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构成——精选推荐
汉字的构成
汉字是由形近字⽽演变来的。
例如:⽇·⽉·⼭·删·册·典---他们的开始字形就是:⽇:⼀个○加横;⽉:如同⼀个⽿朵;车:⼀个⼈在上,后⾯两个车;——————
象形法
这是形成汉字的最早⽅法,因此创造了最原始的⽂字,例: “⽇” 写成 , “⽉” 写成 , ⽔写成 , ⽜写成等等。这些象形字经过逐渐的演变,到后来都改变了原字的形体,变成了后来⽅正的字体,有的笔画减少了,有的笔画增添了,由不规则变成了有规则的字体。
会意法
象形字⽐较容易看出造字的道理,但它们不能表达抽象的意思。古⼈便创造了另⼀种造字法 —— 会意法。就是⽤不同的符号或借⽤ “象形字” 加上⼀些符号来表达⼀个抽象的意思。例: “明” 字写成,意为 “⽇”和 “⽉” 带来光明。 “旦” 字写成, (意为太阳出地平线⽽升起。
形声法
象形字和会意字都能从字形上看出字的意义,但却不能读出声⾳。因此⼜创造了形声法来造字。把表⽰声⾳的声旁和表⽰意义的形旁搭配起来,组成很多新字。例: “爸” 字是表⾳的 “巴” 字和表形的 “⽗” 字的结合; “ 芭 ” 字是由 “巴” 和“++” 搭配⽽成。这样⽂字越造越多,据统计,形声字占汉字的 90%左右。汉字的形成和发展,成为⼈们交流思想的重要⼯具,适应了⼈类社会⽣活的需要。
⼀)笔画
笔画是构成汉字字形的各种点和线,是汉字的最⼩构件。写字的时候,从开始下笔到把笔提起叫做⼀笔或⼀画。笔画是构成汉字的最⼩单位。除少数⼏个字外(⼀、⼄),汉字都是由多笔画构成的。
1、分类
对笔画的传统分类,是采⽤“永”字为代表的⼋种笔画名称:横、竖、撇、捺、点、提六种。⽽笔画⼜可分单⼀笔画和复合笔画两种。
(1)单⼀笔画
有点、横、竖、撇、捺、提六种。为使汉字构成⽅块形,单⼀笔画在字的不同位置或不同偏旁中,还有不同的变形。如:①点有左点(办)和长点(风)的变形;②撇有平撇,竖撇(⽉)的变形;③捺有平捺(之)的变形;④带钩变形,如竖带钩成竖钩(⽔)。
(2)复合笔画
复合笔画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笔画的连接。包括:
①折类(横折:丑);②钩类(横折钩:丹;横折弯钩:凡);③点类(撇点:⼥);④横类(横折折:凹);⑤竖类(竖弯:西);⑥撇类(横折折撇:及);⑦提类(横折提:计)。
汉字总数有五万(宋代丁厚《集韵》收字53525个;清代张⽟书《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1986年起逐册出版的徐中舒主编的《汉语⼤字典》收字56000左右),都是由这⼋类笔画组成。
⒉、笔数
每个规范的汉字的笔画是有定数的,书写时不能错。正确计算笔画,对于查字典和索引很重要,新闻中排列⼈名也往往按姓⽒笔画的次序。
⒊、笔顺
汉字笔画的书写是有先后顺序的。笔顺的基本规则是:
①先横后竖(⼗);②先撇后捺(⼋);③从上到下(六);④从左到右(村);⑤先外后内(回);
⑥先中间后两边(办)。多数汉字的写法是这⼀基本规律的综合运⽤,但也有少数位结构特别:①多数先撇后折,但“⼒,⼑,乃,⽅等是先折后撇;②“⼜,丹”后写内点;③“占,⾮”是先竖后横;④“匹,巨,⾂,可”是先上内后竖折或竖钩;⑤“凶,建”也是先内后外;
⑥“ ㄗ,⼙”是先右后左(后写竖)。
还有的笔顺不易弄清,如:
凹(5笔);凸(5笔);母(5笔);乘(10笔);⿍(12笔)。
但笔顺并不是⼀成不变的,可以灵活掌握,也可以根据个⼈的习惯与⽅便,在书写实践中不断总结,创造出新的书写⽅法。只要能把字写好,就可以了。如“有”⼀般是,也可以。
按照笔顺去写,不但容易把字写好,写稳,⽽且能提⾼书写速度。
(⼆)偏旁
偏旁是由笔画构成的较⼤的构字单位,是⾼⼀级的构字单位。它们作为⼀个个构字的部件构成合体字。如“昧,魅,妹”,分别由“⽇,⿁,⼥,未”两个构字部件,即偏旁组成。这些由笔画构成的结构部件⼤都偏处于字的侧旁,称之为偏旁。偏旁原指组成汉字的两边,左为“偏”,右为“旁”,现在的习惯把汉字的上下左右统称为偏旁。
1、分类
偏旁,按照能否再切分成⼩的偏旁,分为单⼀偏旁和复合偏旁。
⑴单⼀偏旁,是不能再切分的偏旁,如上例中的“⽇、⿁、⼥、未”。
⑵复合偏旁,是可以再切分的偏旁,如“湖”字的右偏旁“胡”就是复合偏旁,它可以再切分为“古”和“⽉”;⽽“古”⼜是复合偏旁,可切分为“⼗”和“⼝”。
现今每个汉字中的单⼀偏旁都是独体字,⼜可分成成字偏旁和不成字偏旁。
⑴成字偏旁,是从现在来看可以独⽴成字的偏旁,这是单⼀偏旁的绝⼤部分。如“⼭、⽔、⽇⽉、⼿、⼈、马、页”等,当然也有不能作偏旁的独体字,如“凹”。
⑵不成字偏旁,是从现在看来不能独⽴成字的偏旁,这是单⼀偏旁的⼀少部分。然⽽,它们在古代⼤部分是独⽴成字的。如:
两点⽔,读bīng :(甲)(篆),象严寒下突起的冰块。⼩篆加⽔旁以⽰由⽔凝成。本义是冰块。
秃宝盖,读mì:(篆),象⼀块布向下披之形,⽤⼱盖物,表⽰覆盖意。如“冤(兔在下,屋曲义)”,“冠(元为头,⼨为法度)”。
宝盖⼉,读mián :(甲)(⾦)(篆),象房屋侧视状,本义房屋。如“安(⼥⼦在室内表⽰,安全)”,“宇(屋檐)”
单⽿⼑,读jié :(甲)(篆),象跪坐的⼈形,古“跽”字。如“即(跪坐在⾷器旁,引申接近)”。
右⽿⼑,“⾢”字,(甲)(篆),上表⽰范围,下表⽰⼈,是⼈们聚居的地⽅,如“郡,都,郑”。
左⽿⼑,“⾩”字,(甲)(篆),象上下⼭的台阶,本义是阶梯或不太⾼的⼟⼭。如“陟(脚趾向上),降(脚趾向下)”。
⾛之⼉,读chuò :(甲)(篆),左“⼻”右“⽌”,象⼤道上有⼀只脚印,表⽰⼈在路上⾏⾛。表⽰⾛或跑,楷书作“  ”。
病字旁,读chuáng :(甲)(篆),病⼈躺在床上出汗,表⽰病⼈。
绞丝⼉,读mì:(甲)(篆),象拧在⼀起的⼀束丝,本义是细丝,如“绪(丝端)”,“绝(断丝)”。
双⽴⼈⼉,读chì:(甲)(篆),“⾏(,⼗字路⼝)”左半边表⽰⾏动的符号。⼻亍,慢慢⾛路的样⼦。
读zhuī:象鸟形,(甲)(篆)如“集(鸟在树上)”,“焦(⽤⽕烤鸟,烧焦了”。
异字底⼉,读gǒng:象双⼿形,古“拱”字,也作。如“戒”“兵”。
私字底⼉,读sī:象⼈⿐⼦侧视状。如“允”“去”“矣”。
包字头⼉,读bāo :表⽰有所裹抱,含有的意义。如“勾”“句”。
三撇⼉,读shān :象以⽑刷物或以笔画纹之形。如“须”“参”。
建字旁⼉,读yǐn :是⼻延长变形⽽成,表⽰长⾏的意义。
偏⼚⼉,读hàn :象伸出岩⽯的⼭崖,下⾯可住⼈,表⽰房屋。
折⽂⼉,读zhǐ:如“冬”“处”“夏”。
反⽂⼉,读pū :如“政”“教”“收”。
三匡栏⼉,读fāng :(甲)(篆),象⽵筐,装东西的器物。如“匣”“匠”。
2、变形
有的字作成字偏旁⽤时,与独体字的形体有时有所不同,这是由偏旁所在的部位决定的。如
⑴在字左的,(⼈)(⽔)(⽰)(⾐)(⼿)(⼼)(⽝)(⽜)(⼦)(⽕)(⼟)(⽊)(⼥),还有(⾔)(⾦)(⾷)是由偏旁简化⽽来的。
⑵在字右的,(⼑)(⽂)。
⑶在字上的,(⽜)(⽺)(⽖)(川)。
⑷在字下的,(⽕)(⼼)(⽔)(⾁)。
3、部位
土字旁加于
笔画构成偏旁,偏旁组成合体字。但组成⼀个字的若⼲个偏旁,不是任意搭配的,⽽是在整个字形的结构中按⼀定规律各处⼀定的部位。如偏旁相同⽽位置改变,往往成了另⼀个字“吧,⾢”“杳,杲(gǎo)”或成异体字“  ,  ”。偏旁的部位是指偏旁与偏旁在构成合体字时的组合形式,⼀般说,合体字的偏旁部位有以下⼏种形式:
⑴左右式(包括左中右式):休,到。捕();谢,嗽()。
⑵上下式(包括上中下式);忠();家();垄();意();雷();望()。
⑶内外式(包括全包围,半包围式);固();回()和历()这()甸()巨()闪()凶()。
⑷品字式部位:森,磊,焱。
⑸其它部位:激()率()篮()器()樊()。
许多汉字是由⼀个单⼀偏旁和⼀个复合偏旁组成,其部位往往是上述⼏种类型的综合。如“徊”基本是左右式部位,但右边⼜是内外部位;“简”基本上是上下式部位,但下边⼜是内外部位;“贺”基本是上下式部位,但上⾯⼜是左右式部位;“婚”基本是左右式部位,但右边⼜是上下式部位;“固”基本是内外式部位,但内部⼜是上下式部位。
为了便于称说,还需要给部位定名;
⑴左右式部位,左边部位定名为“旁”,右边部位定名为“边”。如“权“可以说是⽊字旁,⼜字边。
⑵上下式部位,上边部位定名为“头”,下边部位定名为“底”。如“宝”可以说是宝盖⼉头,⽟字底⼉。
⑶左中右式和上中下式部位,中间部位定名为“腰”。如“树”是⽊字旁,⼜字腰,⼨字边。
⑷内外式部位,外边部位定名为“框”,⾥边部位定名为“⼼”。如“国”是⼤⼝框⼉,⽟字⼼。⑸品字式结构,“品、森、磊、淼、焱(yàn)”
另外,汉字的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四个⾓的部位定名为“⾓”。如“器”可以不⽤“⾓”称说,直接称双⼝头,⽝字腰,双⼝底。但遇到不⽤“⾓”就不能称说时,才⽤“⾓”称说,如“骛(wù)”可以称说是左上⾓⽭,右上⾓反⽂,鸟字底。
4、名称
偏旁的名称有两种叫法;⼀是直接称呼其读⾳,偏旁是现代的独体字,可以直接称其⾳。如“马,⽔”。如独体字较⽣疏,可⽤常⽤的合体字定名,如“ ”可定名为钱字边。⼆是习惯读法,根据偏旁形象起的名,已成习惯,应沿⽤,如“ ”称⽴⼑⼉;“⼻”称双⽴⼈⼉。
5、部⾸
部⾸是具有字形归类作⽤的偏旁,是字书中的各部的⾸字,即每⼀部的共同偏旁。如凡从“⽇”的字为⼀部,以其为⾸;,凡
从“主”的为⼀部,以其为⾸;“⽇”和“主”就是两个部⾸。可见,部⾸也是偏旁,但偏旁不⼀定是部⾸。;因为作为部⾸的偏旁基本上都具有表⽰义类的作⽤(见形声字),所以偏旁的数⽬远⽐部⾸多。
采⽤部⾸给汉字归类,始于东汉许慎的《说⽂解字》。此书把9353个汉字归为540部。明代梅赝(yīn
g)祚(zuò)《字汇》合并为214部。解放后编印的新《词源》为214部。《新华字典》改为189部。新《辞海》为250部。近年出版的《汉语⼤词典》和《汉语⼤字典》为200部。《现代汉语常⽤字表》为201部。
汉字的数量很多,但偏旁是有限的(1000个左右)。学习⼀定数量的汉字后,利⽤偏旁来掌握汉字,可以收到以简驭繁的效果。了解汉字偏旁及其部位,可以认识汉字形体的特点,有助于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的搭配,有助于了解汉字的意义,查检按部⾸编排的⼯具书,同时也为分析汉字的构造⽅式打下基础。
⼆、汉字的构造⽅式
前⾯讲的汉字的构造单位,说的是汉字的结构因素,是纯粹从字形分析出来的。世界上⽂字的结构,唯有汉字有字形。这⾥所谓汉字的构造⽅式,即造字法,是按字理,即把汉字的形体、读⾳和意义三者结合起来分析的。汉字的构造⽅式⼤致有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前三种是不带表⾳成分的结构,后⼀种是带表⾳成分的结构。
(⼀)不带表⾳成分的结构
这类字的主要特点,是字形能显⽰它所代表的词或词素的意义,⽽不能显⽰出读⾳。
1、象形
象形是⽤描画事物形状的构造⽅式造字,也就是把词所表⽰的事物的形状、特征,⽤线条描画出来,作为记录该词的符号。⽤这种构造⽅式造的字,叫象形字。如:
⽲:(甲)(⾦)(篆),象⼀棵成熟的庄稼.上是下垂的穗⼦,中间有叶,下部有根;⾦⽂的“⽲”象穗⼦沉甸甸的。
门:(甲)(⾦)(篆)(楷),甲⽂上有⼀条横⽊,下部很象两扇门,本义是“门户”。
⽜:(甲)(⾦)(篆),象正⾯⽜头形状,上是⼀双⽜⾓,⽜⾓之下斜上伸展的是⼀双⽿朵,⾦⽂的“⽜⽿朵”则拉成⼀横。
⽺:(甲)(⾦)(篆),象正⾯⽺头形状,上是⼀双向下弯的⾓,⾦⽂下部嘴巴很突出。
象形字都是独体字。从古代汉字看还有点象原物的样⼦,如“⽥、井、⾬、伞、⽹”,但⼤部分已不能了,如“⽜、马、⽿、鸟、鱼”。⼤多数古代的象形字现在还是独体字,有些现在只是⼀些纯偏旁的组合,不能算是合体字,也不能算形声字,如“燕、壶、易、⿍”等。
象形造字法是最原始的。这种构字⽅式局限性很⼤,因为世界上的实物⽆穷⽆尽,相似的⼜⾮常多,
不能⼀⼀画出来,并且难以使它们有所区别;特别是有些复杂事物画不出来,画出来也不便于书写,有些抽象概念⽆形可象,根本画不出来。因此,单靠这种造字法,不能满⾜记录汉语的需要,这就促使汉字造字法在象形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出现了指事与会意两种构造⽅式。
这种造字法的特点是:①简约性②典型性③可以是整体的或局部的形象,但局部⼀定要区别性强。
2、指事
指事是⽤指⽰性符号指出事物特点的⼀种造字⽅法,也就是在象形字上加简单的批⽰符号创造新字。⽤这种构造⽅式造的字,叫指事字。如:
(甲)(⾦)(篆),“⼝”上加⼀横,表⽰说话时从⼝出来的⽓(或发出的声⾳),“⽈”本义是说。
(甲)(⾦)(篆),下部是⾯朝左⾯侧⽴的⼈,上部⼀横表⽰头部所在,“元”字本义是头。
(甲)(⾦)(篆),下⾯弧线表⽰地⾯,其上加⼀短横表⽰地⾯之上,“上”字。
(甲)(⾦)(篆),上⾯弧线表⽰地⾯,其下加⼀短横表⽰地⾯之下,“下”字。
“⽊”下部加⼀点,表⽰树根所在。  “⽊”上部加⼀点,表⽰树稍所在。  “⽊”中间加⼀点,表⽰⾚⼼之所在,“朱”的本义是⾚⼼松。
除了独体字,也有合体字(  “⼨”⼿腕)和变体字(  “⽚”  “永”)。
指事字,同象形字⼀样都是独体字。这种造字法,虽然可以表⽰难以画出的抽象概念,但局限性更⼤,因为⽤指⽰性符号表⽰词义是相当困难的,因⽽⽤这种造字法造成的字是绝对的少数。真正的指事字极少,要表⽰抽象的概念,还可以通过会意来解决。
现⾏指事字,基本是从古代的指事字演变来的,有些古代的指事字现在已不能看出其指事的意图,如“朱、末、⽢”等。后起指事字极少,如“卡”是“上、下”共享⼀横,“乒乓”是近⾳字,“兵”减去⼀画,可看作是特殊指事字。
3、会意
会意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形字拼合的⽅法创造新字。会意字是合体字,是会合取义,即把⼏个独体字的意义组合起来,凭借它们的联系表⽰新的意义,如:
(甲)(⾦)(篆),上部是脚趾朝上的左脚,下部是⼀只脚趾朝上的右脚,左右脚向前⾛叫“步”,“步”字本义是⾏⾛。(甲)(⾦)(篆),上部是⼀棵穗⼦下垂的稻⾕,下⾯是⼀只⼿,“秉”字本义是⼀把庄稼,引申为⼿拿着。
(甲)(⾦)(篆),左边是⽥,右边是犁铧⼀类的耕⽥⼯具。古代耕⽥之事由男⼈担任,“男”字本义
指能在⽥中劳动的壮年男⼦。
据形体构造分类:异体会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表意图象组合⽽成,如  “闻”:  “即(jí),将要”; “既(jì),已经”;  “舂”)和同体会意(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形体组合在⼀起构成新字,如  “枣”  “林”)。
据形体数量分类:⼆体会意(  “秉”),三体会意(  “祭”),四体会意(  “暴”)。
会意构字⽅法所造的字,实际上是⼀种复杂的象形字,确实能表⽰出象形字所难以表⽰的较抽象的意义。由于会意字有较⼤的表意功能,因⽽会意字⽐象形字和指事字要多得多,是⼀种⽐较能产的造字法。楷书通⾏后,就不再造象形字、指事字了。但新的会意字还不断出现,如⼤⼩为“尖”,不正为“歪”,不好为“孬”,不⽤为“甭”,两⼿中分为“掰”。新造的简化字有⼀些就是会意字,如⼩⼟为“尘(尘)”,⼭⽯为“岩”,⼈本为“体(体)”,⽬⽔为“泪(泪)”。
会意造字法虽造出了象形法难以造出的字,但也有严重的缺点:⾸先,所“会”的“意”带有⼀定主观⾊彩,有的原本就很牵强,有的简直象猜谜;其次,为了表⽰各种各样的意思,要把各种各样的与意思有关的字拼凑在⼀起,结构极为复杂,⽽且许多词,也很难⽤这种⽅法确切的表⽰出来。现⾏的会意字多数是从古代会意字演变来的,但⼀般容易理解。有些古代的会意字,今还能理解其会合取义。如“涉、明、众、林”等;有些由于字形演变,字义变化,很难了解它们如何会意的,如“弄、视、祭、集、⾹”等;有些过去的会意字,简化后变成了形声字,如“邮—邮;窜—窜”等;有些简化后称会意字
很勉强,如“轰—轰;枣—枣”等;有些简化后成独体字,如“东—东;韦—韦”等,也很难说是会意字。
上述三种构造⽅式,是以象形为基础的纯粹表意字,字形不含有读⾳的标志,从字形上看不出该怎么读;然⽽,字形在不同程度上,显⽰出词所指称事物的某些特征,⼈们据形联想,⼤致上能领悟字所表⽰的词或词素的意义。但这三种构字⽅式局限性很⼤,⽤来构字的象形符号和抽象符号是有限的,按照所要表⽰的词的意义逐⼀设计字形,让字形和词义发⽣联系,也是很困难的事,何况语⾔中有些词的意义难以依靠象形符号来表⽰的。
⼆、带表⾳成分的结构
4、形声
是利⽤形旁(意符)和声旁(⾳符)组成新字的造字法。
形声字虽然是合体字,但不是会意,⽽是⼀形⼀声。如“枝、沐、袒”等,在这⾥,“⽊、⽔、⾐”是形旁(形符、意符),“⽀、⽊、旦”是声旁(声符)。由此看来,形声是⼀种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构成的半意半⾳的构造⽅式。
形声字的形旁是表⽰意义的部分,⼤都是由象形字充当,看见形旁,能在⼤体上了解字的意义;声旁是表⽰读⾳的部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都可以充当。如“沐、沫、沽、湖”,这些字转化为声旁
后就丧失了它们原有的表意功能,变为表⾳成分,实际上就等于是该字的注⾳符号。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