重要殿宇修复,创造条件,恢复庙会,将是一件大好事。
清末,护国寺夏历每月逢七、逢八日有庙会,后形成市场,称西市,当时隆福寺称为东市。1960年与东市合并。
护国寺街因为位于皇城脚下的缘故,城市规划不许建设高层建筑,因此,这条街上的商店,如护国寺小吃店、合义斋饭馆、护国寺饭馆等都是传统的一层建筑,民居也多是一层的青砖灰瓦建筑。古人云:“酒香不怕巷子深。”护国寺小吃店、合义斋饭馆是北京著名的老字号。老北京人在游览护国寺之余,大多要到这里品尝地道的北京风味。
遵照西番教则,每年元宵节(正月十五)、浴佛节(四月初八)、佛成道日(十二月初八),庙里的喇嘛厨师要制做斋食,诸如糕点、甜食、茶饭、茶汤、杭米粽、腊八粥等,献给敬香施捨的施主,还要敬献给皇上和帝师品尝。庙里神位前的供桌上也要摆放这些美食,谓之供神。其制做之精良,可想而知。
早年寺庙内外的空地上,有许多商贩摊点,除经营日用百货之外,有相当一部分是经营茶点的。诸如凉糕、江米粽、蜜枣糕、煎饼、面茶、酥酪、马,也有卖酒肉、茶汤的。喇嘛厨师制作的用于奉献给皇上和帝师的上等食品的技艺方法,逐渐为这一带的居民所接受。回民制做餐饮以清洁卫生、味
美清香而著称。
旧时,护国寺有庙市,汇集了京城有名的百货、商品、图书、
玩物、绝活小吃摊商。庙会上最招人的是小吃摊。摊主们支个布棚,亮出字号,摆上条案、长凳,有的索性把肩挑的担子或手推独轮车个地儿,庙里一停,边安炉边坐锅,锅旁摆上调料罐、碗筷,这就拉开了“阵势”准备开卖:“豆面糕来,要糖钱!”、“滚糖的驴打滚啦”……庙会上的小吃、茶食等是最受欢迎的食品。年糕、扒糕、凉粉、爆肚、茶汤等小吃品种在食摊上应有尽有。
1956年,政府将庙会上颇具名气的卖茶汤的、卖年糕的、卖牛羊肉的十几位厨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护国寺小吃店,聚集了京城小吃之精华,经营艾窝窝、豌豆黄、驴打滚儿、蜜麻花、萨其玛、豆汁、焦圈、面茶等一百多个品种的北京传统小吃。
北京小吃讲究应时入季,诸如春季的豌豆黄儿、艾窝窝;夏季的“冰碗”扒糕、漏鱼儿;秋天的牛筋儿窝窝、脆麻花儿;冬季的盆糕、碗糕、果料年糕。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节的粽子等。同时根据顾客口味变化让小吃也赶“时兴”,黄油口儿的糯米糕、什锦炒疙瘩儿、麻辣鸡丝面、牛眼包、奶油炸糕、姜汁排叉儿、鸳鸯酥、蝴蝶卷、牛肉烧饼、兰花盏等干稀甜咸荤素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精彩纷呈。
护国寺街是一块风水宝地,以护国寺小吃店为龙头,目前在护国寺街上,已经有10多家小吃先后落户
营业,其中有以北京风味著称的和义斋小吃店,以经营爆肚出名的满广记,褡裢火烧,还有不少是外埠迁京著名小吃,如新川面馆、四川麻辣烫、湘韻小吃、兰州拉面、河间驴肉火烧、东北烧烤、成都小吃、桂林米
粉等。
游览在护国寺街上,游客根据饮食习惯,可以大饱口福。仅北京经典小吃就有数十种:诸如炸酱面、薄脆、冰糖葫芦、茶汤、炒疙瘩、艾窝窝、果脯蜜饯、驴打滚儿、栗子面窝头、肉末烧饼、焦圈、炒肝儿、爆肚、灌肠、羊眼儿包子、褡裢火烧、姜丝排叉、门钉肉饼、百果年糕、茯苓饼、螺蛳转、萨其玛、馄饨、酸梅汤、墩饽饽、玫瑰饼、扒糕、腊八粥、江米香粽等。其中许多是可以打包带回家的。北京小吃的营养价值很高,远远要高于某些洋快餐中的炸片。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北京小吃就是一种中式快餐,要比吃洋快餐经济划算。
北京小吃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文化中的小吃,小吃中的文化。而且百年依旧、千年不衰。《析津志》记载着700年前元大都人的生活情景。游牧民族进得大都城(今北京),喜欢吃牛羊肉、喝马、吃枣糕、喝面茶。北京小吃中“艾窝窝”一词系蒙古语音译,初为蒙古族食品。“萨其马”一词,乃满语的音译。千百年来,北京这个多民族的聚居之地,各民族的生活方式、饮食习俗彼此融合,相互借鉴,进而形成了独具特的京味饮食文化。
“驴打滚儿” 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属于年糕的一种,由乡下传进城里,有200多年的历史。在说“驴打滚”这几个字的时候,还得带出那个“儿”音才行,否则只听“驴打滚”的音,谁都想不到是一种小吃的名称。但为什么叫“驴打滚儿”呢?应该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