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Һ㊀
基于城市融合发展的长三角一体化研究
方㊀静
长三角城市摘㊀要: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㊁开放程度最高㊁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ꎬ其区域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ꎮ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逐步推进ꎬ由过去以上海为龙头的单极化格局正渐渐转化为多中心格局ꎬ在此格局下ꎬ26个城市在融合发展过程中ꎬ各方面的问题显露无遗ꎮ例如ꎬ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严重㊁交通互联互通衔接不够㊁城市之间的协调机制不顺畅等ꎮ结合长三角城市自身发展的特点与现状ꎬ从加强顶层设计㊁简政放权㊁加强政府间的协调与合作㊁打造相邻城市同城化等方面促进其融合发展ꎬ打造长三角一体化新增长极ꎮ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ꎻ区域一体化ꎻ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8-0049-02
一㊁引言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ꎮ近年来ꎬ我
国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ꎮ党的
十九大报告对未来区域发展提出了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
调发展新机制ꎮ2018年6月ꎬ印发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
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ꎬ明确了任务书㊁时间表和
路线图ꎮ2019年5月13日ꎬ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了«长江三
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ꎬ会议强调:要树立 一体化
意识和 一盘棋 思想ꎬ深入推进重点领域一体化建设ꎬ强化
创新驱动ꎬ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ꎬ提升产业链水平ꎮ近年来ꎬ
随着三省一市的快速建设与发展ꎬ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ꎬ城
镇化水平提升明显ꎬ经济总量也大幅度上升ꎮ上海一直居于
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地位ꎬ但是其 龙头 扩散效应不足ꎬ导致
在长三角城市融合发展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ꎬ如政府各部
门间各自为政ꎬ合作机制尚未建立ꎻ区域间产业结构同质化
严重ꎬ主导产业选择的相似性ꎬ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等ꎮ
本文梳理长三角城市发展现状及问题ꎬ为城市融合发展
提出对策和建议ꎮ
二㊁长三角城市发展的现状
长三角经过多年的发展ꎬ在产业方面ꎬ虽然长三角地区
的工业化水平较高ꎬ但是仍存在产业同构的现象ꎬ主要集中
在重工业㊁劳动密集型产业㊁资本密集型产业㊁中高端技术产
业等ꎮ目前ꎬ长三角地区产业较发达地区 如苏宁沪杭
甬ꎬ产业转移分为两个方向:第一ꎬ产业正在向中西部地区的
省会城市转移ꎻ第二ꎬ离转移城市较近的内部城市转移ꎬ如湖
州㊁嘉兴㊁南京的宁镇扬都市圈和滁州㊁马鞍山等地ꎮ在科创
方面ꎬ积极推动张江㊁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战略性
合作ꎬ建设长三角区域的协同创新发展ꎮ在交通互通方面ꎬ
从2018年12月起ꎬ上海㊁杭州和宁波三地之间已经实现了地
铁二维码互通技术ꎬ通过同一款Appꎬ使得这三地之间来往更
加便捷ꎮ交通便利的同时也促进了长三角城市间的物流行
业发展ꎬ物流将打造从 天 级推进到 小时 级ꎬ打造新零售 三公里理想生活圈 ꎮ省际㊁城市间断头路项目逐步打通ꎮ例如ꎬ上海张江长三角科技城金山区和浙江平湖片区中的一
条主干道ꎬ严重影响了当地百姓的出行ꎬ这个省际断头路通
车后使得平湖到达上海虹桥站只需要15分钟ꎮ在医疗卫
生㊁养老方面ꎬ长三角异地就医门诊结算试点扩容ꎬ从2018年9月首次开通8个试点统筹区的基础上ꎬ今年又新增了江苏省的南京㊁常州㊁浙江杭州㊁舟山等8个城市ꎬ大力推动异地就医结算工作ꎮ长三角作为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㊁程度最深的地区ꎬ养老压力日趋严重ꎬ已初步形成了 特发展㊁错位发展㊁梯度发展 的产业发展模式ꎮ
三㊁长三角城市发展的问题
(一)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严重
产业是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ꎬ每个地区根据自身发展的独特特点㊁优势整合㊁资源整合以及所处的当地的经济发展阶段来合理高效的分配资源㊁规划产业布局ꎬ不断满足市场的需求ꎮ目前ꎬ长三角一带产业仍集中在中低端制造业ꎬ从增加值来看ꎬ仍低于发达国家ꎻ由于长三角地区的资源禀赋㊁经济基础等相关要素具有相似性ꎬ而且地理位置也彼此接近ꎬ投融资环境出现了 匀质化 ꎬ导致相关产业的集㊁城市之间主导产业选择相近ꎮ在2013年以前ꎬ 唯GDP论 以GDP论英雄 的最核心且最唯一的绩效考核模式深入政府部门ꎬ各城市间的利益不一形成的恶意竞争ꎬ难以避免价格战ꎬ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产业结构趋于同质ꎮ从主导产业规划来看ꎬ缺乏各城市 一盘棋 的大格局规划ꎬ没有站在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的高度ꎬ立足各地区市场㊁资源等优势来规划产业布局ꎬ出现了产业结构性质不适合该区域发展㊁区域间产业发展配套少和产业重复建设等问题ꎮ上海㊁江苏省和浙江省一些外贸
加工型企业在发达国家的产业合作分工中仍处于低端加工链中ꎬ没有参与核心技术的研发ꎬ只是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出售ꎬ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底端ꎮ长三角代加工型企业普遍陷入微利化㊁自主品牌缺位与自主创新能力缺失的发展困境ꎮ
(二)交通互联互通衔接不够
从交通网的分布来看ꎬ26个城市间东部交通运输网密度较大ꎬ由东向西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趋势ꎮ上海在长三角城市中交通区域辐射力最强ꎬ其次苏南地区和杭甬地区ꎮ安徽省与江浙两省相比ꎬ目前存在基础设施仍不完善㊁区域间交通设施缺乏衔接㊁省内尚未形成完整的高铁系统网㊁高铁覆盖率低㊁修建交通技术落后等现象ꎮ目前江浙皖三省城市缺乏完整的交通综合规划ꎬ铁路㊁公路等建设布局不合理ꎬ海陆空三种交通方式间缺乏协调ꎬ城际轨道交通网仍较稀疏ꎬ交通换乘枢纽不够ꎬ形成 断点 式局面ꎬ早期缺乏 一盘棋
94
规划思想ꎬ只带动了当地区域的发展ꎬ忽视了全局ꎮ(三)城市间协调机制不顺畅
目前ꎬ长三角26个城市之间是零零散散的状态ꎬ与省内城市间的联系与合作相比ꎬ省外联系比较少而弱ꎮ首先ꎬ在各城市政府主体上缺乏整体统一意识ꎬ长三角一体化并不是一个分裂的一体化ꎬ资源㊁信息等各种要素尚未形成共享机制ꎬ多方合作多是在浅层表面上的合作ꎬ仍不够深入ꎮ其次ꎬ各城市各自为政现象严重ꎬ行政壁垒弊端突显ꎬ高层之间的协商合作对话机制可能流于形式ꎬ并未真正贯彻落实ꎮ在已达成建设合作备忘录中ꎬ某些方面可能仍会存在一些短板ꎬ利益协调机制㊁合作机制仍不健全ꎬ会在利益分配方面存在歧义ꎬ各方政府都是 理性 经济人ꎬ都是以自身区域利益最大化为目标ꎬ产生多方之间的博弈ꎮ最后ꎬ各方政府难以达成共识ꎬ难以明确各自的定位和实现分工ꎬ造成专业分工化水平低下ꎮ
四㊁促进长三角城市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一)做好顶层设计ꎬ积极推进简政放权ꎬ激发市场活力«规划纲要»是国家层面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ꎬ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根本遵循ꎮ在研究制定专项规划时ꎬ首先ꎬ一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完善与否是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ꎬ要紧紧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ꎬ统筹推进铁路㊁公路㊁航空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ꎬ奠定能源供应和保障的基础ꎬ最大限度地发挥 乘数效应 ꎬ力争做到基础设施的 硬互通 和公共服务的 软连接 ꎮ其次ꎬ要注重科创产业协同发展ꎬ科技是一个国家强盛之基石ꎬ真正做到 科技兴区㊁产业强区 ꎬ聚 三高 高知识㊁高附加值㊁高创意于科创园区ꎬ促进城市间的技术融合ꎬ形成完备的产业链ꎮ再次ꎬ推进城乡区域融合发展ꎬ这是 大势所趋 ꎬ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ꎬ着力推进乡村振兴ꎬ促进
城乡融合发展ꎮ需考虑政治㊁经济㊁文化和生态等多方因素ꎬ坚持以人为本ꎬ打通城乡间要素自由流动ꎬ优化资源配置结构ꎬ实现城乡共荣共生ꎮ第四ꎬ保护生态环境ꎮ各城市打造可持续发展模式ꎬ将长三角打造为 绿三角 ꎬ把 生活 生产 生态 结合起来ꎬ建立联防联控的协调机制和立体多维的监管体系ꎬ彻底转型升级高污染高耗能企业ꎻ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治㊁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㊁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以及生态环境区域执法ꎬ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ꎮ最后ꎬ共享公共服务便利ꎬ高效地服务百姓ꎮ改革需要简政放权ꎬ权力逐层下放ꎬ扩大地方经济发展的自主权ꎻ各部门还要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ꎬ树立责任意识ꎬ在简政放权的同时需制定配套的考核体系ꎬ做到权责统一ꎻ切实加强市场监管ꎬ激发企业的活力㊁发展的动力和全社会的创造力ꎮ(二)加强政府间的协调与合作ꎬ打破行政壁垒
由于长三角一体化包括三个省一个市ꎬ如何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ꎬ需加强各省之间㊁各城市之间的合作与联系ꎮ2019年1月ꎬ三省一市政府已签署长三角地区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合作备忘录ꎬ逐步统一市场规则㊁信用治理㊁市场监管ꎮ建立各政府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ꎬ目的是为了各部门通力合作ꎬ工作上有效分工ꎬ加强沟通与联系ꎮ要充分发挥各省市政府间的对话协商作用ꎬ做到信息公开透明ꎬ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ꎮ当政策落实不到位㊁出现紧急情况时ꎬ马上汇报给上级ꎬ能够吸纳来自不同高层的合理建议ꎬ选择最优方案ꎮ从大体上来看ꎬ26个城市属于跨行政区域ꎬ涉及利益主体比较多ꎬ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和行政壁垒ꎬ此时就需要强有力的高位推动ꎬ高位推动对改革创新具有正向推
动作用ꎬ但它需要结合多种因素ꎬ比如内部利益分化程度㊁目前各城市的发展阶段㊁发展水平以及目标进行考量和衡量ꎬ高层领导与组织内部的领导要 统一战线 ꎬ持续地交流互动ꎮ
(三)打造相邻城市同城化ꎬ实现科技产业发展成果共享
所谓相邻城市同城化ꎬ并不是几个城市合并为一个城市ꎬ也不是一味地让发达地区的城市来带动落后的城市发展ꎬ而是将一些发展水平差不多的城市规划在一起ꎬ形成优势互补ꎬ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合理配置ꎬ将资源和发展的成果在同城化中共享ꎮ例如ꎬ上海作为科创资源最丰富的城市ꎬ无锡和苏州又邻近上海ꎬ且2018年无锡和苏州的GDP总额相加与上海市接近ꎬ产业和人口的拥挤性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其发展ꎬ可以尝试将上海市㊁无锡市和苏州市规划为一个圈ꎬ将三个城市的资源优势进行互补和融合ꎬ从根本上解决上海土地资源等要素的受限ꎬ更好地将上海的科技成果 供给 满足苏州和无锡的 需求 ꎬ打破资本㊁人才自由流动的限制ꎬ促进信息的交互ꎮ此外ꎬ近日来ꎬ上海市正积极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ꎬ苏州和无锡在制造业产业生产方面有优势ꎬ上海市在制造业产业升级转型时可以向苏州无锡学习借鉴有关经验ꎬ进一步推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ꎮ在打造同城化时ꎬ要实现基础设施共享㊁公共服务均等化ꎬ成为国家在长三角地区的一个典型示范样本ꎮ
参考文献:
[1]宋继承.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新思维[J].审计与经济研
究ꎬ2010ꎬ25(5):104-111.
[2]王志华ꎬ焦海霞ꎬ郑宝华.考虑类型差异的长三角制造业
结构趋同的现实考查[J].当代经济管理ꎬ2016ꎬ38(12):57-65.
[3]栾晓娜.俞光耀.谈长三角地区的轨道交通一体化发
展[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ꎬ2019ꎬ22(4):114. [4]张卫ꎬ马岚ꎬ后梦婷ꎬ鲍磊.长三角一体化与区域养老融合
发展机制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ꎬ2018(4):80-87. [5]嵇尚洲.长三角产业同构的效应㊁发展及演化[J].华东经
济管理ꎬ2013ꎬ27(6):78-80ꎬ165.
[6]郝良峰.长三角城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合作机制构
建[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9ꎬ36(2):47-50.
[7]张少军ꎬ刘志彪.区域一体化是国内价值链的 垫脚石 还
是 绊脚石 以长三角为例的分析[J].财贸经济ꎬ2010(11):118-124.
作者简介:
方静ꎬ女ꎬ浙江宁波人ꎬ江西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行政管理ꎮ
05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