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次学月考试题 (3)
2020年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二次学月检测
第Ⅰ卷(选择题 30分)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 yǔ)            碧(piǎo      世务
B. zhǔ)          息(bǐng      殚精
C. 引(zhǔ)          miǎo      海市
D. shú)        然(qiǎo      眼花
2.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春节祭祖        、告慰先人,既传达中国人特有的血脉意识,也        后人弘扬祖先之德,善化育人尽在不言中。年节祭祀活动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方式,实现文化有效传承,其不仅不能缺位,更不能缺少应有的仪式感。缺少严肃、庄重的仪式文化的潜移默化,年节祭祀活动的文化传承难以内化于心,无法在精神上给人以历史        感、血脉        感。
A.怀念  鞭策  沉重  归属            B.缅怀  鞭策  厚重  归依 
C.缅怀  鞭挞  沉重  归依            D.怀念  鞭鞑  厚重  归属
3.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A.虽然海量的单车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大众的短途出行,但也由此衍生出诸多问题。
  B.一直以来,“校园贷”问题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整个行业信息不够透明,学生多方借贷时有发生,以致到头来超出还款能力,不得不寻求其他办法。
  C.一个把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的人,定会收获更有价值的人生,必将做出非比寻常的贡献。
  D.历史伟人之所以让后人铭记的原因,在于其思想和人格的不朽,而不是无证可考的坊间情事。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归根结底,“要读书”致力于实用知识,“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后者往往可以有执着于书本身,前者却常常陷于斤斤计较。
B.伊朗诗人萨迪说:“旅游是一条到达天宇之路。”那些成就大事业的人,无不是在旅行中开拓自己,铸造了辉煌的人生。
C.短短两年时间,知识付费“飞入寻常百姓家”:知乎、得到、喜马拉雅、分答等一大波知识付费平台走红,五花八门的产品不时欣起一波波热潮。
D.这种独特的美的内涵是什么?是奇,是险,是秀……是兼而有之,还是其他?
二、(共9分,每小题3分)
中国书法漫谈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
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 “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经说过:“尺牍素书,千里面目”。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人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5.下列关于“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
B.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
C.在历史上,“书”与“金”“石”“画”并称,但“书”影响更为深远,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D.真书书写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出现,形成颜体、柳体等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是依据“书”的艺术风格划分出来的。
6.下列对于“书”的演变过程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隶和汉隶都是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
B.真书,在晋朝应运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它要求书写工整,不能连笔。
C.行书和草书都来源于真书,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写得再快一点就是草书。
D.草书有两个来源:真书和隶书。但到东晋以后两种风格的草书合流。
7.下列对“书法”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书法伴随着文字的出现而出现: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B.颜真卿、柳公权、王羲之都是闻名于世的“书法家”,他们专门以写字为生。
C.在唐代,一般人里也有书法写得好的,由于那些皇帝、大官所写的被人重视,所以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
D.中国人自古就把书法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所以北朝人所谓“尺牍素书,千里面目”,也就是今人所谓“见字如见其人”的意思。
三、(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杨仲举先生,尝讲道于胥溪之上,生徒弥众。杨士奇自庐陵来,邂逅求馆事,公叩其中而善之。乃告主人曰:“吾不足为若师,尚当求我之所师者师之。”遂辞去。主人询其所谓师者盖指士奇也竟延之。士奇德之。逅入阁首,以公荐入翰林。寻拜礼部侍郎,进尚书。公尝乘一驴,邻翁老而得子,闻驴鸣辄惊,公遂鬻驴徒行。天久雨,邻垣穴,潴水公舍,家人欲与竞。公曰:“雨日少,晴日多,何竞为?”金水河桥成,诏简有德者试涉,廷臣首推公焉。
【注释】讲道:讲学。杨士奇:明代名臣。馆事:做讲学的教师。阁首:首席大学士。鬻(yù):卖。潴(zhū)水:蓄水。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徒弥 众:多  B.士奇 德:美德
C.公叩其中而 善:认为……好  D.拜礼部侍郎 寻:不久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主人询其所谓师者盖指士奇也竟延之
A. 主人询/其所谓师者盖指士奇也/竟延之
B. 主人询其所谓师者/盖指士奇/也竟延之
C. 主人询/其所谓师者/盖指士奇也竟延之
D. 主人询其所谓师者/盖指士奇也/竟延之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仲举先生曾经帮助过杨士奇,还把自己的教师位子让给了杨士奇。
B.杨仲举曾经骑着一头驴代步,为了让隔壁家的孩子免受驴的叫声惊吓,他就把驴卖了。
C.天下大雨,邻居家在墙上挖洞,使杨仲举家淹了水,家人要与邻居理论,他却阻止了。
D.金水河的桥建成了,皇上下诏选举有高尚品德的人尝试穿过,杨公带头推辞。
第Ⅱ卷(非选择题 90分)
4、10分)
11.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吾不足为若师,尚当求我之所师者师之。     
12.  根据所给情境默写古诗。(4分)
1)崔颢的《黄鹤楼》中“                                  两句写出了晴日原野上碧树葱茏、江中小洲上草木茂盛的景象。(1分)
2)王维的《使至塞上》中“                                 ”两句写出了塞外大漠的壮美,境界阔大,气象雄浑。(1分)
3)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                                ”两句将月比作明镜,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写尽江月云彩之美。(1分)
4)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                               ”两句借莺、燕两个意象的活动写出了钱塘湖早春的生机与活力。(1分)
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
秋天的心
                                          林清玄
①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②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辩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多少次挥汗如雨
③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