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城市建设忽视历史文化案例分析
举例论述某个忽视历史文化的城市建设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在城市建设中出现了忽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致使部分城市历史格局和历史风貌受到损毁的现象。以南京市为例:
南京是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现存的古城多是明太祖朱元璋打下的底子。600多年来,南京先后是明代的首都、留都,清代的两江总督驻地,以及民国的首都。昔日的南京既似北京,拥有雄伟的城墙、壮丽的宫殿;又似苏杭,以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勾勒出雅致的江南风韵。历经太平天国运动和抗日战争,南京历史上诸多宫殿、坛庙皆已消失。在南京2500年的建城史中,城市有过多次巨变。公元589年隋灭陈后,隋文帝下令将六朝城阙宫殿拆毁,并“荡平耘耕”。
目前南京老城的传统民居集中于城南,早在1000年前的南唐,这里就形成了今天的街市轮廓,更在宋元明清发展成为南京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地区,有的地名从六朝、南唐、宋元沿用至今。乌衣巷之名更可追至三国东吴。唐代诗人刘禹锡写有《乌衣巷》一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城南的街坊多形成于明初,从地名便可知来历,如与工匠作坊有关的铜作坊、弓箭坊、糖坊廊,
与丝织业有关的绒庄街、颜料坊、踹布坊,与名人故居或府署有关的南捕厅、朱状元巷、皇册库,与私家花园有关的瞻园、胡家花园、小西湖。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汪永平发表于1991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大量明清街坊、建筑乃至传统的邻里和习俗当时仍保存完整,城南民居多为清代中期至晚期建筑,保存较好的又多是清代中期的建筑。这些多进穿堂式的清代中晚期住宅,厅堂规整,外观朴实,高大的马头山墙廓出街巷之美,数以百计的古井、古树、古桥散落其间。成片成片的老街坊在近十多年大规模改造中迅速消失,目前仅在中华门以内的秦淮河两岸,也即门东、门西地区有少量遗存。
2006年7月南京市房地产局发布拆迁公告,将南京市秦淮区、白下区的门东、颜料坊、安品街、钓鱼台、船板巷等5处秦淮河沿岸的历史街区,列入了基层区政府推动的“旧城改造”的范围。总面积达数10万平方米的5片历史街区,涉及40多条历史街巷、1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近千座历史院落。近年来,南京老城先后已有邓府巷、皇册库、下浮桥、糯米巷、红土桥等多处历史街区被拆除,至2003年,据地方政府统计,90%的南京老城已被改造。”“一个‘拆’字,拆掉的将是秦淮河两岸珍贵的历史街区,是散发着丰富的历史、文学、
民俗、建筑等丰厚文化气息的历史遗产。而取而代之的,只是基层区政府为了‘投资40亿打造新城南’,在‘中山南路G3、G4’、‘门东A’等地块之上,增添几处每平方米近万元的房地产项目,或是‘打造’拆旧建新的假古董‘南门老街’。”
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而特的基础又在于文化。城市特是一座城市的内涵和外在表现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悠久的历史赋予了南京鲜明的古都及民国特,我们不该这样不珍惜。
>南京历史文化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