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阴阳合历的历法
中国传统阴阳合历的历法
夏历,又称为汉历(我国民间也称为阴历、古历、农历、旧历等),是中国传统历法,为华夏民族历代所用。夏历最初是阴历,经历了几千年多个朝代不断地修改与完善,又加上二十四节气之后,变成了阴阳合历,其形式一直延续至今。现在使用的这部传统历法,其基本规则是沿用汉代制定的汉历(太初历),所以也称为汉历。夏历不是阳历,也不属于阴历,它添加了阳历的内容,从而弥补了阴历的不足,属于一种阴阳合历。
古代的国家农业慢慢地发展以后,就会发现纯粹用阴历历法的月份,与春、夏、秋、冬四季和农业节候配合不上。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古代有两种办法:一种办法是放弃阴历月亮盈亏作为计算月份方法,而以太阳回归年即365又四分之一天为一年,把年分为12个月,平年365天,闰年366天,4年一闰。这是公元前46年西洋罗马帝国所采取的办法。另一种办法是出阳历年的日数和阴历月的日数两者之间的最小公倍数,这就是我国古代颛顼历的“十九年七闰”的办法。据日本天文学家新城新藏的考据,十九年七闰的办法在我国春秋时代就已经应用了。我们古代从最早的颛顼历到汉朝的太初历、四分历统是依照此法安排的。这一安排虽可以调和阴阳历,不至于冬夏倒置,但平年354天,闰年384天,一年中节气仍然可以相差一个
月,对于农业生产的操作安排上仍然不够精密,所以到了战国末年又建立二十四节气,和阴历相辅而行。到了东汉时代又发现一节一气尚有15天多的间隔,才又创立一年七十二候加以完善。
夏历的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这与阴历的原则相同,所以有阴历的成分。夏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标准回归年相适应。弥补了阴历的不足。还设置了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既可知道潮汐涨落,又可大概掌握四季的变化与更替。因此夏历中不仅有阴历的成分,又兼有阳历的成分,故称为阴阳合历。
夏历的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二个普通月另加一个闰月,总共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计算决定。平年全年354~355天,闰年全年383~384天。由于12个朔望月为一年的天数比太阳历(阳历)约差十一天,所以夏历中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标准回归年,那么每年的平均日数就接近365.2422日。夏历中设置闰月,并产生了19年7闰的规律。此外,夏历附加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
用以指导农业生产。所以,夏历既有阴历成分,又有阳历的成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以及朝鲜半岛和东南亚的越南等国家,仍旧使用夏历(汉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
夏历中使用的“十九年七闰”只是一个近似说法。事实上,“十九年七闰”的方法首创于春秋时代,后来的天文学家不断地修改完善;古代天文学家祖冲之的“大明历”采用391年144闰,使农历的平均历年更加接近回归年;此后,历代天文学家提出的334年123闰、1021年376闰的提法,和标准回归年的差额越来越小,越来越精准。自清代以来,我国即完全采用天象确定历年、历月,从而使夏历的平均历年与标准回归年完全一致。
历代王朝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在古代四时八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殷、周(公元前16世纪)之交已分四时,春秋时代已有分至启闭八节。到战国晚期就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体系(天文位置已确定)。二十四节气是设置闰月的凭藉,也是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夏历除了年月日计时方法以外,还有一种计时方法,就是节气计时方法。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节气。 由太阳位置决定节气,反映太阳的视运动。二十四节气加入到新的历法中,对于农事耕作方面起到极为有利的作用。
夏历相传创始于夏代,完善于汉代。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夏五月改为太初元年,以立春正月(夏正)为岁首;一直到清朝,约二千多年间,都沿用夏正。因而被叫做夏历。夏历主要是华夏汉族人使用,以至于满清政府都把此历称为汉历(详见清康熙御制《汉历大全》)。
中国传统的历法一直称“夏历”。新中国建立后,宣布以世界通用的公历为法定历,按公元纪年,夏历为辅历。《辞海》“夏历”条释义称:“辛亥革命后,一般将中国历代颁订的阴阳历为夏历,也以建寅之月为正月,故名。”这里的所谓“建寅之月”是指24节气中的“雨水”节气所在的月份,这样岁首正月初一必在“立春”前后。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是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它之后的商、周、秦、西汉初都分别提前,直至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又恢复夏王朝历法的原有月序,以后两千多年的各个王朝也基本沿用这一月序,故辛亥革命后中国传统历法仍为“夏历”。夏历比较好的协调了太阳、月亮的周期,实现了阴阳合一,是世界上科学的天文历法之一。
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决议“夏历”为我国保留使用历法。《人民日报》的报头日历从1948年6月15日创刊开始,长期称用“夏历”二字。文化大革命,
极左思潮泛滥,“横扫四旧”,认为“夏历”是夏王朝的印记,必须改名。故将传统的“夏历”改名为“农历”。自“”中的1968年元月一日开始,全国的报纸,统改夏历为“农历”。“农历”的叫法,已经延续了几十年,并且一直遗害至今。由于“农历”叫法的不准确性,使它在季节上的日期游移可达一个月,对农民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误导。这一改动,也造成中华民族古代科技史上最大的错案。
结束后,从1980年元月一日开始,全国的报纸去掉“农历”两字,只标示干支纪年及旧历月日。但近几年来,不少报社、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单位仍然将中国传统历法称为“农历”。“农历”之称是“”产物,“农历”的叫法,是期间所谓“除四旧”的结果。其实这种叫法非常不妥,是一个很不规范的名词。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中,“农历”条目中注明国际规范名称:Chinesetraditionalcalendar,直译成中文就是“中国的传统历”,可见“农历”之称并不规范。
如今。“”过去已经近半个世纪,诸多“”中产生的极左问题都已拨乱反正,但对“农历”是否恢复“夏历”之称,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许多历改专家认为还是恢复“夏历”名称好。理由是:中国传统历法是中华民族的,不仅仅限于农村农民,“农历”不足以概括该历法
的深远的历史意义;恢复“夏历”名称,既突出其悠久历史,“夏”又是代表华夏、代表中华,“华夏历法”就能与国际规范名称相接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