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阳节有哪些民间风俗
关于重阳节有哪些民间风俗
  重阳节有哪些民间风俗
  1.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2.放纸鸢
  “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鸢,线爱长”。纸鸢就是我们所说的风筝,广东、福建等地一直保留着重阳放风筝的习俗。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3.登高
  (1)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2)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
  4.吃重阳糕
  (1)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2)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5.祭祖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这一天,广东人称“拜
太公山”,所有家族成员都要回来“拜太公山”,特别是男丁。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不少地方家族观念和祭祖观念正日渐淡薄。
  6.赏菊
  重阳日,历来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7.饮菊花酒
  (1)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并用来酿酒,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
  (2)菊花酒汉代已见。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
  8.佩茱萸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
  (1)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2)《本草纲目》说茱萸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而古人则认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9.吃羊肉面
  重阳节要吃羊肉面。“羊”与“阳”谐音,应重阳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顶上的“一”,有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的寓意,以应“九九”之典。
  10.归宁父母
  旧时,重阳节也叫“女儿节”,凡有女儿已经出嫁的人家都会准备名酒和糕点,在九月初九天明时,迎接女儿回娘家,这便是“归宁父母”。
  重阳节的由来
  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是关于重阳节的最早文字记载。文献中记载“九月九日可采菊花”,
这说明那个时候的九月九日已是较为显著的节日。其实,重阳节的来历在于我国古人对数字的观念,在于对“九九”相重的文化认知。按古人阴阳观念,奇数为阳数,九九相重,故为重阳,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三、五、七、九”这些阳数为不好的数字,“九”又是阳数中最大的,九九相重,就更是令人恐惧,认为此日容易生灾祸,必须采取方式避祸消灾,这些方式就成为节日习俗,于是重阳节就产生了。这跟三月三、五月五形成的道理是一致的。
  重阳节古诗
  1、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唐】李嘉佑
  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
  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
  2、重阳日上渚宫杨尚书
  【唐】李玉
  落帽台边菊半黄,行人惆怅对重阳。
  荆州一见桓宣武,为趁悲秋入帝乡。
  3、重阳日赐宴曲江亭,赋六韵诗用清字
  【唐】李适
  早衣对庭燎,躬化勤意诚。时此万机暇,适与佳节并。
  曲池洁寒流,芳菊舒金英。乾坤爽气满,台殿秋光清。
  朝野庆年丰,高会多欢声。永怀无荒戒,良士同斯情。
  4、重阳日即事
  【唐】李适
  令节晓澄霁,四郊烟霭空。天清白露洁,菊散黄金丛。
  寡德荷天贶,顺时休百工。岂怀歌钟乐,思为君臣同。
  至化在亭育,相成资始终。未知康衢咏,所仰惟年丰。
  5、重阳日中外同欢,以诗言志,因示官
  【唐】李适
  炎节在重九,物华新雨余。清秋黄叶下,菊散金潭初。
  万实行就稔,百工欣所如。欢心畅遐迩,殊俗同车书。
  至化自敦睦,佳辰宜宴胥。锵锵间丝生,济济罗簪裾。
  此乐匪足耽,此诚期永孚。
  重阳节来历的传说
  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记载: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到了那座高山,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