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林业生态工程
(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这是我国林业的“天”字号工程,一号工程,也是投资最大的生态工程。具体包括三个层次:全面停止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采伐;大幅度调减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木材产量;同时保护好其他地区的天然林资源。主要解决这些地域的天然林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2000-2005年为第一期,以停止天然林采伐,大力建设生态公益林,分流和安置下岗职工为主要内容。2006-2010年为第二期,以保护天然林资源、恢复林草植被为主要内容。
1.内蒙古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范围
我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包括三个项目区,即岭南八局、黄河上中游35个旗县区和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其中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由国家林业局直接管理。
(1)岭南八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2)黄河上中游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2.建设内容与规模
建设期限为11年,即2000-2010年,分两期工程实施。第一期工程为6年,即2000-2005年;第二期工程为5年,即2006-2010年。
第一期目标是:全面停止工程区内的天然林采伐,对人工林进行限伐。通过一期工程建设,完成公益林建设任务100.5万hm2,使工程区内的森林资源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
第二期目标是:进一步加大工程区内的森林资源保护力度,最大限度的恢复林灌草植被,全面保护好新增森林资源,提高工程建设质量。通过11年的努力,完成公益林建设任务184.9万hm2,新增林地面积129.3万hm2,森林覆盖率新增4.7个百分点。
(二)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林业建设史上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众参与度最高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主要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工程实施范围包括除上海、江苏、福建、山东、广东以外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初步规划工程建设期为2001年-2010年,分两个阶段进行:第
一阶段2001年-2005年,第二阶段2006-2010年。
1.内蒙古自治区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建设范围
项目涉及全区12个盟市的82年旗县(市、区)。
(1)京津风沙区退耕还林项目涉及4个盟市的24个旗县(市、区)
(2)黄河上中游地区、嫩江及辽河流域重点风沙区退耕还林工程项目涉及10个盟市的58个旗县(市、区)。
2.建设内容与规模
退耕还林64.5万hm2,其中退耕地造林24.5万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40万hm2。在黄河上中游地区及嫩江辽河流域重点风沙区退耕任务13.3万hm2,还林42.2万hm2,其中退耕地造林13.3万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28.9万hm2;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区退耕任务为11.1万hm2,还林22.2万hm2,其中退耕地造林11.1万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1.1万hm2。
退耕地治理模式
黄土丘陵区,包括浅山丘陵、土石丘陵是开垦土地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过度开垦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因此是主要退耕区域。退耕还林还草要遵循的原则:
(1)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的原则;
(2)乔、灌、草相结合的原则;
(3)以生态效益为主,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
根据以上原则,结合退耕地的立地条件,采取不同的建设模式,下面主要介绍林草结合模式。
1.树种、草种选择
树种选择要适应性强,耐干旱贫瘠,保持水土效果好,最好能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常用树种有油松,樟子松、落叶松、山杏、沙棘、柠条等。
草种的选择应适应性强、多年生、饲用价值高、产量大,常用草种有沙打旺、苜蓿、草木樨等。
2.林草配置
(1)以油松、樟子松、落叶松为主的针叶树防护用材林与牧草带状间种林带至少10行,株行距2×2m或2×3m,间种草带最大可为20m。
(2)以山杏、沙棘为主的灌木防护经济林与牧草带状间种林带至少2-4行,株行距1.5×2m或1×3m,草带带距最大为25m。
(3)针叶树与灌木混交或以柠条为主的灌木防护林与牧草间种针叶树与灌木(沙棘或柠条)行间混交,林带最少10行;灌木林带最少4行。株行距乔木2×2m或2×3m,灌木1×2m或1×3m。草带宽度一般为10-20m。
3.整地方法
平缓坡造林可采用犁沟整地或穴状整地,柠条播种造林也可采用带状整地,坡度较陡可采用水平沟整地。种草采用全面整地,耕翻后进行耙耱。
4.造林种草技术
造林技术同前。种草在雨季前人工撒播或机械喷播,播后镇压。一般采用混播,播种量7.5-15kg/hm2。
5.抚育
树木主要是松土除草,进行3年,共进行4-5次。山杏、沙棘3年后即可采果,柠条3-4年后平茬利用,平茬间隔期3-5年,牧草第二年可刈割利用。
草原区退耕还林还草的意义
上个世纪以来,随着人口增加,人类活动逐渐增多,大量移民也涌入草原,违背自然和经济规律,对草原进行大面积掠夺式的垦荒种粮,再加上过渡放牧,出现了草原植被退化、土地沙漠化,成为沙尘暴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如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被开垦的耕地80%沙化或砾石化,走上了一条粮化—沙化—贫困化的路子,成为全国生态环境最为恶劣,人民生活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乌兰察布盟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于1994年在全区率先实施“种树种草发展畜牧业”的战略。近几年来国家又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草原区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大规模全面展开,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合理的经营,建立以灌木为主、乔灌草相结合的恢复保护性和生产性兼顾的人工生物落,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生态环境,扼制土地沙化和沙尘暴,同时生产出优质饲草饲料,发展畜牧业。对加快生态环境治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
这是我国涵盖面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自1978年以来,经过了长达23年的三期工程建设。“三北”防护
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包括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地区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3年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90个县(旗、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我国四个直辖市
1.内蒙古“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建设范围与建设期限
四期工程建设期为10年,即2001-2010年,分两个时段进行:第一时段为2001-2005年,即“十五”期间;第二时段为2006-2010年,建设范围涉及11个盟市的68个旗(县、市、区)。
2.建设内容与规模
在建设期内规划总任务157.5万hm2,其中:人工造林93万hm2,占总任务的59%;封山(沙)育林22万hm2,占总任务的14%;飞播造林42.5万hm2,占总任务的27%。
(四)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这是首都乃至中国的“形象工程”,也是环京津生态圈建设的主体工程。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意义特殊。主要解决首都周围地区的风沙危害问题。该工程西起内蒙古的达茂旗,东至内蒙古的阿鲁科尔沁旗,南起山西的代县,北至内蒙古的东乌珠穆沁旗。范围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及内蒙古5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5个县(旗、市、区),总面积4580万hm2。工程建设期10年,分两个阶段进行,2001-2005年为第一阶段,2006年-2010年为第二阶段。
工程建设区域划分为4个类型区,即北部干旱草原沙化治理区、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区、农牧交错地带沙化土地治理区、燕山丘陵山地水源保护区。工程建设内容分为造林营林、退耕还林、草地治理、水利
配套设施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
1.内蒙古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范围
该项目涉及4个盟市的31个旗(县、市、区)。
2.建设内容与规模
2001年-2010年退耕还林还草111.3万hm2,其中退耕55.7万hm2,荒山荒沙造林种草55.6万hm2;造林营林315.1万hm2,其中人工造林90.3万hm2,飞播造林107.3万hm2,封山育林117.5万hm2。
(五)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着眼长远,具有多项战略意义的生态保护工程,也是呼
应国际大气候,树立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外交工程。”主要解决物种保护、自然保护、湿地保护等问题。该工程建设的目标是拯救一批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扩大、完善和新建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禁猎区和种源基地及珍稀植物培育基地,恢复和发展珍稀物种资源,形成一个以自然保护、重要湿地为主体,布局合理、类型齐全、设施先进、管理高效、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自然保护网络。
内蒙古自治区2001-2010年十年时间新建自治区级以上各类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12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1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89个,新增保护区面积496.5万hm2。新增的林业系统自治区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区土地面积的4.2%。
(六)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工程
这是我国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骨干工程,也是增强林业实力的“希望工程”。主要解决我国木材和林产品的供应问题。该工程根据森林分类区划的原则,在自然条件优越、立地条件好、地形较平缓、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区域,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规划范围涉及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云南18个省(自治区)886个县(市、区)114个林业局(场)。
我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
为落实总书记“再造秀美山川”的指示,国务院在2001年2月批准了国家林业局关于认真组织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加速生态建设的意见,决定在今后一定时期内集中力量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加速实现建设祖国秀美山川的战略目标。国务院批准实施六大工程,是对我国林业建设工程的系统整合,也是对林业生产力布局的一项战略性调整。六大工程建成后,我国生态面貌将有根本性改观。
一、天然林保护工程
包括三个层次:全面停止长江上游、黄河上游地区天然林采伐;大幅度调减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木材产量;由地方负责保护其它地区的天然林。
二、“三北”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等防护林建设工程
囊括“三北”地区、沿海、珠海、淮河、太行山、平原地区及洞庭湖、鄱阳湖、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护林建设。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