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经济类(包括经济、金融、财政、管理及其相关财经类)专业必修课,针对已具备高等数学和微观经济学知识的本科生开设。
基本内容:宏观经济学是一门以一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作为经济类专业2年级本科生的基础课程,它包括宏观经济学基础、理论深入和扩展、前沿课题讨论三大部分,旨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经济学知识奠定扎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宏观经济理论是系统介绍国民经济运行、结构、核算和循环的理论,系统介绍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并据此介绍失业、通货紧缩、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等国民经济的基本理论。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民经济稳定和发展以及政策调整、政策使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三、教学基本要求
1、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理论讲述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2、考试内容、考核目标和命题体现经济学专业的特点,注意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理论应用能力的考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3、学期期末采用标准化闭卷考试。
四、教学总时数:72学时
五、教材和主要参考文献
1、《宏观经济学》,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高鸿业
2、《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各思想流派比较研究引论》,商务印书馆,1998年4月第1版。布莱恩.斯诺登等:
3、《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魏埙,刘俊民,南开大学出版社
4、《宏观经济学》,多恩·布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宏观经济学》,Olover Blanchard,清华大学出版社
6、《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斯蒂格利茨
7、《经济学小品和案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斯蒂格利茨
第十二章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掌握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定义及其核算方法,名义GDP,实际GDP,GDP的意义及缺陷,以及与GDP有关的其他宏观经济学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关系,能熟练地运用支出法计算GDP。
经济学类包括哪些专业重点和难点:
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 GDP的定义及核算方法,名义GDP与实际GDP;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概念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三、宏观经济学方法
四、宏观经济学鸟瞰和本书宏观部分的章节安排
第二节 国民生产总值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特点
三、GDP指标的意义与局限
四、产出=收入,产出=支出
第三节 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一、用支出法核算GDP
二、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第四节 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二、国内生产净值(NDP)
三、国民收入(NI)
四、个人收入(PI)
五、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第五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第六节 名义GNP和实际GNP
一、 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含义及区别
二、 GDP折算指数
基本概念
宏观经济学;最终产品;中间产品;GDP;GNP; NDP;NI;PI;DPI
思考题
1、下列项目是否要计入GDP,为什么?
⑴政府转移支付;⑵购买过一辆用过的卡车;⑶购买普通的股票;⑷购买一块地产
2、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DP、 NDP、 NI 、PI 和DPI这五个总量中哪个总量有影响?为什么?
3、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的储蓄等于计划的投资?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8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把握乘数原理及消费、储蓄函数,使学生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有关经济现象。
重点、难点: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及两部门、 三部门、 四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乘数原理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均衡产出
一、最简单的经济关系
二、均衡产出的概念
三、投资等于储蓄
第二节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一、消费函数
二、储蓄函数
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四、家户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
第三节 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
一、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二、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
三、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四、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
1、利率
2、价格水平
3、收入分配
第四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一、两部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
二、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
第五节 乘数论
一、什么是投资乘数
二、投资怎样转化为居民收入
三、乘数大小由什么决定
第六节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一、 三部门经济及其恒等式
二、 定量税条件下的均衡收入
第七节 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
一、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二、税收乘数
三、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四、平衡预算乘数
第八节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四部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
二、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基本概念
均衡产出;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乘数
思考题
1、什么是总需求和总产出?
2、什么是乘数?乘数发挥作用的机理和条件是什么?
3、简述两部门、 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决定模型。
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8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IS曲线与产品市场的均衡,LM曲线与货币市场的均衡,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非均衡及其调整。
重点、难点:
IS-LM模型分析;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投资的决定
一、实际利率与投资
二、资本边际效率的意义
三、资本边际效率曲线
四、投资边际效率曲线
五、预期收益与投资
1、对投资项目的产出的需求预期
2、产品成本
3、投资税抵免
六、风险与投资
七、托宾的“q”说
第二节 IS曲线
一、IS曲线及其推导
二、IS曲线的斜率
三、IS曲线的移动
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
一、利率高低决定于货币的需求和供给
二、流动性偏好与货币需求动机
三、流动偏好陷阱
四、货币需求函数
五、其他货币需求理论
1、货币需求的存货理论
2、货币需求的投机理论
六、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第四节 LM曲线
一、LM曲线及其推导
二、LM曲线的斜率
三、曲线的移动
第五节IS -LM分析
一、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
二、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第六节 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一、基本框架
二、数学模型
基本概念
资本边际效率;投资边际效率;货币需求;流动偏好陷阱
思考题
1、简述IS、LM曲线的含义,试推导两部门的IS、LM曲线。
2、评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3、若货币交易需求为L1=0.2Y,货币投机需求为L2=2000-500r。(1)写出货币需求总函数;(2)当收入为1000,货币供应为2500时,均衡利率为多少?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两大基本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政策组合,并通过IS-LM模型分析两大经济政策的作用和效果。
重点、难点: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效果;挤出效应,凯恩斯极端与古典主义极端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财政政策
二、货币政策
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第二节 财政政策效果
一、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
二、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三、挤出效应
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效果
一、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
二、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三、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第四节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
二、如何正确使用混合政策
基本概念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挤出效应;货币幻觉;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古典主义极端情况
思考题
1、假设政府考虑用这种紧缩政策:一是取消投资津贴,二是增加所得税;用曲线和投资需求曲线表示这两种政策对收入、利率和投资的影响。
2、你认为应当怎样正确认识西方经济学家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的理论?这些理论对制定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有无借鉴意义?
3、在两部门经济中,假定货币需求为L=0.2y-4r,货币供给为200亿美元,消费为c=100亿美元+0.8,投资i=150亿美元。(1)求IS和LM方程,画出图形。(2)求均衡收入、利率、消费和投资 。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要求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工具,了解有价证券和金融衍生品的基本知识。
重点、难点: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工具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经济政策目标
一、充分就业价格稳定
二、价格稳定
三、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四、国际收支平衡。
第二节 财政政策
一、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
二、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
1、自动稳定器
2、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三、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
四、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财政政策方向
五、赤字与公债
六、西方财政分级管理体制
第三节 货币政策
一、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
二、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
三、债券价格与市场利息率的关系
四、货币政策及其工具
1、再贴现率政策
2、公开市场业务
3、变动法定准备率
4、道义劝告
五、货币政策起作用的其他途径
第四节 资本证券市场
一、股票和债券的基本概念
二、证券的发行与流通
三、证券的交易与价格
四、证券投资收益及风险
第五节 金融衍生品市场
一、期货市场
二、垫头交易与买空卖空
三、期权交易
四、双向期权
第六节 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的演变
一、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理论及政策
二、新古典综合派—在许多方面弥补和纠正了凯恩斯经济学的不足
三、货币学派—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四、供给学派—供给创造需求,主张降低税率以刺激供给
五、理性预期学派与新古典经济学—政策无效(或只有预料之外才有效)
六、博弈论在宏观经济政策理论上的运用
七、新凯恩斯主义—价格、工资粘性,货币政策有效(至少短期有效)
基本概念
充分就业;摩擦性失业;自动稳定器;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货币创造乘数;公开市场业务;道义劝告;基础货币;再贴现;功能财政;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