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本单元以“爱国”为主题,包含3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和1篇略读课文《小岛》,以及“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所选的 4篇课文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学生在阅读这组课文时要用心感受字里行间包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应用。本单元的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是一篇想象作文。“语文园地”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抄写、背诵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和积累。
内容 | 课时 | 内容简说 | 教学要点 |
古诗三首 | 2 | 《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 1.会写“祭、乃”等30个生字;会认“乃、熏”等32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哼”;会认读“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等2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4.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应用。 |
少年中国说 西湖歌舞几时休的上一句(节选) | 2 | 作者通过描述少年与国家的关系,讴歌了少年中国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程,表达作者殷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 |
圆明园的毁灭 | 2 | 本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侵略者毁灭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
小 岛 | 1 | 本文主要记叙了我国海防战士们在艰苦的条件下把自己亲手种植的小白菜送给视察小岛的将军吃,而将军最终把菜倒进汤里与战士们共享的事。表现了海防战士热爱祖国的情怀和不畏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将士之间互相关爱的深厚情谊。 | |
习作 | 3 | 二十年后的家乡 | 1.审清题目要求,明确写作主题。 2.围绕主题大胆想象二十年后的家乡的样子,把想象到的场景或事件完整生动地描述出来。 |
语文园地 | 2 |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 | 1.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与整理,并能就自己喜欢的段落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词语的异同,并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写一段话。 3.体会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学会给句子加标点。 4.通过诵读,积累词语,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 |
12 古诗三首
1. 引导学生掌握“乃、熏”等5个会认字和“祭、乃”等8个会写字 。
2.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示儿》。
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 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示儿》。
● 难点
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怀。
1.教学时,先简介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认识当时的社会环境,为理解诗歌内容及诗人的感情做好铺垫。
2.在反复的吟诵、朗读中,抓住诗歌的意象,通过想象画面的方式探讨诗意,体会情感,初步感知诗歌的表达特点。
3.抓住语言训练的关键点、内容理解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扎实的、有层次的语言训练。
1.预习提纲
(1)初读古诗,自主学习,理解大意。
(2)再读古诗,深入诗意,理解诗情。
(3)诵全诗,明情感,感悟写作方法。
课前查阅三位诗人的相关资料:他们生活的时代状况,他们写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篇等。
2.多媒体课件
●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示儿》《题临安邸》
课时目标
1. 会认“乃”“熏”2个生字,会写“祭”“乃”“熏”“杭”4个生字。
2. 借助教材注释和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3.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 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教材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教师板书诗题:示儿 题临安邸)
2. 指两名学生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 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读后交流)
相同:1.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
2.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不同:1.《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题临安邸》写的是诗人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无限愤慨。
2.《示儿》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题临安邸》则是借景抒情。
让初读古诗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古诗的韵味。当学生读通、读顺了古诗,对古诗也有初步的了解后,这时的读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又可以为后面品味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做铺垫。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示儿》。
师:同学们,这首诗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堪称“千古绝唱”。
1.了解作者及背景: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他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大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
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和,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2.指名朗读《示儿》,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提示:“示”的意思是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 借助注解,一行一行地解读:诗人临终前对儿子们说了些什么?
(适时点拨:理解“元、但、乃”的意思。)
交流归纳:死后无牵无挂;挂念国家没有统一;盼望早日北定中原;祭奠时告慰统一的消息。
4. 逐句缩减,理解遗愿。
(1)如果陆游只能对儿子们说三句话,留下哪三句?(2、3、4)
(2)如果只能说两句话,留下哪两句?(3、4)
(3)如果只能说一句话,留下哪一句?(4)
(4)陆游的遗愿是什么?(“告乃翁”,即在九泉之下也要知道“北定中原”的消息。)
借助注解,自主解读;逐句缩减,领会诗意。旨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概括的能力。
5. 还原语境,沿情设问。
(1)一个人临终前,在自己的儿女面前,一般会留下什么样的遗言?而陆游的遗言有何不同?
乾道二年,他因主张抗金而免职。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以此来体会陆游“国”重于“家”“国家至上”的伟大情怀,而这种情怀是非常人所能做得到的。
(2)一个人知道自己将要辞世,心情一般会万分悲哀,而陆游的“悲”有何不同?
以此体会陆游“悲”情背后的复杂情感:为“不见九州同”而“悲伤”;为“王师北定中原日”而“悲壮”;为“家祭告慰”而“悲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