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老师姓名
学生姓名
教材版本
学科名称
语文
年级
上课时间
课题名称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教学
重难点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 度对待生活。
【知识梳理】
A 层次学生(拔高型)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知识整理
1、重点字音字形
畎(quǎn)亩  傅说(fù yuè) 胶鬲(gé) 孙叔敖(áo)  百里奚(xī)  拂(bì)士
二、通假字
1.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2.曾益:增加。曾,通“增”。
3.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4.所以动心性: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忍,通“韧”,坚韧。
三、古今异义
例句                            古义                            今义
1.舜于畎亩之中                  被任用                          发起                                                     
2.傅说于版筑之间                被举用                          举起 
3.所以动心忍性                    用这些来                    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4.征于                          显示                            出征           
5.而后                          明白                            比喻       
6.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国内                          进入           
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国外                          出去             
8.曾益其所不能                    不具备的才能                    不可以
     
四、一词多义
1.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          征于于声而后喻(发发出)
2.于: 舜发畎亩之中(于:从)              故天将降大任是人也(于:给)
     忧患,而死安乐也(于:      心(于:在)
3.拂: 乱其所为(拂,违背)              法家士(拂,通“弼”辅佐)。
4.将: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将要)          项燕为楚(将领)
5.士:管夷吾举于(古代指掌管刑狱的官员)  卒多为用者。(士兵)
五、词类活用
1.生于忧患名词作动词,生存
2.死于安乐名词作动词,死亡
3.苦其心志使动用法,使……痛苦
4.劳其筋骨使动用法,使……劳累
5.饿其体肤使动用法,使……饥饿
6.空乏其身行使动用法,使……经受贫困
7.行所为: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8.动:①使动用法,使……惊动使动用法,使……坚忍
六、近义词
(1)舜于畎亩之中,于版筑之间(发,举:被任用)
(2)一皆惊,举于市(虚,市:集市)
七、内容理解
(1)结构内容: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部分(第3、4段):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则往往遭灭亡的道理。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本文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3) 文中列举的六人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答:①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
    ② 启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4) 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答: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在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5)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答: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
(6)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你简要加以分析。
答: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推出这个结论独句成段,即深化主题,也更鲜明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7)请写出至少2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答:①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 ②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B 层次学生(基础型)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知识整理
2、重点字音字形
畎(quǎn)亩  傅说(fù yuè) 胶鬲(gé) 孙叔敖(áo)  百里奚(xī)  拂(bì)士
二、通假字
1.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2.曾益:增加。曾,通“增”。
3.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4.所以动心性: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忍,通“韧”,坚韧。
三、古今异义
例句                            古义                            今义
1.舜于畎亩之中                  被任用                          发起                                                     
2.傅说于版筑之间                被举用                          举起 
3.所以动心忍性                    用这些来                    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4.征于                          显示                            出征           
5.而后                          明白                            比喻       
6.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国内                          进入           
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国外                          出去             
8.曾益其所不能                    不具备的才能                    不可以
     
四、一词多义
1.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          征于于声而后喻(发发出)
2.于: 舜发畎亩之中(于:从)              故天将降大任是人也(于:给)
     忧患,而死安乐也(于:      心(于:在)
3.拂: 乱其所为(拂,违背)              法家士(拂,通“弼”辅佐)。
4.将: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将要)          项燕为楚(将领)
5.士:管夷吾举于(古代指掌管刑狱的官员)  卒多为用者。(士兵)
五、词类活用
1.生于忧患名词作动词,生存
2.死于安乐名词作动词,死亡
3.苦其心志使动用法,使……痛苦
4.劳其筋骨使动用法,使……劳累
5.饿其体肤使动用法,使……饥饿
6.空乏其身行使动用法,使……经受贫困
7.行所为: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8.动:①使动用法,使……惊动使动用法,使……坚忍
六、近义词
(1)舜于畎亩之中,于版筑之间(发,举:被任用)
(2)一皆惊,举于市(虚,市:集市)
七、内容理解
(1)结构内容: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部分(第3、4段):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则往往遭灭亡的道理。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 本文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6) 文中列举的六人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答:①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
    ② 启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7) 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答: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在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5)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答: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
(8)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你简要加以分析。
答: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推出这个结论独句成段,即深化主题,也更鲜明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9)请写出至少2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答:①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 ②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当堂练习】
A层次学生
1、孟子这篇文章论述了生活中的什么问题?他的观点是什么?【★★★★】
2这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点?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
4、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6、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的? 【★★★★】
7、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提示:先明确层意;再出所使用论证方法;最后借助一些起承转合的词语,如首先、然后、又、同时、并且、再、最后等,将前两点内容融为一个整体即可)【★★★★】
8、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 【★★★★】
9、有人认为:逆境固然可以磨练人,但顺境更容易使人成才。你如何看待呢?【★★★★】
10、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11、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 号内画“√”,错误的画“×”。【★★★】
(1)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春秋末期人。他是儒家学派仅次于孔子的大师。(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书,共七篇。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叫《孔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参考答案:
1、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结尾句
2、都出身贫贱,都是在经历了艰苦磨练之后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
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用排比句式,每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只用一句话概括,这样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3、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
6、作者从个人的成才和国家的治理两方面论证。
7、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8、本文将中心论点放在篇末进行归纳。全文先论证“生于忧患”,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再论证“死于安乐”,高度概括历史上大量安乐亡国的事实加以说明。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
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9、10、(略)
11、(1)(2)(3)×(4)
B层次学生
一、 疏通文意,先解释括号前的字,再翻译句子【★★★】
(         (      )畎亩(        )之中,傅说(        (     )版筑之间,
                                                                                     
胶鬲(         )于鱼盐之中,管夷吾(        )于(         ),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     ),(      )天(     ) 大任(       )于(      )人也,
                                                                                      必先(          )其心志,(               )其筋骨,饿(                )其体肤,
                                                                                       
空乏(               )其 身,行 (           (                )其 为,
                                                                                     
所以(      (            )心(            )性,(      ) 能。
                                                                                     
(         (                    (        )后能改,困于心(             )于(         )而后(          ),
                                                                                       
(          )于(         (       )于声而后(             )。(           )则无法家(            拂士
                                                                                       
(                  )(拂               ),(           )则无敌国(            外患(         )者,国恒亡。
                                                                                     
然后(             )知 (                    ) 也。
                                                                                     
、文学常识【★★★】
1、孟子名    ,字       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原文,      时期     家学派代表人物。后人将他和      并称为“        ”。他主张行“        ”以统一天下。
2、《孟子》是部                                                  的书,现存        篇,是                          等合著成的,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          ”之一。
3、本文出自_____________,题目是后人所起。文章采用        论证        论证相结合的方法,
层层深入地论证了“                        ”的观点。
、字词小结
1、我的字音字形:  【★★★】
               傅说                                    ⑤拂         
2、(一)通假字【★★★】
  1 曾, 同“          ”,              。与文中的“益”意思相近
  2 衡, 同“          ”,                    3. 拂,同“          ”,                
(二)词性活用: 【★★★】
必先其心志________________                    其筋骨__________________
饿其体肤__________________,                      空乏其身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拂其所为_____________
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                    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_______
(三)一词多义【★★★】
1、:行乱其所为___________      入则无法家士____________
2、:舜于畎亩之中_________      征于,于声______________
3、于:舜发畎亩之中________        天将降大任是人也_______
              死安乐______________        胶鬲举鱼盐之中_________
4、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   恒亡____________。
5、士:管夷吾举于_________________  入则无法家拂________________
 (四)古今异义词【★★★】
过                    古义                  今义                  
于发于声而后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③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                今义               
管夷吾举于            古                今义                
、重点句子翻译【★★★】
(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__________
(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______(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___
(7)然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
 五、理解性背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中,阐述对其进行思想上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在生活上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行动上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才能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目的。
3、写人心理状态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人面部表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用课文词语回答)
5、本文中,揭示忧乐与国家兴亡关系的文句是: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                                                        
7、反面论证中心论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论述治理国家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
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
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
① 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
② 旱斯具舟,热斯具裘。译:
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 【★★★★】
答:甲文的主要观点:
    乙文的主要观点:   
    共同特点:
                                                     
答案5、 同“弼”,辅佐 边境 
6、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天热的时候就准备皮袄。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防患于未然 卒章显志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题。(14分)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 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选自《齐东野语》)  注:①血指:伤指  ②刳(kū)取:割取  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  ④殒:死亡
10、解释句子的加点词(4分)  【★★★】
(1)征于,发于声,而后喻(2)入则无法以家拂士
(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  (4)悉可俯拾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
(1)人恒过,然后能改。译文:
(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译文:                       
12、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 【★★★★】
甲文的主要观点:
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               
13、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
参考答案:
10、(1)明白、知晓;(2)同“弼”,辅佐;(3)匹敌、对抗(4)完全
11、(1)一个必然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2)只知道向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够安守自己的窝,它们的死亡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12、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趋炎附势者没有没好下场。
13、卒章显志。
(三)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恒  过________
②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 【★★★★】
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
参考答案:
8.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
9.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0.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11.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四)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 ③ 。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
(1)必先苦其心志    (        )      (2)入则无法家拂士(        ) 
(3)仆闻之          (        )      (4)官大者,主恶之(        )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不知木兰是女郎
B.舜发于畎亩之中                    此之谓也
C.所以动心忍性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孙叔敖曰:不然。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可以免于患乎?
15.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4分)  【★★★★】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参考答案: 
12.(4分)(1)使„„痛苦(2)通“弼”,辅佐(3)听说(4)讨厌,厌恶(每小题1分)
13.(3分)D 
14.(4分)(1)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2分,“恒”“过”各1分)  (2)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2分,“乎”1分,语句 通顺1分) 
15.(4分)(1)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2分,意对即可)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分)
(五)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孟子幼时,其舍①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②旁。孟子又嬉为贾人③炫卖④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子也。”复徙居学宫⑤旁。孟子乃嬉为俎豆⑥揖让进退⑦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
【注释】①舍:住屋。②市:市场。③贾人:商人。④炫卖:边喊边卖。⑤学宫:学校。⑥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⑦揖让进退:即打躬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8.解释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
(1)      (2).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此可以处吾子矣。 
10.甲文列举六位历史名人成才的史实和乙文“孟母三迁”的故事都说明了什么?(2分)  【★★★★】
11.“孟母三迁”成就了孟子,使他“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也说明了孟母具有忧患意识。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名句有什么现实意义?(2分) 【★★★★】
参考答案:
8.(4分)(1)违背;通“弼”,辅佐  (2)安顿;处在  (每空1分)
9.(2分)(1)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2)这里可以安顿我儿子了。(意对即可,每句1分)
10.(2分)围绕“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来答即可。 
11.(2分)围绕“要居安思危,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要增强忧患意识”来答即可。
课后小结
组长签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