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学期
传统文化教案
李台镇中心小学 赵丽平
2013年3月
17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有关吸血鬼的电影1、理解两首诗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3、想象“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二、自读<<观书有感》<<已亥杂诗>>理解诗意
自读全诗,整体感知。
读《观书有感》<<已亥杂诗>>有什么感觉?这两首诗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诗,提出疑问。
三、细读《观书有感》<<已亥杂诗>>理解诗意
1、《观书有感》特种兵之火凤凰演员表<<已亥杂诗>>的作者分别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徘徊 浩荡 吟鞭
一鉴开,象一面镜子被打开。
天光,比喻书中的内容。
浩荡,广大无边。
吟鞭,诗人的马鞭。
3、理解两首诗的意思。
四、总结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诗意。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观书有感》<<已亥杂诗>>。
五、背诵《观书有感》<<已亥杂诗>>。
18 诗词两首
教学目标:
1、理解《放言》<<浣溪沙>>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词。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二、自读《放言》<<浣溪沙>>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放言》<<浣溪沙>>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三、细读《放言》<<浣溪沙>>理解词意
1、《放言》<<浣溪沙>>的作者分别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蓍 狐 疑
狐疑,传说狐多疑,冬天河水结冰,狐从冰面走过时,都是边走边听.此处形容犹豫不决。
钻龟与祝蓍,都是古代占卜的方法。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四、总结
营养师怎么报考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五、背诵《放言》<<浣溪沙>>。
19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诗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重点:
学习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二、自读<<琴诗》<<秋日>>理解诗意
自读全诗,整体感知。
读<<琴诗》<<秋日>>有什么感觉?这两首诗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诗,提出疑问。
三、细读<<琴诗》<<秋日>>理解诗意
1、<<琴诗》<<秋日>>>的作者分别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3、理解两首诗的意思。
四、总结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诗意。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琴诗》<<秋日梦见泥石流>>
五、背诵<<琴诗》<<秋日>>。
20 汉服
教学目标:
了解汉服的发展历程和式样,培养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 通过阅读书籍和网络搜索等形式,来了解汉族的发展历程和服饰的变化,让学生了解我国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并且汉族和少数民族互相取长补短,丰富了各族的文化,从汉族的服饰中,感受美的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汉族服饰的发展历程和样式;通过观看华美飘逸的汉服和汉服服饰的样式,了解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影响。
教学过程:
为什么我的电脑老是掉线1、导入:
观看右边图片,你知道这是谁的剧照吗?他穿着什么服饰?(利用图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大家知道,现在在国家的一些重大的庆典和礼仪性的场合,为了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通常会让礼仪小穿上旗袍。但是你们可否知道,旗袍并非汉族人的真正的民族服饰,而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满族的民族服饰。汉服起源何时?让我们走进本课的学习——汉服。
2、汉民族简介 怎样卤牛肉
中国共有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被称为“中华民族”,而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
文化最灿烂。汉族在汉代以前被称为“华夏民族”。《左传》中对“华夏”两字的解释为:“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板书)也就是说,华就是指的服饰,而夏指的是礼仪,所以说,汉族又叫做华夏民族,而华夏民族中的“华夏“两字,就是服饰和礼仪的结合体。而到了汉代,由于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空前强盛的朝代,所以从汉代起,华夏民族又开始被称为汉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