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
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古诗阅读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
[唐]李白
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①辉。宁知②丧乱③后,更有一珠归。
【注释】①明月:传说中的“随侯明珠”,与“和氏璧”齐名。②宁知:谁也没有想到。③丧乱:安史之乱。
(1)简要赏析“更有一珠归”中“珠”字的妙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诗后两小题。
城南
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齐。
(1)一、二句写出“雨”怎样的特点?
(2)诗歌的三、四句运用对比的手法,请从这个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江郎山和韵①
宋·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②。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注释】①和韵:唱和别人诗词,仍采用原诗的韵。②干:求取,这里指接触的意思。
(1)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的特点。
(2)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
4.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桑茶坑道中
【南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1)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风日、________、花堤和________等景物。
(2)这首诗的后两句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请解释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在该诗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6.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喜晴
(范成大)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1)“连雨不知春去”中“去”字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请用自己的话把前两句的景描绘出来。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7.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的第二联既描写了花鸟,也抒发了诗人的感情,这是什么写法?请你赏析一下。
8.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千寻塔”写出了塔的什么特点?
(2)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9.古诗阅读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第二句中的“望”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2)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唐)李华
宜阳①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释】①宜阳:县名,在当时是著名的风景区,游人如织。然而在安史之乱中遭到严重破坏。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诗人经过宜阳写下此诗。
请从内容、情感角度,在下面三首诗中选择与《春行即兴》相近的一首,并简述理由。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 山房春事 (唐)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 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 春来还发旧时花。 |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1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远望的角度写青的峰峦连绵不断,“岱宗”指泰山。
B.“割”字描绘了泰山分割天,山南山北明暗不同的画面,突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
C.颈联对仗工整,描绘层云变幻,归鸟翱翔,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
D.前六句写诗人仰望泰山,欣赏其高大雄奇之美,末两句则写登上泰山顶峰后的内心感慨。
(2)诗的尾联常被后人引用并赋予其新的意义,请问新的意义是什么?
12.古诗阅读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第二句中的“望国破山河在的下一句”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2)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1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龙钟”和“泪不干”描绘了诗人怎样的神态?
(2)想象一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1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泛舟后溪
(唐)羊士谔①
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唯有啼鹃似留容,桃花深处更无人。
【注释】①羊士谔(e):唐朝人。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后溪、的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九日与陆处士羽①饮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重阳②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注】①陆处士羽:陆羽,唐著名茶学专家,与僧人皎然是朋友。②重阳:每年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1)从以上两首诗中可以看出在“九日”这一天有饮酒、________的风俗。
(2)两首诗都以“九日和友人相聚”为题材,但表现手法和情感志趣不同,请做具体赏析。
16.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晚次鄂州①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②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③愁鬓逢秋,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④。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作者避安史之乱南下流亡途中。②估客:商贾。③三湘:本指湘江流域,泛指江南地区。④更堪:更难堪,犹岂能再听。鼓鼙(pí);军用大鼓和小鼓,后也指战事。
(1)“愁”字堪称本诗的诗眼,从三、四联看,诗人愁的原因有哪些?
(2)请具体说说三四两联的抒情方式有何不同?
1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逢康元龙
(明)谢肇淛
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1)请赏析首句中“暗”字的表达效果。
(2)岑参的《逢入京使》中也写到“马上相逢”,与本诗的“马上相逢”所流露出来的感情有何不同?
18.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千寻塔”写出了塔的什么特点?
(2)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1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莫笑”二字,表达诗人对农家淳朴厚道民风的赞赏。
B.颔联写诗人困顿之后的豁然开朗,道出了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C.颈联描写“春社”的祭祀活动,表达了诗人对乡土风俗的喜爱。
D.全诗紧扣“疑”字,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叙述。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面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足”字写出了山西村农家的好客及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B.颈联写乡俗民事,赞美了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批判了拜神求佛的陋习。
C.尾联是全诗的总结,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D.全诗无一“游”字,而处处显“游”,游兴十足,游意不尽,令人回味无穷。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了怎样的道理?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 (1)以珠喻人(倩公),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扣住“比喻”“赞美”,意近即可)
(2)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富饶的汉东国的赞美之情。后两句表达了对倩公经历战乱还
能平安回归的庆幸(惊喜),对倩公的赞美,以及和友人(倩公)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扣住“赞美”“惜别”,意近即可)
2. (1)雨量大(多),雨势猛(急)
(2)大雨过后,桃花李花全都凋零,只有草儿依旧青翠齐盛,诗句用桃李之花与草青青对比,衬托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解析】【分析】(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的能力。雨量大(多),雨势猛(急)(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从对比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的能力。三、四句雨后两幅小景是:昔日绚丽似锦的桃李经受不住暴雨袭击的考验,已经零落殆尽,结束了一年一度的短暂青春;而惟有一片青草,不仅未被摧毁,反而翠绿欲滴,并且长得齐齐整整,毫无零乱倒伏之状。这暗示一条哲理:桃李虽艳丽,生命力却弱;青草虽朴素,生命力却甚强。本诗以暴雨并通过与“桃李花开尽”对比,烘托出青草的难以摧毁的精神。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D
解析: (1)高;直、陡、险
(2)要做一个刚正不阿(正直、顶天立地)的人、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解析】【分析】(1)“削”字说明山陡、险,“千寻”说明山高,“正直”极言山直,“无倚傍”说明山险,“撑持天地”说明山高。(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到,就分析诗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表达了诗人要做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人生要建功立业。这首诗是辛弃疾重受宋光宗召见,赴京面圣时经过江郎山时所做。在途中诗人心情复杂,不知此行凶吉,多年的抗金志愿即将在此次面圣时有一个分晓。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之奇,山势之险,诗人借江郎山展现自己雄大的智略,与坦荡无畏惧的气魄。表现了诗人有很高的理想,想报效祖国,干一番事业。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