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谈谈修辞在网络语言中的运用》
摘要:近几年来,网络语言不断冲击着公众视野。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与传统语言相比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别。随着网络语言的持续升温,它也引起了汉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着重从网络语言的修辞入手,研究其与所谓的传统语言的不同之处,并且着重从隐喻和转喻分析,结合大量前人的研究成果,从修辞这一层面指出网络语言修辞区别于传统语言的特点,并揭示网络语言的修辞在其传播中的功能。
关键词:网络语言  修辞特点  传播功能  网络语言  网络词汇  修辞手法
绪论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产生以来,人们对待网络语言由陌生到熟悉,由漠视到关注,由排斥到理解,由简单地斥之为“网络黑话”、“语言垃圾”到客观理性地对其进行认真系统的研究。本文试图探讨网络语言中的修辞问题。由于网络语言追求语言交际的经济性效果,而修辞是一种增加交际效果、提高交际效率而的语言手段,是语言经济性的重要体现。因此,网络语言修辞实际上是一个网络
语境下语言交际的经济性的话题,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创新、求异、形象、经济、幽默一直都是网络语言的特点,因而在网络语言的创造中也发展出了有别于传统的修辞手法。
第一节  网络语言的定义
    语言是人类发明和使用的一种交际工具,而语言的表达形式会因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所以,进入网络时代以后,网络语言也就应运而生。网络语言不同于传统语言,是在网络中使用的一种语言形式。虽然,网络语言是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不像传统语言那样有规范的语音,词汇乃至语法体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并具有自身的特点,甚至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语汇之中,以及报刊媒体的文章和节目之中。 
    关于网络语言的定义,国内学术界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网络语言是指计算机网络上常用的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语言,包括网页上的图像、符号、文字等网络传播的一切手段、言论、话语、网络技术语言及网络聊天室和电子公告牌里的对话(劲松,2000)。另一种观点认为,网络语言是互联网的产物,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虚拟空间里,
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与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习惯多有不同,于是人们创造出了令人新奇或令人愤怒的“网语”。大部分“网语”是网民为了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加工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的产物(于根元)。实际上网络语言,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网络时代出现的与网络有关的语言,包括网络技术术语、网络行业术语等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则是 “网民”在网上日常交流时使用的语言,不仅包括在聊天工具中使用的语言,而且也涉及其他网络平台,诸如论坛,贴吧等。由于计算机输入方式的特殊性,狭义的网络语言有着特殊的表达形式,并已逐渐形成了网络的行话。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正是后一种狭义的网络语言,特别是那些在聊天工具、论坛等网络平台上广泛运用的网络语言。
第二节  网络语言中的一般修辞方式 
    网络语言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谐音双关、缩略、叠音、婉曲、仿造、摹状、对比、反语、杂糅等。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手段。比喻有三种:明喻、暗喻、借喻。网络中一般使用借喻,网络中有许多表示“人”的词语都属于这一类。比如说,“青蛙”指相貌很丑的男士;“沙发”是楼主发帖后第一个跟帖的网友的专称,而第二个跟帖的网友被称为“板凳”,因为楼主发帖相当于新盖的房子,第一个跟帖的网友是第一个来新房子里作客的人,也就是先来占座,当然要坐最好的沙发了,后来的只能坐板凳了。
二、比拟
    比拟是物的人化或人的物化或把甲物拟作乙物,比拟在思想上具有跳跃性,促使读者主动想象,捕捉其中的意象,体会其中的深意。诸多形形的网名中就有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如网名“机器猫”,自比为机器猫,隐含着机灵、有办法、童趣。
三、借代
    借代是不直说某人或某物的名称,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事物去代替。借代重在事物的相关性,以普遍联系的观点形成一种语言艺术上的换名,达到形象突出、艺术生动的效果。如,“美眉”指代貌美的年轻女性,此词既是借代又是谐音。
四、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即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语义双关。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斑竹”指“版主”。
五、仿拟
    仿拟指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或句子中的某些要素,从而仿造出新的词语或句子,这些词语或句子往往可以用某种族来归类。例如,“X客”族,早在唐代,自居易的诗歌中就有“道士鸿都客”的说法,可知以“客”为词缀的用法由来已久,网络上的“X客”
族也日益庞大,吸纳了诸如“骂客”、“播客”、“饕客”、“试客”等。
六、婉曲
    有意不直接说明或是不方便说明某事物,通过省略、谐音、拆分等手段来表达的网络语言。网际交流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自由与宣泄,有些话不方便直接说,但网友们又需要表达这个意思,此时网友们往往借助于婉曲来如愿以偿。
1、谐音婉曲,如“”、“马拉戈壁”。
2、拆分婉曲,“弓虽”指“强”,“告非”指“靠”。
七、对比
    对比就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手段,有时也叫对照。这种修辞手法常常用于四音节的网络词汇,通常这些网络词汇还是某些事件的语言构式,比如“范跑郭跳”,典出风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节目,范美忠就自己“先跑事件”与节目嘉宾郭松民展开辩论,期间郭松民用“无耻”、“畜牲”
之类的字眼对范美忠进行了辱骂,情绪异常激动,中途甚至一度愤怒离场。结果,郭松民被人们视为道德伪卫士。“范跑郭跳”喻一丘之貉,五十步笑百步。
八、杂糅
    杂糅本来是一种语病,即把两种不同的句法结构混杂在一个表达式中,造成结构混乱、语义纠缠,不过,在网络语言中,网友们为追求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往往有意将各种不同的元素混杂在一起。
1、数字与外语杂糅。3Q”指“Thank you”。
2、汉字与外语杂糅。I服了U”指“我服了你”。
九、缩略
    缩略指语言中经过压缩和简略的词语。互联网是个高度口语化的虚拟空间,以键盘为输入工具,方便、快捷是网友们的共同追求,缩略词既输入简便,又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如,汉语拼音缩略。“LZ”指“楼主”,“JJYY”指“唧唧歪歪”。
十、叠音
    这种修辞手法很大程度上受港台腔的影响,诸如“苹果好好吃”之类的童语童言最早都是从港台流传过来的。如“东东”指“东西”、“亲亲”指“亲爱的”、“漂漂”指“漂亮”等。
十一、摹状
    摹状本指用一定的词语如实地描绘出事物的形态或情状,但在网络中,网友们创造性的运用符号、字母、表情、数字等多种元素,形象生动的表达了自己的感情,有效地弥补了
文字表达的不足之处。如“那个星期天,我妈妈带我去逛200,我的GG带着他的“恐龙”GF也在 200玩,”这里的“200”指英文单词“Zoo”,因两个符号形式上相近,网友们就用“200”表示“Zoo”。
十二、反语
    反语也叫“反话”,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与网民们戏谑的心理有关。如,反话正说,“偶像”本指受他人崇拜的对象,但在网络语言中却指“令人呕吐的对象”。
    网络语言中所存在的修辞现象还有不少,本文只是简要的介绍了其中常见的一部分。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上文对于各种修辞现象都做了分类,但并不表示一种修辞现象中只存在一种修辞手法。如“I服了U”中包含着杂糅与借代,“白骨精”中包含着反语和省略
第四章 网络语言修辞的传播功能  
    网络语言对于语境的依赖程度极高,这是网络语言与传统语言最大的区别,任意一个网络语言背后,总包含着大量的信息,这其中就包括该词语的由来或哏。并且在使用时如果
这部分信息缺失,便无法继续传播下去。当然我们不可能在使用网络语言时为其加上注解,不仅复杂繁琐,反感,还会严重影响到传播效率。网络语言的修辞便由此而来。那么网络语言修辞究竟对网络语言的传播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首先,运用了修辞之后,网络语言的语义得到了很大得延伸,当词汇意义以隐喻思维延伸的时候,其义项之间的关系特征是“相似性”。它们的意义不在同一个域中,属于不同域之间映射,这就是隐喻,是人类联想思维的结果。当词义以转喻思维延伸的时候,各义项之间的关系特征是“邻近性”,处于同一个域中时,属于同一域中的映射。这就是转喻,体现出了人类更加注意事物突显性的思维特征。在修辞将网络语言的语义延伸的同时,我们同样能认为网络语言原本复杂繁琐以及大量的信息通过修辞被浓缩为接近传统语言的形式,尽管在很多方面看来,网络语言很难运用在传统媒介中,但是,不得否认,在修辞的作用下,网络语言已经运用与传统语言类似的外形以表达其庞大的信息量。 
    其次,修辞的运用还能使网络语言呈现出别具特的个性。网络的使用人大多为年轻人,而网络语言的创造者也正是这人,借助网络出新出奇正是他们彰显个性,体现自身价值观的最好方式。越是能体现新颖和个性的语言,越能受到年轻人的欢迎,这也意味着
简单又含深意的网名这样的语言也容易传播,传播效果也更好。修辞的运用则大大满足了年轻人的这一心理需求,通过修辞的运用,与众不同的语言被创造,个性得以展现。 
最后,修辞还成为某些传播障碍的解决途径。网络传播形式虽然类型繁多,但是网络交流还是依靠文字,缺乏声音图像,姿势表情交流,这一部分传播途径的缺失,必然需要寻其他渠道弥补。网络语言可以通过修辞将表情、体态信息融入文字之中,使网络语言看上去立体而全面,“555”用转喻表现哭声,并且从“555”到“呜呜呜”,“呜呜呜”到哭声运用了两次转喻,将原本难以表达和描述的表情动作简化为在网络范围内易懂的数字谐音,不仅解决了交流内容缺失的难题,还体现了网络方便快捷的交流特点,彰显个性。
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这些修辞的运用并非具有多高的文学性,往往都是无心之作,但却能准确地把握修辞的要点,获得大范围的传播。在网络语言中,隐喻和转喻已不单纯的作为修辞手法,而是演化成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甚至可以说,网民很从来没有将其看做是修辞手法,仅仅是以一种思考模式来进行隐喻和转喻的创造。但是无论以隐喻和转喻为主的修辞在网络语言中被如何看待,其对于网络语言的传播所体现的作用是无法忽视的。
结 语  
    尽管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语言和传统语言有着许多共同和相似之处,有时甚至让人感觉网络语言仅仅不过是传统语言的变形罢了,但其二者的关系并不如看上去那么简单易懂,就像是核心与外壳的关系,两者息息相关,却各自拥有其形态。网络语言可以说原本就来源于传统语言,使用着传统语言的网民们将其带入网络,不断创造和演变,形成了具有其特的网络语言,然而网络语言虽与传统语言相似,但其语义及内涵往往远超传统语言,其信息的负载量及其压缩程度是传统语言所不能及之处。同时网络语言和传统语言往往也难以融合,尽管不断地有传统语言被改造为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中的“精英们”也跃居传统媒体之上,但网络语言因其过于苛刻的传播局限性是其与传统语言形成了泾渭分明的形式:网络语言的信息量过于庞大并且缺乏规范性,必须结合网络事件或某些领域知识才能被认知,使其即便传播速度十分迅速,但也难以越过瓶颈,这也是网络语言往往难以被传统语言接受的重要原因。从好的方面来看,虽然数量稀少,但是优秀的网络语言也被传统语言接纳吸收,“给力”则是其中最成功的案例,不仅在形式上积极正面,在含义上也弥补了传统语言的不足,被传统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所承认,成为真正全民皆知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不仅是网民们智慧与思考的结晶,丰富着网络世界,滋润着网民们的生活,在一些积极肯定的方面还对传统语言进行着补充,为传统语言的发展积蓄能量,这也是传统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