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理念上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 )
A. 皇位从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 B. 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
C.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 神化皇权,万世一统
2、 《左传》记载晋国大夫赵简子规定:“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授冠戴爵,进入仕途),人臣隶圉免(服杂役的各类奴隶因战功可成自由民)”。这一现象( )
A. 促进了社会关系的调整 B. 是新的生产方式得以确立的表现
C. 是军功爵制实行的开端 D. 说明郡辖县的行政建制日趋普遍
3、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但历代皇帝“分王子弟,以为屏藩”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清朝。这一现象说明( )
A.分王子弟是封建专制的体现 B.宗法体系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封制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D.周代制度在后代得以延续
4、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玉印称“玺”;只有玺才能使用玉料,这些都是皇帝专用的,其它人不得使用,这从根本上说明了(秦朝历代皇帝 )
A.秦始皇实行暴政 B.秦始皇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C.秦始皇进行文化创新 D.秦始皇树立专制皇权权威
A.秦始皇实行暴政 B.秦始皇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C.秦始皇进行文化创新 D.秦始皇树立专制皇权权威
5、吕思勉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说,独立国夷而为县,并不是秦汉时代开始的;春秋战国时,早已有许多小国变成大国中的一县了。国夷而为县,便是固有君主的撤废,中央政府派遣地方官的成功。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秦汉时开始废国推行县制 B.古代政治制度发生转型
C.频繁战乱导致诸侯国灭亡 D.我国疆域面积迅速拓展
6、 秦朝时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
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 富员众多,政务繁杂
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7、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够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8、“垂相给、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上述制度的优势不包括( )
A. 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 B. 避免决策失误及吏治腐败
C. 有利一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D. 有利于发展封建小农经济
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的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尽管偶尔也有失误,却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王朝被推翻时才告终。”这里的“帝国结构”是指( )
A.郡县制度 B.中央集权制度
C.皇帝制度 D.三公九卿制度
10、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其主观目的是( )
A. 炫耀文治武功 B. 树立专制权威
C. 制造暴政依据 D. 宣扬君权神授
11、“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这是司马迁《史记》中对秦实行的“郡县制”的一句评价性的话。下列关于秦“郡县制”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基于分封制的某些教训而实行 B.形成中央间接管理地方的形式
C.要害在于强干弱枝避免国家分裂 D.基本上将国家的权力集中于中央
12、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此材料表明( )
A. 三公九卿各司其职 B. 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
C. 权利分工结构体现原始彩 D. 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
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
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 )
A. 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 B.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 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 D. 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
14、以下是秦朝九卿职能一览表,对此表理解准确的是( )
职务 | 职责 |
奉常 | 负责宗庙、礼仪和教化 |
郎中令 | 宫中警卫 |
卫尉 | 宫门替卫 |
廷尉 | 负责司法和首都警卫 |
典客 | 主管少数民族事务 |
宗正 | 负责皇室宗族事务 |
治粟内史 | 负责相税和国家财政 |
少府 | 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 |
太仆 | 负责宫廷车马 |
A.反映了官僚政治的发展历程 B.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C.职能分工体现出相互制约的原则 D.还没有完全摆脱家国一体的政治状态
15、秦王赢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突出了君主专制的政治追求 B. 对西周政治观念的彻底舍弃
C. 皇帝家族垄断国家政治权力 D. 强调了“君权神授”的合理性
16、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材料中“天下一大变局”产生的影响是( )
A. 分封制度加强 B. 官僚政治确立
C. 宗法制度形成 D. 井田制度出现
17、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贏政出生于一月,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又因“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征月”。这体现了( )
A. 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加强 B. 封建皇权至高无上
C. 向社会宣扬君权神授观 D. 历法是为封建政府服务
18、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当之无愧,他的—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该学者看来这个时代应该是( )
A. 国家,民生改善 B. 文化繁荣,经济昌盛
C. 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D. 国家强盛,疆域广阔
19、“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包括( )
①行省制度 ②皇帝制度 ③郡县制度 ④三公九卿制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 D. ①②③④
20、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时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公天下”主要体现在( )
A.地主阶级开始夺取政权 B.按照德才察举官员
C.布衣将相格局全面形成 D.依据能绩任免官吏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疆域图
材料二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对秦的统一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
①秦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不专因秦国地势之险要及其兵力之强盛,而最重要的还是当时一般意向所促成。②秦始皇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稳固。
——摘编自《过秦论》、《国史大纲》等
(1)观察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为了有效管控A区域所采取的措施和意义。
(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您更侧重于哪一种认识?请结合所学进行阐述(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是中国社会的蜕变时期:从中原的中国不断向四周扩展,成为中国本部的中国;完成了“封邦建国”向“天下国家”体制的转变;先秦思想学派,如百川汇海,终于融合为中国文化的思想模式。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时期中国的蜕变(从疆域拓展、政治体制、思想文化方面叙述)。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汉时期,乡、里管理体制由乡、里自治体制、治安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构成。这三者相辅相成,有效构筑了国家在乡、里统治的基础。乡里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乡则以人口增减而变更。乡官主要有三老、啬夫、游徼、乡佐;里吏主要有里正、父老、什长、杜宰、里监门等。乡里治安由亭长、游
徼负责,其治安职责有三:一是追捕盗贼,维护治安;二是协助都试;三是调解诉讼。亭作为一个地方行政机构,除亭长外,还有亭侯、亭佐、亭父、求盗等。这个时期,乡、里的社会职能更加完善,举凡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及地方教化、狱讼、治安、乡里选举等,无不由其承担。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