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之谜
中国出口之谜
世界上大部分的产品都是沿着价值链生产和交易的:一个产品从构思到最终销售给消费者被分解成一系列任务,包括产品的研发、设计、零部件制造、组装、市场推广、批发和零售等等,这些任务被分配给位于不同国家的企业完成。
近期,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最新出版的《中国出口之谜:解码“全球价值链”》一书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过去40年里中国出口的神奇现象: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世界高科技出口第一大国。作者邢予青是日本国立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的经济学教授。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企业通过参与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将其劳动服务和零部件与跨国公司的品牌和技术进行捆绑,形成最终产品销售到全球各地。与传统的以国界划分的贸易形式不同,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贸易边界是由跨国公司所主导的国际生产网络决定。这种新形式的贸易正在挑战着传统的贸易理论和贸易统计方法。
2008年6月,苹果公司时任CEO史蒂夫·乔布斯在旧金山发布了iPhone 3G。当时,这部手机因其新颖的设计给邢予青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他观察到,这部手机的背面印着一句话:
苹果公司在加州设计,在中国组装(“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Assembled in China”)。
通常,按照世贸组织原产国规定,中国出口的产品往往印着“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邢予青认为,乔布斯之所以一反常规使用“中国组装”而不是“中国制造”,是因为他想强调,iPhone是由苹果公司设计的,而中国企业只是将进口的零部件组装成最终产品而已。
2009年,一份欧盟的研究报告也吸引了邢予青的注意,这份报告称,2007年中国高科技出口产品排名世界第一,年出口量已经超过了美国、日本和欧盟等27个国家。然而,当时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大约为3500美元,只能算低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直觉上,邢予青认为欧盟的这份研究报告的数据存在一定问题。
于是,邢予青萌生了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中国出口奇迹的想法。全球价值链是一种新的商业运作形式,它是由多个国家参与开发、制造,最终向国际市场上的终端用户提供制成品的一种新的生产和贸易方式。
苹果手机的生产就是全球价值链的典型案例。参与iPhone 3G制造的有9家公司,分别位于中国、韩国、日本、德国和美国。其中,日本东芝公司提供了闪存、显示模块和触摸屏;韩国三星公司生产了应用处理器和动态随机存储器;德国的英飞凌公司提供了基带、摄像头模块、射频收发器、GPS接收器、功率IC射频功能。总的算下来,一台iPhone 3G的生产成本一共为178.96美元。其中,中国的组装服务费用为6.5美元,仅占3.6%。
贸易公司名字如今,世界上大部分的产品都是沿着价值链生产和交易的。一个产品从构思到最终销售给消费者被分解成一系列任务,包括产品的研发、设计、零部件制造、组装、市场推广、批发和零售等等。这些任务被分配给位于不同国家的企业完成。
全球价值链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演进,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存在一定区别。19世纪初,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李嘉图在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在比较优势理论中,不同国家各自生产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通过自由贸易,每个国家都能从中获益。李嘉图用“英国的布换葡萄牙的酒”这一著名的例子阐释了比较优势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他的学生俄林发
展出了资源禀赋理论,也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资源禀赋理论考虑到了劳动和资本两要素,比只考虑单一劳动投入的比较优势理论更接近现实。资源禀赋理论表示,各国在需要密集利用本国丰裕要素的产品生产上有比较优势。例如,劳动力相对资本更丰裕的国家,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更具有优势。
然而,一些新的贸易现象也在挑战着新古典贸易理论。比如,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北北贸易”。于是,诺贝尔经济学家保罗·克曼提出了新贸易理论。通过引入规模经济,新贸易理论分析了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产业内贸易是指一国对同类产品既有进口又有出口,比如美国从日本进口汽车,同时又向日本出口汽车。由于存在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和消费者偏好差别,各国能够从产业内贸易中获益。
然而,无论是比较优势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等都无法完全解释:为什么在过去4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并且向美国出口大量的高科技产品?
1980年,中国向世界其他地区出口额仅为182亿美元。到2010年,中国出口额达到了1.58万亿美元,30年间的出口增长率远远高于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在2000年,中国出口量占
世界出口量的3.9%。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出口呈现爆炸式增长。到2009年,中国出口份额达到了9.6%,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2018年,中国出口份额增长到了12.8%。
在出口总额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出口的产品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截止1990年,中国出口的产品一半以上属于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此时的贸易产品还相对符合古典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新古典贸易理论。而到2018年,中国出口产品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制造品出口占比达到了93.2%。从以纺织品和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升级到以机械和运输装备、电信设备、电子数据处理和办公设备等高价值、高技术为主的出口结构。
随着经济发展,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并不奇怪。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2007年,中国就已经成为第一大高科技出口国,超过了所有发达国家。并且在接下来的10年里,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额达到了6542亿美元,又差不多翻了一倍。而同期,美国的高科技产品出口额却下降了三分之一。日本和德国要么停滞不前,要么温和增长。这实在是很难用传统的贸易理论来解释。
于是,许多学者发表了大量的学术和媒体文章,从不同角度阐释中国出口的奇迹。比如,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来分析,或者强调中国的经济改革,还有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汇
率制度的角度来谈。邢予青认为,这些理论实际上都不能完全解释中国出口的谜团。
邢予青提出,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看,有关中国出口的一系列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释。在全球价值链中,货物贸易被任务贸易取代。目前国际市场上的大部分制造品,实际上是位于不同国家的公司协作生产的产物。而在古典比较优势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中暗含的假设是,一个产品的全部生产过程都发生于一个国家内。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