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TH YORK
● 撰文 吴涛 ● 图片 国际古道网
1963年,红学家吴恩裕、周汝昌、吴世昌等人到香山考察,系统梳理曹雪芹在香山的有关传说。
1971年,刚从北京二十七中退休的舒成勋老先生在正白旗村39号院自家老屋的墙壁上,赫然发现乾隆年间的“题壁诗”。
1977年,北京发现一对乾隆年制黄松木书箱,据信是曹雪芹遗物,书箱上的题字与“题壁诗”上字迹完全一致。
1983年,以正白旗村39号老屋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北京曹雪芹纪念馆正式开馆。
2013年,“曹雪芹小道”旅游标识系统发布,南段的20块导览标识牌亮相。 当年8月15日这一天,上百名公众化妆成红楼人物,热热闹闹走过大师之路,拉开了纪念曹雪芹逝世250周年系列活动的帷幕,一
条文化内涵丰富的徒步线路正式面世。
雪芹寻
踪
曹
雪
芹
出
身
于
清
代
内
务
府
正
白
旗
包
衣
世
家
;
他
的
家
族
曾
经
历
过
辽
阳
—
盛
京
—
京
城
—
山
西
—
江
南
的
迁
徙
过
程
。
其
祖
父
曹
寅
是
康
熙
皇
帝
的
宠
臣
,
官
至
江
宁
(
今
南
京
)
织
造
;
曹
雪
芹
本
人
也
出
生
在
江
宁
织
造
府
,
在
幼
年
享
受
过
锦
衣
纨
绔
的
富
贵
生
活
。
雍
正
年
间
,
曹
家
突
遭
问
责
抄
家
的
巨
变
,
合
府
迁
回
北
京
,
家
道
也
就
此
一
蹶
不
振
。
曹
雪
芹
成
年
后
定
居
北
京
西
郊
,
据
考
证
,
其
故
居
北京的小吃正
是
今
天
的
海
淀
区
香
山
卧
佛
寺
路
正
白
旗
村
39
号
院
。
他
隐
居
此
间
,
在
贫
病
交
加
、
幼
子
夭
亡
的
情
形
下
笔
耕
不
辍
,
写
出
了
流
传
后
世
的
《
红
楼
梦
》
一
书
。
曹
雪
芹
晚
年
的
这
段
经
历
,
经
过
多
位
红
学
家
的
考
证
已
趋
彰
明
,
各
项
遗
迹
、
文
物
形
成
了
一
条
完
整
的
文
化
脉
络
。
曹雪芹是我国清代伟大的小说家。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曾这样总结他的一生:“生于荣华,终于苓落,半生经历,绝似‘石头’,著书西郊,未就而没”;其中“著书西郊”一语,指的就是曹雪芹晚年曾定居北京西郊香山一带的史实。当时,贫困潦倒的文学巨匠住在寿安山前的正白旗村,并常常沿山间小路前往山后的白家疃(tuǎn)等地,访友、行医或赏景。清代以降,这些由当地百姓踩踏成径的小路一直保留下来,如今则形成了名为“曹雪芹小道”的文化旅游线路。藏身西郊的
曹雪芹小道
古道线路
曹雪芹纪念馆
1971年在香山地区正白旗地界上,专家认定一座带有几组题壁诗的老式民
居是曹雪芹著书之所,将其命名为“黄叶村”;12年后,以此为基础建
成了曹雪芹纪念馆。目前的纪念馆是一组长方形院落,前后两排共有18
间仿清代建筑房舍,前排展室陈列着发现题壁诗的残墙等重要文物和遗
迹,后排展室则有曹雪芹的生平家世、《红楼梦》的影响两组专题展品。
碉楼
北京植物园内有多座碉楼。资料显示,乾隆十三年时,清军在川西金川
用兵不利,因此在香山设立了健锐营,操练云梯攻城的技能。碉楼正是
仿照敌军在金川地区的建筑而建造,用于军事演练。香山地区曾建有68
座这样的碉楼,如今遗存仅有6座半,其中2座完整地存于北京植物园内。
曹雪芹纪念馆北边的古井,是清代供正白旗村人马饮用的水井,有三百
多年的历史,曹雪芹居住期间的饮用水便取自此井。
龙王庙
当地夏季多雨,易形成洪水,所以建有龙王庙。这座建于清初的古庙,东、
西两侧墙上绘着乡间风景;北墙绘有“墨龙图”,据说此图为曹雪芹的
朋友鄂比绘制。
石上松
植物园白鹿岩南山坡上,有一株侧柏生长于巨石顶端的石缝中,蔓延的
根系让巨石生出一条裂纹,人们称其为“石上松”。民间传说曹雪芹见
此奇景,心生灵感,所以在《红楼梦》一书中,写出了贾宝玉、林黛玉“木
石前盟”的著名故事。
“曹雪芹小道”的整体线路
从黄叶村的曹雪芹纪念馆开始,
途径东沟村、十方普觉寺(卧佛
寺)等,翻山一直到白家疃村口
新修牌楼结束,长度超过10公
里。线路分为北京植物园内、跨
山道和白家疃内三部分;一些驴
友习惯把出植物园后到白家疃村
庄前的山间小路这一段称为“曹
雪芹小道”,这样测算的话,里
程就少了很多;而根据走法不同,
数据也会有不小差距,所以也有
“小道长6.6公里的说法”在网
络上流传。
北京植物园内的曹雪芹小
道,亦即前述的南段部分,环境
优美,路况极好,但是由于人们
对景区标牌指示系统的理解不同
而有了五花八门的走法。南段景
点主要有:
古道
Ancient Road 废艺斋相传曹雪芹著有《废艺斋集稿》一书,其中论述了刻印、编织、园林、风筝、烹调、脱胎手艺、印染等工艺技法,意在让穷苦民众掌握实用手艺,养家糊口。当时的著名书画家董邦达对此曾有“教民养生之道,无论大术小术,均传圣德,扶伤救死之情,无论有心无心,悉具阴功”的赞叹。如今白家疃建起了一座“废艺斋”,其中展示着曹雪芹当年悉心研习的各项传统工艺。贤王祠怡亲王允祥曾在香山地区治水,并建有别墅。白家疃百姓感激其功德,吁请将他身后
留下来的别墅改建为贤王祠。今日的白家疃小学内存有贤王祠的遗迹。
十方普觉寺(卧佛寺)
此寺庙始建于唐代,清雍正皇帝胤禛赐予“十三
阿哥”怡亲王允祥作为家庙。扩建时修建了琉
璃牌楼,规格甚高,楼正面匾额镌“同参密藏”
四字,背面镌“具足精严”四字,皆为乾隆皇
帝御书。元宝石植物园水源处,石上松附近,有一体量巨大的石块,外形酷似元宝,底部悬空,形成一个石室,内有一石榻,历史上曾有喇嘛僧修行于此。此石传说就是《红楼梦》中大荒山无稽崖青埂
峰下那块顽石之原型。
有说法是这里的先民曾经以制作盔甲为生,买卖时将盔甲摆出来供人挑选,所以曾名“摆甲疃”,现名由此而来;还有说法是过去这里有滩,也有河水,所以叫白家滩,而一些由山东逃荒过来的村民,沿袭家乡的叫法,将“滩”字读为“疃”,才有了此名。 至于曹雪芹为什么经常从黄叶村的家中费力地翻山前往白家
疃,后人的意见更是难以统一。有人认为他是来此看望朋友,也有人认为他是为了贴补家用,在此行医。当然我们更不妨认为,文学家正是在山前山后的漫步中到了可贵的创作灵感。
如今的白家疃很重视曹雪芹文化建设,所以村里立起了曹雪芹石像,原有的小石桥、贤王祠遗迹等文物也得到了保护。此处的主要景点有:顺樱桃沟上行出植物园后,会
走上崎岖山路,到山顶时可以看见三
座并列的山峰,形似三炷燃烧升腾的
佛香,户外人称其为“三炷香”。之
后经过较长时间的下行,会到达白家
疃村。村名的来历说法不一,一说是
此地原是宋代杨六郎部队摆放盔甲之地,由原名“摆甲滩”演变而来;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