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振江中国寺庙与西方教堂比较
中国寺庙与西方教堂的对比
中国著名寺庙由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的不同,东西方在很多方面都有差异,且在建筑方面的审美差异更加明显。接下来,我将以中国寺庙和西方教堂对比,来体现出他们的差异。
同样是宗教的产物,中国寺庙和西方教堂却又着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经过分析,我发现他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所处的周边环境不同
在中国寺庙建筑都是搁置在偏僻的地方,隐居于风景秀美的山川建筑与自然融合一体,体现中国"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而西方教堂则耸立于闹市中心,往往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几乎随处即可望见,它的功能不单单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二、主要建筑材料的不同
中国古代寺庙乃至普通房屋多为木结构,而西方教堂则大部分以石头为原材料。人们做过很
多假设关于中国为什么房屋多为木构,中国多高山大川,石头是绝不缺少的,中国的木材也不会比气候与地理条件都更适合树木生长的欧洲多,所以“材料决定说”不成立。而中国早就有了石城墙和石桥,“技术决定说也难站住脚。
从东西方的文化取向上来看,西方人对石头有着特殊的爱好,他们认为石头是创造人的物质,当然以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而中国讲究阴阳五行,二五行之中土和木是最适合建造住房的。因此,土木就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材料。以土为基,以木环绕形成建筑空间。
在2000年以前,维特鲁威就提出“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三原则。坚固排在第一,然后实用,最后是看起来要美观。坚固而外观美丽,但是内部略显冷峻、阴沉。与西方追求的不同中国人更多的追求空间的适宜和阴阳的和合。与西方相比,中国人更愿意居住空间的舒适。五行之中的“土木”自然成为了最好的建筑材料。而且木框架结构轻盈灵活更易于创造灵活多变的空间。
三、结构方面的不同
中国古建筑以木框架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有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建筑首先要根据建筑的类型来选择斗拱的大小和出挑多少。中国建筑形制的发展多为对斗拱等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规定。
西方建筑结构的不断发展,风格不断发生变化。早期的基督教以以巴西利卡为原型建造教堂。随着古罗马的十字拱的使用教堂中出现筒形拱。到了哥特建筑时期,结构方面有了飞跃性的发展。肋骨券的使用,使得手里明确,形成框架式结构,并使拱顶和柱子连为整体。节省材料,拱顶减轻,大大减少侧推力。 尖券的使用,可以调节起券的角度,且可以应用在梯形、扇形等平面形制上,且侧推力比较小。飞券、飞扶壁的产生使得侧廊不必担负中厅拱顶的侧推力,可以大大降低高度,使中厅可以开大的侧高窗,外墙得到解放。
四、空间布局的不同
建筑空间布局的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体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在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国建筑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
、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
    中国佛寺不论规模地点,其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这条南北纵深轴线来组织空间,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沿着这条中轴线,前后建筑起承转合,宛若一曲前呼后应、气韵生动的乐章。
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向高空发展的单体空间格局。教堂多为拉丁十字式,袖厅较短,有的甚至没有。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着空间。
五、外形上的差异
形体上,人们对于数与几何图形有特别的认识,极其重视富于逻辑的几何形状之美。美的建筑就是由明确的几何形体与几何比例关系以及确定的数量关系构成的,所以他们往往借助数的组合和几何形体来塑造建筑的形式美。
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就响应在山、松柏、流水、殿落与亭廊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温蕴,
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
哥特式教堂一般有相对的双塔,有透视门、玫瑰窗。在拉丁十字交点出竖起尖塔,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动势,外部的扶壁、塔、墙面都是垂直向上的划分,全部布局和细节顶部为尖顶,整个外形充满向天空的升腾感。
屋顶无疑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正视、侧视、俯视,它的立面平面都是曲线。曲线优美的屋顶,尤其翼状起翘的“飞椽”,轻巧活泼的动人形象,是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部分。
六、建筑与环境并存形式
西方教堂内部构成四面皆壁的封闭空间。室内室外没有联系。封闭空间、弯曲的围闭形成的穹顶及尖塔的笔直通道暗示着上一层空间的存在,这就是天堂,人世是苦难的,只有天堂才是乐土。建筑的每处细节无不用心良苦地表达出天国与人间两个世界的对立。
中国寺庙建筑则恰好相反,它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寺
庙建筑模山范水,师法自然,建筑和周围山川景物、地理形势融合无间,让水土成为建筑的有机部分,让建筑融入山川之中。“深山藏古寺”正体现中国天人合一宇宙观。
通过以上几点不难发现,宗教的理念影响着西方教堂建筑的整体发展,佛教教义与传统的观念也影响着寺庙的形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