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长三角一体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高质量推进重点领域合作
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以一体化、高质量为统领,全面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拓展发展空间,汇聚发展动能,努力打造区域合作发展新样板。
一、构建一体化合作新格局
对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坚持上海龙头带动,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圈,加强与合肥、南京等长三角地区重点城市深度合作,加快构建全方位区域合作新格局。
聚力推进“融杭接沪”。落实与杭州都市圈城市“1+9+4”战略合作协议,加强政策规则接轨,巩固解放思想大讨论成果,完善多层次多领域交流协调机制,加快构建与杭州同城化发展格局,高水平建设杭州都市圈副中心城市。主动加强与上海对接合作,积极承接上海产业外溢,推进与杨浦区战略合作,以上海茶林场、练江牧场等“飞地”为纽带,加强情感人文交流,做足知青文章,促进经贸合作,推动发展互补。以杭黄毗邻地区生态旅游合作先行区等省际毗邻新型功能区建设为切入点,以杭黄绿产业园等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为突破口,以城市与长三角重点城市共建合作为重点,以各县(区)与沪苏浙相关县(区)对口合作为支撑,聚力形成“四个区块链接”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加强与长三角重点城市合作。全面对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安徽省自贸区等,主动承接科创、人才等创新资源外溢,拓宽我市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通道。加强与南京都市圈合作,共建宁淮宣黄经济成长带。主动对接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西延,畅通我市物流出海通道。依托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闽浙赣皖四省九方经济区、闽浙赣皖福州经济协作区等载体,深化与周边地区全方位合作。加强与无锡、宁波等长三角重点城市合作,开展物联网产业、物流等重点领域合作。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块链接”打造工程长三角城市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块链接”打造工程 |
高标准打造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借鉴长三角生态绿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经验,谋划建设歙县—淳安毗邻区块生态旅游合作先行区,加强跨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衔接,布局一批基础设施、生态环保、产业协作、公共服务和配套项目,积极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两山理念”样板区,努力争创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 高能级建设产业合作园区。全面推进杭黄绿产业园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完善跨区域产业转移、园区合作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加大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电子商务、科技金融等产业招引和培育,打造杭黄产业合作主平台。积极推进上海湾谷斐迪园建设,打造“研发在上海,生产在黄山”产业模式,大力招引研发、总部类企业或机构,争创省际产业合作园区。依托市属国有企业谋划建设在杭“反向飞地”。积极推进各省级经济开发区与长三角地区产业园区开展合作,承接重点产业溢出。 高质量推动城市战略合作。深化与杭州、嘉兴、湖州、绍兴、衢州等杭州都市圈城市合作,打造区域合作典范。主动对接服务上海龙头,加快建立黄山—上海杨浦等战略合作关系,吸引优势产业资本和人才来黄创新创业,深化与光明集团、上海城投等企业合作,合力开发建设谭家桥知青小镇、歙县练江牧场绿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康养疗养基地。加强与合肥、南京、宁波、苏州等重点城市对接,推动黄山—无锡物联网合作、黄山—宁波海铁联运合作等落地。 高水平推进各区县与沪苏浙相关区县共建合作。推进屯溪区与杭州市桐庐县和西湖区、黄山区与杭州市富阳区、徽州区与杭州市萧山区、歙县与杭州市淳安县、休宁县与杭州市临安区和衢州市开化县、黟县与湖州市德清县、祁门县与杭州市上城区等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支持各区县通过多种灵活方式,与沪苏浙相关县(区、市)开展全面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共建格局。 |
二、高质量推进重点领域合作
以一体化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促进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协同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一体化产业分工协作。加快融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积极对接G60科创走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主动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外溢,打造先进产业转移和技术成果转化首选地。建好上海湾谷斐迪园“反向飞地”,打造融杭接沪“桥头堡”,导入前沿科技项目,形成“研发孵化在上海、生产基地在黄山、人才引进在湾谷”新格局。共建杭黄绿产业带,基本建成杭黄绿产业园,谋划建设杭州“反向飞地”,借势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终端、文化创意、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倍增发展。大力推动特业态和产品输出,加强市场和冷链物流建设,共建长三角3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打造长三角后花园和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提升文旅一体化发展水平。高标准建设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打造千岛湖—新安江、浙皖一号风景道水陆旅游双线,主动服务2022年杭州亚运会,打造跨区域文旅合作示范区。推动沪苏浙皖生态旅游协作,合作共建“衢黄南饶”联盟花园,以协作开发、资
源共享、产品互推、市场共建等为重点,联合推广长三角世界遗产游、名山名城名湖名江名村游、皖浙山水画廊游等精品线路,共同打造高品质的休闲度假旅游区和世界闻名的东方度假胜地。
推动一体化生态绿发展。构建区域联防联控和协同保护机制,推进跨行政区域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共筑皖南—浙西南生态屏障,共同打造长三角绿美丽大花园。加快推进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建设,探索区域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交流等多种形式的生态补偿模式。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健全区域交通网络,推动建设黄山至杭州、南京快速通道,加快实现与长三角主要城市2小时通达。加快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农村公路建设,联合实施以“断头路”打通和“瓶颈路”拓宽为重点的公路畅通工程,推进跨市域一体化公路客运网建设,建设黄山—千岛湖旅游快速通道。全面提升屯溪国际机场航空服务能力,加强与杭州萧山、合肥新桥、上海虹桥等枢纽机场功能对接,共建长三角世界机场。积极推进新安江航道综合保护开发利用工程,争取将新安江干线航道纳入长三角地区高等级航道网。加强区域能源协作,推动区域能源互联互通、互济互保。
共享一体化民生发展成果。建立完善常态化推进长三角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协同建设长三角公共卫生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和市场体系标准衔接统一,深化数据互通共享、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加强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领域合作,推动优质资源、公共服务合作共享。探索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设居民服务“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加快实现“同城待遇”。扎实开展长三角执法司法大协作,共建法治长三角、平安长三角、诚信长三角。(TC)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