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昌平大汤山脚下,郁郁葱葱的绿树环抱着一座特鲜明的专业博物馆。虽组建时间很短,却跻身世界前五名的行列—它就是有着“天魂之誉”的中国航空博物馆。这里荟萃了大批珍贵的航空文物,一架架战机飞越时空,从历史深处腾空而来,降落在展台上,中国航空的辉煌在这里凝固,成为展现中国航空事业的“名片”。
文:陆杨
236
中国飞机失事歼-12原型机于1970年12月首飞成功,1973年9月向中央领导做汇报表演,当时叶剑英元帅赞誉其为“空中李向阳”。歼-12机动性很好,参加试飞的飞行员都赞叹有加。
歼-12是世界超音速战斗机的“最轻”冠军,但重量轻体积小也恰恰是其致命弱点,安装武器的空间很有限,也无法装载足够的燃油,导致战斗力和续航能力都很薄弱。这两个弱点直接导致歼-12最终夭折,从未正式服役。
歼-12战斗机总共只生产了五架,博物馆收藏了两架,因它外表美观而且较轻,流线比较好,1987年建馆时就把其中一架作为馆标树在了馆标区。它被高擎于14米空中,两侧簇拥着地对空导弹和高射炮,底座上刻着前杨尚昆的题词“志在蓝天”。歼-12战斗机尽管半路夭折,却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座驾”
离博物馆大门不远是露天展区的伟人座机展,其中有一架被誉为博物馆“镇馆之宝”的4202号伊尔-14型运输机。这架飞机是斯大林1956年赠送给的。从1957年3月19日至1958年9月10日的18个月里,先后23次乘坐这架飞机,航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飞机内部陈设仍保持当年乘坐时的景况,客舱内设置了17个座椅、一张矮床、一张沙发和一个办公桌;
客舱前隔板右侧悬挂着一幅第一次乘坐该机时的照片。这幅照片拍摄于1957年3月19日,从徐州到南京的途中,当时坐在机舱内的沙发上,伏在小方桌前,正聚精会神地看材料。跟随采访的记者侯波此时按下快门,记录下了这个难忘的瞬间。
伊尔-14与它的前身伊尔-12型相比,提高了安全性和舒适性。最有特的设计是,它的驾驶舱挡风玻璃可以电加温,不会产生积霜而影响飞行员视线。飞机的仪表板上还装有航向下滑仪,可以保证在云层高30米的复杂天气条件下安全着陆。此外,它的机舱密封性较好,即使在暴雨天气下飞行,机舱内仍能保持干燥、舒适。
这架伊尔-14飞机于1992年停飞,后被中国航空博物馆收藏。这架飞机不仅寄托了人们对革命领袖的缅怀之情,也是生平活动的见证。
237
中国航空的起点
在洞库展厅航空百年展序厅中央,摆放着我国航空事业的先驱者冯如在1911年1月18日试飞成功的“冯如二号”飞机复制品,该机性能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工作人员介绍说,冯如1884年出生在广东恩平一个贫农家庭。恩平是广东著名的侨乡,美国旧金山淘金热后,有不少恩平人漂洋过海去谋生。12岁时,冯如跟着舅舅来到美国,接人第一次驾驶自制的飞机在祖国领空进行飞行表演。同年8月5日,冯如在广州郊区做第二次飞行表演时,因飞机坠地失事而受重伤,经医院抢救无效不幸牺牲,葬于广州黄花岗72烈士墓陵园内。他短暂的一生似流星在天河里坠落,但他的英魂却似旭日在中国升起,照亮了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前路。
“掉”下来的飞机
Tips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