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天下人还隋炀帝一个公道
愿天下人还他一个公道——对隋炀帝的重新认识
千余年来,大隋炀皇帝被公认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暴君之一,其罪行罄竹难书。他营建东都、开通运河、巡游江都、三征高丽、祸国殃民,最终葬送了大隋帝国。所有这些劣迹在《贞观政要》、《隋书》、《资治通鉴》等书中都可以到明证。但是由于《贞观政要》、《隋书》、《资治通鉴》的作者们写书的目的就是要其帝王以史为鉴、以炀皇帝为鉴,所以把炀皇帝盖棺定论,冠以暴君之恶名,再加上旧史家、文学家对炀皇帝的丑化,炀皇帝就似乎批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后人很难认识到他的真实面目。评论历史人物,功就是功,过就是过,功不折罪,瑕不掩瑜,归根结底要看他历史活动的社会意义,是进步还是反动。所以炀皇帝不失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是因为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建树最多的皇帝之一,而完全否定那最后湮没在农民战争的血与火中的,却曾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光彩的一页,是中国士大夫传统思维模式偏狭、脆弱一面的反映。 
    虽然我们不能指望从瓦岗寨上下来,又是抱着“以隋为鉴”宗旨撰史的魏征,能给我们留下一部公允地评述炀皇帝的《隋书》;我们甚至也不能指望所有作为小生产观念文化代表的中国士大夫及其史学家,能比较客观地认识炀皇帝;即使这几年,他还是更多地被作为一个批
判对象而不是研究对象。所以我们倘若不下一番从头做起的功夫,把炀皇帝的全部材料,颠来倒去,反复玩味,怕是无法拨开迷雾,接近他的真面目的。韩福隆教授的《隋炀帝评传》和胡戟教授的《隋炀帝新传》试图摆脱借鉴史学的束缚,对炀皇帝以一种史学家的眼光来公允的、实事求是的评价。让我们顺此思路,拨开迷雾,对炀皇帝重新进行一番认识和审视。 
    胡戟教授为隋炀帝很多过去所谓的过失加以平反。比如修运河、建东都是适应了经济重心南移和东盛西衰的趋势;西巡东征、巡游江南很大程度上是在实施发展统一国家的战略,在国土开发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等等。他还说:“秦始皇做过的事,他多半都做了,但是他没有焚书坑儒;隋炀帝做过的事,唐文武帝多半也做了,但唐文武帝贞观时代远不及他大业年间的富庶。然而,秦始皇、唐文武帝都有‘’的美誉,隋炀帝却落了个万事唾骂的恶名。”不难看到,在贞观之治中,唐文武帝是跟在隋炀帝之后亦步亦趋的,不仅以隋为镜,而且以隋为师,隋炀帝是唐文武帝美誉名垂青史的垫脚石。 
大隋文皇帝被炀皇帝所弑,几乎是众口一词的事实。作为《隋文帝传》作者的韩升教授在对文皇帝之死进行考证后,也同时为炀皇帝洗刷了这个冤屈。文皇帝在7月10日与百官诀别,
13日就去世了,也就是已经到了弥留之际。在文皇帝与百官诀别的庄严时刻,身为太子的杨广如何能够、也如何胆敢跑到别室去非礼宣华夫人。其次,杨广乃杨素扶持为太子的,文皇帝再糊涂也不至于叫杨素去废杨广。第三,行凶的手段变成“拉杀“,即仗杀,还杀得“声闻四野”。炀皇帝如何能嚣张到不怕为人所知?显然,所谓“拉杀”云云,纯属无稽之谈。《隋书》的记载清楚无误,文皇帝自四月生病以来,病势日渐加重,以至从仁寿元年(601年)以来每年文皇帝诞辰(6月13日)都要进行的佛事活动也不得不停止。而自此至7月13日逝世的数十天,御医显然尽了最大的努力才使得文皇帝的寿命得以延长。这段时间里,太子杨广一直和宣华夫人等一道服侍文杨广帝,都相安无事。实际上,就是以隋为鉴的唐文武帝君臣,也没有一人指控隋炀帝弑父。当年,如火如荼的隋末大起义,成千上万的民众揭竿而起,不少大隋官僚也趁势反叛,在全国上下一派声讨炀皇帝的声浪中,竟然没有一人揭露炀皇帝弑父这一富有鼓动力的罪行以壮大自己,可知当时还没有炀皇帝弑父之说。文皇帝最怀念的还是文献皇后独孤氏,据《隋书·何稠传》记载,他把当年建筑文献皇后山陵的何稠也叫到跟前,嘱托道:“汝既曾葬皇后,今朕方死,宜好安置。属此何益,但不能忘怀耳。魂其有知,当相见于地下。”而后,他搂着太子杨广的脖子叮嘱道:“何稠用心,我付以后事,动静当共平章。”做完一系列后事交代之后,文皇帝才与世长辞。如此从容的临终嘱托,表明他绝非被弑。  秦朝历代皇帝
隋炀帝的确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这点不假,但同时他也很有才华,历史功绩也比较大,绝不是昏君。为了得到皇帝这个位置,他伪装圣人14年,不露任何马脚,令人叹为观止。此人可比初进关中的汉高祖刘邦,胸怀大志且处心积虑,这岂是一位昏君所能做到的。
  他在位以后,开通京杭大运河,击溃吐谷浑、突厥、高句丽、契丹等国,阔疆五万里,建立科举取士制度。为中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洛阳从西周起,陆续有九个王朝在此建都,因而被誉为九朝古都。隋炀帝继位后立即在此建立新都,新都是一座七平方公里见方的大都市,建好后,洛阳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中心。以致在隋以后的的唐代一直被做为东都。扬州城的兴衰更是离不开隋炀帝和他举全国之力量修建的大运河,到了明清时,扬州的经济地位相当于现在的上海,没有隋炀帝,没有大运河,哪会有春风十里的扬州。扬州,作为一个王朝的缩影,留下了隋炀帝很多故事。扬州,是隋炀帝事业的起点、生命的终点。
  和秦朝的大一统一样,隋朝的建立打破了各地民族间的壁垒,完善了建立统一大国所必备的各种国家制度,例如,将土地全部分配给农民,对其征税的均田制均以实行,将数目庞杂的法律归纳为五百条的《律》,以及行政法令中《令》的制定,用律宜刑以防犯罪,以
律采运营政治方针,这两者是国家的两根基础支柱。确立于隋的这一套《律》《令》此后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隋炀帝还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他雄心勃勃,雷厉风行,把隋文帝废止的学校全部恢复起来,在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上,开创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举制。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隋炀帝为了使行政区域的划分摄制四海,慕秦王而重设郡县制,大大扩大了郡的辖境。除了整治内部隋炀帝还把目光投向扩展和巩固疆域。从他三次亲征高句丽来说,也不是个胆小和无作为的皇帝。
  隋炀帝在位之时,滥杀朝臣,穷兵黩武,劳民伤财,多次巡幸江南,国库空虚,致使国内兵民之变蜂起,最终被禁卫军勒死于江都。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开疆辟土,为唐代的繁盛和强大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丰厚了民族心理积淀和创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样板;在文化上他促进了南北的交融和联系。把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说成是为了到江南游玩,这显然不可信。开凿大运河,其实是出于政治和经济目的,是为了沟通加强南北的经济文化联系,大运河边的那么多的大粮仓可以作证。
  隋炀帝在文才方面也不是平庸之徒。史书说他自幼聪颖,敏慧好学,颇有文才。他一生之中作了不少有一定水平的诗赋、歌词,而且整理、收集了一部分文集以传后世。隋宫中流
传的音乐,有很多是采用了杨广所作的歌词,颇有南朝华丽之风。在中国历代皇帝中,隋炀帝的文采虽然不能和南唐后主、北宋徽宗这些才子相比,但亦绝非泛泛之辈。
  纵观隋炀帝的一生,可以说他是文士、武帅、阴谋家、野心家、暴君等等角集于一身的人,他的人生之复杂,不是简单的三言两语就能评价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