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经专业课程教材间的内容重叠及教学整合
高校财经专业课程教材间的内容重叠及教学整合
作者:邵腾伟,吕秀梅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15期
    邵腾伟,吕秀梅
    (重庆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重庆400067)
    摘要:文章结合教学实践中较为严重的课程间教学内容重叠问题,探讨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不良后果和解决方案,指出加强教学整合可有效避免课程间教学内容重叠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专业课程;内容重叠;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120-02
    高校财经类专业课程教材间内容重叠现象比较普遍,不同课程老师给学生授课时容易都讲或都不讲,严重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一、教材间内容重叠的主要原因
    1.教材编写的系统性要求所致。高等教育课程教材的编写并不以各个大学的课程安排为基准,尤其是专业类教材间的分科之间都有关联,并不能将某项知识独立的分为哪一门分科,因此,从编者角度,涉及科目的相关知识一般不会因其他书中提到过而删减。高校一个专业是由很多课程支撑的,每门课程往往需要一门教材。教材编者编写教材时要尽量顾及教材适应不同的学校、专业、课程和学生,财经类的教材还适应经济管理工作者的阅读需要,往往将教材编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课程教材间内容撞车自然不可避免。
    2.学生培养方案的缺乏系统性。高校通常会对开设的每个专业编制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由很多课程体系构成,有些课程名称不同但内容大同小异,如《政治经济学》与《资本论选读》基本就是一个翻译版一个原著的区别,绝大部分的内容是相同的。如果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不够系统,两门课都向学生开设,就会造成严重的教学内容重叠。另一种情况是,专业基础课(特别是概述性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的内容交叉重复,内容由浅到深的重复是合理额,学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对两类性质的课程授课的深度作做出合理规划。
    3.新老师或新课程的内容重叠。由于国内高校进几年持续扩张,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滞后,一些刚毕业的研究生毫无课程概念,就拿着一本教材就开始照本宣科给本科生上课,哪些内容该讲、哪些内容不讲、还应补充哪些内容,全凭自己感觉。这种情况在财经类课程中尤为突出,因为财经类的教材编写有相当一部份篇幅进行理论回顾,而理论的共同性导致了教材间内容的重复。新课程虽然已经在
相关层面进行了严格把关,但很难做到内容“全新”,而且缺少和整个课程体系的磨合,一些经典理论和关键内容很可能和其他相关课程存在重复。
    4.不同课程教师教学缺乏沟通。不同课程教学老师之间缺乏沟通,也容易引起教学内容重复。如《金融市场学》与《金融期权与期货》两门课程教授里面都有远期和期货的定价、期货套期保值策略、金融互换、期权与权证等内容,如果两门课老师授课时沟通不足,很容易造教学的重复。
    二、教材间内容重叠的不良影响
    1.造成教与学的效率低下。多门课程的老师都为同一个所谓重点或经典内容不必要地耗费过多时间和精力,最后的结果却可能是学生并不认可老师准备的“丰盛的午餐”;如果老师没有发现是教学内容重复的原因,教学效果难以对症下药改善。以某校本科金融学专业开设的《金融学市场学》《投资学》《期货与市场》《投资银行学》为例,所选教材分别为张亦春等主编(第三版)、张宗新主编(第二版)、John C.Hull 主编、何小锋等主编(第二版)为例,诸如债券、股票等证券知识和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的介绍每门课程都有,且占据教学内容的分量都不轻。由此可见,高校课程间教材内容重复问题是比较严重的,其对师生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无效占用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2.造成师与生的双重懈怠。以某所财经类高校本科经济学专业为例,该专业设置有《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教程》《产业经济学》等课程,授课老师选用的教材分别来自中国经济出版社、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课程里都有相当大篇幅介绍了产业经济学知识,授课老师都在课堂上都不厌其烦地向学生重复了这些知识,学生自然是兴趣全无,只有少数学生坚持门门课都听,更多的学生选择做自己的事,或看报纸,或玩平板,或发短信,甚至旷课缺席,严重影响专业学风。与此同时,由于学时少等原因,一些可能在其他课程中重复出现的章节,老师们又侥幸认为其他老师在其他课程给学生讲了,自己讲不讲都不重要,采取略讲甚至不讲导致学生知识体系的遗漏,如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博弈论”“财产分配”在两门课程中出现过,但老师们都没有讲。
    三、教材间内容重叠的教学整合
    解决高校专业课程间教学内容重叠问题,可采取统一教材编写、系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不同课程间老师授课内容信息共享等措施多管齐下加以解决。但由于一般院校师资和经费缺乏,最现实的办法是加强教学内容整合,对现行课程的教材逐一梳理去重,然后按照知识的理论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重新排序,增强课程教学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完备性和开放性。教学整合通常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1.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落实人民培养目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指针,它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指导学校的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了开设课程的教学大纲,详细规定了课程开设的前置条件(学生在学了哪些知识后才开本课程)、开课时间、课程内
容、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等重要内容。老师开课前应当仔细阅读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一个专业如果没有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人才培养质量就没有保证。一般情况下,学校开设专业前都要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并根据人才培养质量状况和社会反馈信息定期修订。不过,倒确实有学校只对专业编制了人才培养方案,没有进一步对每门课程编制教学大纲,在此情况下,授课老师应当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补上课程教学大纲。
    2.按照课程大纲选择授课教材。课程体系建设在大学人才培养中是最基本、最关键的环节和因素,对于人才培育质量有最直接的影响。高校往往通过老师培养、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特课程、专业课程打造等措施提升课程体系建设。对高校而言,课程体系建设好了,学校人才培育质量就有了基本保证。应当指出,课程与教材有本质区别。教材作为完备的知识体系,前后往往涉足很多内容,而课程只是人才培育知识体系中的一部门内容,一门课程内容的支撑可能需要几本教材,而一本教材的内容可以分拆到几门课程中去。授课老师在选择教材前,应仔细阅读课程大纲,让后从备选教材中选择一本与课程大纲要求最接近的教材作为本课程的授课教材,把没能中选的其他好教材列为学生参考阅读书籍。
    3.按照授课教材删补教学内容。教材确定以后,再细读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至少要再细读课程教学大纲,然后根据教学大纲确立教材哪些内容要讲述,哪些内容不讲述,哪些内容教材要补充,以及各部分授课的详略、深浅,这是避免课程间授课内容重叠的重要环节。在此基础上,按照课
程的知识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把该门课程要传授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编制课程授课计划,指导课程授课进度。
    基金项目: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从课程到专题的经管类研究生培养改革研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