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时间]2020-09-20
[基金项目]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重点课题“工业4.0背景下基于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高等职教新课程模式研究”(CDGZ2019002);常州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教师数字化素养提升途径与达成评估研究”(GJY20200009);常州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教育教学重点课题“在线开放课程课程思政设计与教学实践”(CDSG20200104);常州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题“《能源中国》通识思政课程建设与实践”(DJSZJY001)。
[作者简介]纪国剑(1980—),男,江苏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流动与传热。
[摘
要]课程思政的实质在于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文章从高
校公选课能源中国课程教学设计和实践出发,探讨了在公选课开展思政教育的切入点与途径,以发挥专业通识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作用。实践证明,专业通识课有机融入能源生产保障、著名学者奋斗事迹、典型统计数据、国家重大工程应用等思政案例与元素,有助于大学生提升责任意识、奋斗精神、工匠品质等政治素养,并自觉践行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从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公选课;课程思政;能源中国;隐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2)04-0144-03
2022年4University Education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彼此相对独立,其协同效应未能彰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难以很好完成。究其原因有四:在教育理念上,不能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在队伍建设上,教师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有待增强;在人才培养上,各类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在管理机制上,多部门合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合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1]。
高校专业课程授课教师对大学生既开展知识和技能的显性教育,又开展引导大学生做人的隐性教育,是教书育人的主体,应充分以专业课程为载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要求。专业课程可以根据学科定律和概念的本质内涵,学科著名学者的卓越成就和高尚品德以及重大工程应用等来开展思政教育[2]。对于公选课程,在完成专业通识教学的同时,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值得其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能源中国课程概述
能源中国是常州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面向工科类大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课程有较强的时
效性、综合性和交叉性。国内诸如南京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也开设了类似的课程,如能源工程、走进能源与动力的世界等[3]。课程主要从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
燃烧学等角度出发,系统讲授“工业血脉”能源在工业生产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剖析生活与生产中能源生产、运输及利用的各类热力设备与系统的相关理论和基础知识,以及能源与环境、社会,能源经济与管理等相关问题。其授课方式灵活,以专题讲座为主,辅以翻转课堂式的讨论与答辩。其主讲教师由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组成。其开课目的主要在于增强大学生专业认同感,拓宽大学生学术视野,服务大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求,使大学生熟悉能源利用和生产的相关知识,了解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改革发展趋势及相关政策,同时对大学生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
二、能源中国课程思政资源设计与实践
(一)从国家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角度引导大学生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教师在介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时,可充分利用各类统计数据和报表,让大学生对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有总体的认识,对我国能源发展的模式和相关政策进行正确解读。比如根据国家统计局每年发布的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以知道,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已从2014年的66%降至2019年的59%,同时,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则从2014年的17%提升至2019年的22%。通过这些数据的解读和分析,让大学生直观了解我国在能源消费结构
公选课能源中国思政教育设计与实践
纪国剑
王政伟
宋
佳
高
颖
(常州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13016)
144
University Education
改革和生态环境保护上所做的努力和改变,以及当前经济发展的困境与难点,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内涵和构建科学合理的绿能源资源利用体系的意义,特别是要大力推行绿经济与循环经济等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缓解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矛盾。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生力军,要对自然心存敬畏之心,强化对生态责任的认识,将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作为人类资源的一部分,进而自觉约束并停止相关破坏的行为,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从能源生产与电力保障的角度引导大学生强化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社会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相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存在自我责任感认识迷糊、自我成才意识偏弱和轻视自己生命健康以及家庭责任感弱化、集体责任感淡化和社会责任感淡薄等问题[4]。这就直接导致大学生存在缺乏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的现象。能源是工业发展的动力和血脉,能源生产和使用涉及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在关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过半、GDP单位能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产业结构急需优化等问题和压力。比如加强国内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和供应,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和天然气、核能等清洁能源,淘汰落后产能与
工艺,使用高效节能先进的技术和装备,都是实现我国“能源独立”目标必须采取的战略行动。能源生产不同于一般行业,奋斗新时代还需要有意识地强化当代大学生敢于担当的“铁人精神”。比如石油的钻采、勘探和钻井现场都处于偏远地区,自然环境差,劳动强度大,需要热血男儿迎难而上、冲锋在前。电力生产运维不仅全年无休,还需要克服很多困难。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正是有了火电人的坚守,才保障了疫情防控电力生产和稳定供应。
(三)从优化能源使用方式和促进其效率提升的角度加强大学生科学探索和钻研精神的培养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剂,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是能源消费量的急速增长和环境的每况愈下。特别是“三高两低”的传统经济增长时代,较低的能源使用效率也间接影响到能源生产和消费。其破冰的关键在于提升能源技术水平。本课程结合工业节能,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液化与多联产,复杂地质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以及超大规模输配电和电网安全保障等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的相关要求,让大学生知晓我国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制约瓶颈,引导大学生投身祖国建设。大学生要认识到大力发展能源科技,提高对能源的处理和清洁水平,都离不开化学、材料、热科学等学科理论与知识的支持。作为当代大学生,需要通过学习相关学科领域著名学者的科研成就与高尚品德来激励自我,做到勇于创新、严谨求实,加强科学探索和钻研精神的培养,将科学精神特有的力量发挥出来。
(四)从能源消耗和成本控制的角度培养大学生的能量节约理念
能源生产和管理具有科学理论性、技术先进性和综合性以及专业统一性和长远性。在管理中,受生产型管理机制的影响,企业存在成本控制意识不强、方法单一等现象,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工科类大学生对于经济与管理方面的知识缺乏必要的学习。近年来,新能源产业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但是相关专业人才相对短缺,在技术研发、设备维护、生产管理和品质维护等方面都缺少管理人员。本课程基于经济学相关理论,培养大学生具有工程经济的知识和头脑,通过各类火电及相关项目的可行性报告编制、经济核算、方案效益对比等,强化工科类大学生经济管理思维的训练,使大学生树立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思想,同时引导大学生体增强能源节约意识,以减少因追求时尚或虚荣心理而进行冲动消费和过度消费并导致能源消耗。
(五)从能源战略储备与国家安全的角度培养大学生的忧患意识
2020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发布,能源安全被纳入国家安全战略,这标志着我国能源产业发展迈入新的转型升级期。作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安全涉及经济、政治甚至军事各个领域。近年来,随着我国石油和天然气进口量的急剧增加,我国能源结构正在发生重大的调整。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2019年,石油对外依存度为70.8%,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为43%,特别是石油早就超出了50%的国际警戒线。同时,海陆能源战略通道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我国80%的石油都需经过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等航运通道,其周边突发事件不断发生,这就直接引起油价的剧烈波动甚至出现断供危险。而且油气资源蕴藏丰富的我国南海,近
几年也争端不断,我国能源安全甚至国家安全难免不受其影响。本课程从国家能源战略储备和国家安全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引导大学生将忧患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以居安思危、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忧患意识
145
赋予时代内涵[5]。这样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刚健自强的人生态度,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六)从国家能源战略重大工程的角度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民族自豪感、、工程意识与工程素质
能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与工程应用结合得非常紧密,比如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长江三峡、风光互补、页岩气开发与可燃冰钻采、华龙一号等一系列国家能源战略工程促进了社会发展和变革。本课程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强化大学生对国情和时势的了解,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引领大学生深刻认识所学知识对于国家工程建设和科技研发的意义,同时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时代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经济意识、社会意识、管理意识和道德意识等工程意识的培养和训练[6]。教师在引导大学生开展专业学习时,要求其注重打好扎实和宽厚的科学基础以及做好工程应用技术知识的积累,并参加必要的工程实践或实训,同时不忘提升数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素养,实现知识水平、能力和素质的共同提升,以帮助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
(七)让大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制约中国能源发展的技术与装备的国产化之路来增强大学生的抗挫能力
能源开采核心装备的匮乏直接制约我国能源勘探与钻采的发展,只有建立起强大的科学的能源开采与利用体系,成功研发诸如页岩气开发中的超高压大功率油气压裂机组、干热岩开发中困扰测井仪器的芯片、风力发电机组中的轴承以及控制设备、太阳能光热发电中聚光集热装置及反射镜转动与跟踪系统等能源利用设备,深入研究并突破精细勘探、深海油气工程、超高温井下工具、高性能智能导钻、油气储层精准改造等技术上的封锁,中国才能更有信心和实力屹立于世界东方。本课程通过介绍能源钻采和使用过程中的一些卡脖子技术和设备,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以及抗挫能力。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并没有因为技术封锁和经济制裁选择沉沦,而是不断进行自我革新和提升自我,走技术突破和装备的国产化之路,经历诸多凤凰涅槃式的蜕变,以提升国家竞争力,实现强国和民族复兴梦。进而引导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在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也要有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
同时构建良好的挫折心理防御机制,提高应对挫折的心理调节能力,特别是树立正确的挫折观,以成熟理性的态度对待挫折。不能因为一段感情的失败、一次严厉的导师批评,就做
出一些诸如辍学甚至轻生等代价极大的事情。此外,由于较强的挫折承受力本身也是良好心理素质和身心健康的内在要求和外在体现,因此,教师需要在思政课和专业课中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活动引导,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方能让大学生坦然面对因学业、人际关系、家庭贫困、恋爱问题、理想与现实差距、个性等因素导致的挫折,并及时调整心态,用理性态度来代替非理性态度。
大学生的责任三、结束语
高校专业课程教师肩负着将专业理论知识和思政资源有机融合,润物细无声地对大学生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此外,专业课程受学时和授课大纲的限制,其思政教育形式也不需要像思政课程那样对每个思政知识点都进行系统分析,而是在专业知识讲授过程中开展虽非大张旗鼓但也能入木三分的隐性教育。要达到这个高度,需要专业课程教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素养,这就需要其除了加强专业课程教学研究,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进行高度凝练,还需要加强学习和掌握不断发展的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实现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面向产出的育人目标。
[参
考
文
献]
[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
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2]杨昆,罗小兵,冯晓东,等.能源动力专业基础课程教学
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S1):116-118.
[3]谢显传,崔皓,钱言,等.高校公共选修课《能源工程》的
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13(37):60-61.
[4]陶金花.当代大学生责任感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J ].高
校辅导员学刊,2020(2):88-91.
[5]陈志厚.忧患意识教育:当代大学生的必然选择[J ].学理
论,2010(18):237-238.
[6]苏玉波,梁莉,朱正威.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与工程素质
的培养[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73-75,78.[责任编辑责任编辑::庞丹丹]
146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