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经济管理
教 案
学院、系 : 经管学院 工商管理系
课程名称 : 畜牧业经济管理
专 业 : 农牧业经济管理
主讲教师 : 姜 冬 梅
职 称: 教 授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第一章 绪论
畜牧业是整个大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和种植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产业。畜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改善农业内部结构,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各种生物资源,而且在改善我国居民的食物结构和营养结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是世界上畜牧业发生和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有着近万年的畜牧业历史。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畜牧业生产斗争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丰富了世界文化和科技技术。现代畜牧业是在古代畜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古代畜牧业的继续。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使我国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必须要了解和认识畜牧业生产经营中的经济管理问题。总结和研究我国畜牧业经济的历史,了解畜牧业经济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畜牧业发展的规律,增加对畜牧业经济问题的纵向知识,扩展畜牧业经济理论的知识深度,为当前及今后的畜牧业发展提供借鉴。
第一节 畜牧业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一、中国原始畜牧业经济的形成
早在170万年以前,我国的土地上就生活着原始人类。在旧石器时代的初期和中期,原始人的生产工具都是以打制的石器为主,很简陋,对于体力强大于人,爪牙锋利于人,行动敏捷于人的动物是无能为力,不可能以动物为主要生活资料。在这一漫长的时期内,原始人类都是靠采集天然植物的果实、花、叶、根、茎为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产工具越来越精细、锋利,越来越具有威力,逐步改变了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从躲避到对抗
、到制胜。猎取动物产品为生活资料是原始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大约距今15000年,人们发明了弓箭,并使用织网兜捕动物,捕获的动物大量增加,先吃打死的,后吃受伤的,暂时吃不完的活野兽(主要是小野兽)放在天然的地洞或土石围子内蓄养起来,已备捕捉不到野兽时食用,后来便成为有益的谋生手段。对捕获的活物进行饲养是当时条件下储存动物产品的可行方式。这一发现使人与动物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到驯养阶段,对改进生活和改进狩猎技术 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从此开始了家畜饲养的历史。猎取活物促进了猎网、套索、陷阱等技术的发展。传说中的中国畜牧业始祖伏羲氏的功绩是“教民结网”,有人解释“伏”为驯服,“羲”是语气助词,这就是把驯服活动作为畜牧业的开始。另外,进入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类为了弥补渔猎和采集的不足,发明了种植业。而种植业是以定居为前提的,种植业的发展又推动了原始人类由流动渔猎和采集走向定居。定居也需要将猎获的野生动物加以驯服,以便作为生活资料。
动物饲养的的目的从储存发展到繁殖、生长而形成了畜牧业,属于最早的生产部门。动物产品从此从自然产品转为生产品。马克思说:“当人们自己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畜牧业的生产还把家畜和野生动物区分开来。最早进入畜牧业,成为家畜的是易于驯化的动物。当人类开始训养动物和种植农作物,即形
成了原始的畜牧业和原始的种植业以后,人类就从蒙昧时代进入到野蛮时代。恩格斯指出:“野蛮时代的特有的标志,是动物的饲养、繁殖和植物的种植” 。根据我国各地迄今已发掘出来的古代地下文化遗址中的家畜、家禽骨骼来看,各种家畜、家禽都是在这一时期训化出来的。从100多个遗址出土的遗骨表明,在整个新石器时代,猪的饲养一直占多数,为六畜之首。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广大地区的氏族部落都以农业为主,农业发展了,就为养猪提供了更多的饲料,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农牧结合的经济特点。
二、中国古代畜牧业经济
(一)中国古代畜牧业经济的形成和特点
(1)畜牧业经济由原始氏族共有转为奴隶主所有或农民私有。距今5000多年前,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母系氏族社会,已逐渐为父系社会所代替。距今4000多年前的父系氏族社会末期,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这时由一个人生产出来的农牧产品,出了养活自己外,已经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形成和私有制的出现,使得原始社会逐渐解体,到了奴隶制时代,牲畜及产品也就从公有制转为奴隶主贵族私有以及农民家庭所有。
(2)放牧与圈养相结合的饲养方式获得发展。在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700年这段时间内,由于大批奴隶参加畜牧业生产,同时由于木、石骨制工具的改进和推广及青铜器的发明,使得畜牧业生产能够提供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从而使我国畜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商朝开始,已经是放牧与圈养相结合的饲养管理方式,并已开始种植牧草,且各种畜禽已大量饲养,牛和马已役用。到东周、战国时期,产生了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种植业为主农牧结合经营的农户。随着牛耕法的推广,引起了牛的用途的变化,由主要用作祭祀的牺牲变成役用为主,使肉食的来源转向主要依靠饲养小家畜、家禽,这样便促进了畜牧业的全面发展。甲骨文及古书中记载表明,我国夏、商、周三代畜牧业已初步发展起来。
(3)形成适应自然条件的畜种分布。由于牲畜生长对自然条件的适应性,形成了一定的畜种布局。家畜、家禽是具有生命的动物,其生长、繁育都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不同的畜种、品种所适应的环境往往是不同的。我国人民很早就认识到牲畜的生长繁殖与所在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知道什么样的地方适宜于发展哪些牲畜。从魏晋时期至明代都知道我国西北地区最适于发展养马业,所以都把养马基地建在西北,这一地区的养马业一直很发达。
(4)开始出现农区畜牧业和牧区畜牧业的分异。畜牧业产生之初,饲养方式是完全依照天然的放牧,分布在气候、土壤条件比较适宜的地区,集中在江河流域附近。随着人畜增多,固定地区放牧就产生了饲草料不足的问题。于是产生了两种扩大饲料来源的方式:一种是发展种植业,一种是扩大放牧空间的范围。前者因依靠种植业而逐渐增加舍饲,减少放牧,趋向固定;后者则依靠扩大空间,增加流动性。因饲养方式的分化,形成了畜牧业的两大类型,即农田畜牧业和草地畜牧业。
(二)畜牧业贸易
早在殷商时期,由于畜牧业、种植业及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内容。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出现了市场,牲畜和畜产品是重要的交易商品。
唐代虽然养有大量官马,但战马还是主要来自西北的各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有三条渠道:一是向民间收购;二是各少数民族进贡;三是以茶易马,称为茶马互市,是唐王朝取得战马的主要渠道。自唐朝以来实行以茶易马法,是因为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各少数民族,茶是其生活必需品,但牧区不产茶,必须从内地运入,每年的运输销售量很大。唐代运销茶叶到牧区,成了官方的一项专办事业。茶马互市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和商业沟通,起了重要作
用。
宋代由于官马少,自宋代起就采取各种方法收购马匹,以充军用。北宋的战马主要来源于西北,南宋的战马主要来源于西南,特别是通过茶马互市,取得大量战马。
元代对农业区的马匹实行扩马法,对牛羊等牲畜实行抽分法;对牧区实行“以马代赋”,都是强权掠夺,不属于正常的贸易行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