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作文素材——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传统文化与创新精选标题及作文...
2022作文素材——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传统文化与创新精选标题及作文片段
1.飞入寻常百姓家
出自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它说明,传统文化不能只停留在考古所、博物馆,应该通过创新的方式,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最终走进大众,飞入寻常百姓家。写作文时,表达这层意思,可以用“飞入寻常百姓家”作标题。
2.去伪存真做“减法”
传承传统文化时,要去伪存真做“减法”。毕竟,传统文化中虽然有无数精品,也有大量糟粕。对于其中的糟粕,比如,愚孝,女德,就应该扔进火炉,烧成死灰。只有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符合当代社会的需要。写作文时,表达这层意思,可以用“去伪存真做减法”作标题。
3.师夷长技做“加法”
传承传统文化时,不能闭门造车,应该海纳百川,多与各国交流。比如,对于国外保护传统
文物、文化的好做法、新技术,可以引进和吸纳。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更好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写作文时,表达这层意思,可以用“师夷长技做加法”作标题。
4.科技创新做“乘法”
科技可以为传统文化赋能,使其变得更直观,更生动,继而深入人心。央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采用舞台剧方式,重现了伏生、宋应星等古人的事迹。内容是传统的,方式是现代的,科技创新做“乘法”,让年轻人大呼过瘾!写作文时,表达这层意思,可以用“科技创新做乘法”作标题。
5.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如果《洛神赋》只是文字,虽然美妙,但毕竟晦涩难懂,大众不一定能够欣赏到。然而,当它变成了一段水下舞蹈,但翩跹舞姿在高清摄像下展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就有了最生动和直观的注释。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就能让内容“火”起来,继而飞入寻常百姓家!
6.执创新之灯,照文化之镜
央视的《典籍里的中国》,用现代舞台技术,解构传统典籍,迎来了一片赞誉。有评论夸赞它,就用了“执创新之灯,照文化之镜”这个标题。写作文时,展现传统与创新主题,可以借鉴!
7.“奇”在融合,“妙”在创新
2022端午
河南卫视的“端午奇妙夜”,一推出就大火,继《唐宫夜宴》后,再一次出圈。《端午奇妙游》“奇”在融合,“妙”在创新,“端”出一道端午文化飘香大菜;“游”出了中国文化的美丽舞步。写作文时,可以以“端午奇妙夜”为例,写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融合,以“奇在融合,妙在创新”为标题。
8.古典与现代,可以“美美与共”
河南卫视的端午节目《祈》,取材于古典文学中的《洛神赋》,创作者借用先进的创作理念与技术手段,“复活”了洛神,让观众直呼“看到神仙了”。这是一次当代审美与传统文化的巧妙结合,亦是古典美与当代性的一次“美美与共”。写作文时,表达上述意思,可以“古典
与现代,可以美美与共”为标题。
9.传统文化如何“破壁”的密码
能够爆火并不是运气,新媒体时代下的传统文化如何“破壁”,其实是有流量密码的。节目执行策划徐娜在接受采访时说,“好的作品国人看了会有感受,会奔走相告,希望用好的作品来吸引流量。”的确如此,传统文化要想达到如此大的影响力,必然和其他传播力广泛的产品一样,要采用适应青年网民体的艺术表达方式,要能够让人们完全自发地产生分享欲望。新鲜的表达手段,其实才是传统文化“出圈”“刷屏”的必杀技。
10.唤醒传统文化沉睡的魅力
《唐宫夜宴》和《洛神水赋》背后所依托的,是我国千年来深厚的文化底蕴。“复兴传统文化”,绝不是喊着口号,却做出一些生硬、门槛高的作品。人们见多了打扮精致的古装女子,也见惯了场面恢弘的传统歌舞,如果仅是如此,会达到这样的影响力吗?用现代化的技术和崭新的展现手法,去唤醒传统文化沉睡的魅力,置身于观众的角度去思考什么样的节目好看,才能一次又一次地“圈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