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治先生:修行须破除“时间”概念
林中治先生:修行须破除“时间”概念
“时”的概念,在《百法明门论》中,是属于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之一。也就是说,时间的概念与心不相应;这里所谓的“心”,是指第六意识心。
“时间”的概念是怎么来的?在现代工商业时代,大家都认为“时间就是金钱”。因此,我们的生活也依照“时间”形成了某一种模式,例如:几点钟起床、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休息、什么时候睡觉等等。也就是说,现代一般人,对于时间愈来愈重视,不守时的人就比较不受欢迎。可是,我们想要修行做功夫,却必须走相反的路,一定要打破时间的概念,也就是打破时空。说来容易,做来却很难。
时间的概念是属于“遍计所执性”,换句话说,时间的自性是“绝对空”。时间本身并没有实体,但是时间的概念,以及它本身的现象和作用,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以物理学来讲,时间的概念的产生是当两个物体在空间中做相对运动时,由于速度和距离之间的交互变化而形成的。以下举两个实例来说明:
地球上的时间概念,是由于太阳、月亮和地球这三者之间,相对运转而产生的。地球上面任考证时间
何一个定点,在地球自转的周期内,总是有一半周期受到阳光照射,我们称为白昼,另外未受到阳光照射的半周期就称为黑夜。这一昼一夜的相续交替,我们称做“一天”,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周的周期。后来我们为了更清楚掌握这种周期性的变化,又把日夜的间隔做了更仔细的划分;古代中国把它分为十二个时辰,现代则区分为二十四小时。所以日夜这个时间观念的形成,是由于地球的自转,相对于太阳照射变化而产生的。而一个“月”,则是月球绕着地球公转一周的周期。一“年”,是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一周的周期现象。
举另外一个更实际的例子来说明:在运动场上进行赛跑的人,虽然他们之间的拒绝是相同的,但是跑的速度不一样,相对的就产生了时间差的概念,这是一般世俗产生“时间”概念的原因。
现在我们回转来探讨“时间”对修行方面的影响。大家都有打坐的经验,打坐的时候,除了身体的感受以外,最难处理的恐怕就是随着身体感受所带来的时间概念。例如,我们常听到某人说:“今天坐得很好,坐了一个多小时,腿不麻也不痛。”或是:“哎呀!今天是怎么搞的,才坐了二十分钟,浑身就不舒服,又是腰酸,又是腿麻!”我们想想,一个小时不觉得长,而二十分钟却觉得很长,这种观念是怎么来的?都是从身体的感受来的呀!如果在打
坐的时候,能进入没有身体感受的状态,就不会有时间的观念了,那也就可以做到“一念万年,万年一念”。我们的“念”为什么会动?它多半是着感受而动。
大部分的佛经,记载当时的时间,都用“而时”、或“一时”来做代表,古代印度文化不像我们中国,以干支配合着当时的皇帝年号,对于时间有很详细的记载。的确,有很多佛学家研究考证之后,都认为印度人没有历史概念,所以他们做事不记载某年、某月、某日。如果是以时间法来讲,这个解释并没有错,印度人的确不太重视历史,但是,我们现在修的是出世间法,应该着重在产生“时间”概念的原因,所以我们在修行、做功夫的时间,要尽量的不被时间概念所拘束,才能够有成就。
——摘自林中治先生《性相略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