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保护传统节日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对保护传统节日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传统民俗节日作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保护传统节日的建议书,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保护传统节日的建议篇一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曾经灿烂和闪耀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浩瀚星河中的民族传统节日,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展现其深厚的文化意蕴,充分发掘其多元的当代价值,使古老节日习俗的文化内涵融入我们的现代生活,使疏远成为亲近,令古老焕发青春,已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紧迫课题。
令我们欣喜的是,今年年初,国务院修改了节假日放假办法,把清明、端午、中秋等三个中华传统节日正式定为法定假日,这不仅是一件尊重众、顺应民意的历史性事件,从更深层次看,这可以认为是百余年来对中华传统文化偏激和偏颇态度的某种校正,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到中华民族重建文化自信的坚实步伐。
传统节日放不放假不仅仅是多几个休息日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如何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何开掘传统文化宝库,重建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议题。包括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及其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经过了几千年的积淀、丰富、完善、筛选、固化、发展、传承,这些传统的节日文化反映了先民们对人类生存的体验,对民族英雄的纪念,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望,对人与自然和谐的憧憬,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经验的积累。因此,我们说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积淀着民族的信仰、伦理、情感,留存着独特的民族文化记忆。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是一种“活态”的文化,是人们了解、认识、体悟、继承传统文化的“窗口”。它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合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中。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少,人人参与,年年共享,年复一年,以至无穷,具有独特的大众性、绵延性和广泛性。这样的文化载体,对民族团结、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是其它形式所难以取代的。所以,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是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重要举措。各民族传统节日
值得关注的是,当传统节日以法定的形式出现时,传统节日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多的是体现在法定休息日上面,甚至只是作为拉动消费、促进经济的一个商机和契机。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的一份联合调查显示,对于现代人来说,传统的春节民俗文化已经不那么熟
悉了。不到半数的人表示自己过春节期间会“放鞭炮”和“给晚辈压岁钱”,只有两成不到的人会“烧纸摆供祭奠祖宗”以及“写对联、贴福字”。传统节日活动趋向简单、实际,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们传统节日文化的流失。所以,如何过好这些传统节日,如何体现这些节日的文化特征和内涵,重建传统节日文化,就成为十分现实的问题。
首先,要探根溯源,加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发掘和保护。重建的前提是保护。保护传统节日文化,必须要强调全民性、整体性、活态性和创新性。一方面,我国应积极向联合国申报民族传统节日这种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法律上把我国传统节日确定下来,从法律的角度有效的把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起来,避免出现文化流失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对传统节日起源与发展、内容与形式,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进行进一步的梳理与挖掘,并在此基础上,向众,尤其是青少年做好节日文化的教育、宣传、普及、推广工作。使传统节日文化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能深入人心,让大众理解,让大众认同,让大众乐于参与,让大众共同丰富、共同补充、共同发展。
其次,要去粗取精,展示传统节日文化的厚重与精采。脱胎于农业社会的中国传统节日,往往有着约定俗成的形式和深蕴其中的深刻文化内涵。比如,春节的年夜饭、放爆竹,清
明节扫墓、踏青,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明月、吃月饼,等等。我们中依然有大部分人保持着除夕吃团圆饭,元宵煮汤圆,端午包粽子的传统。然而,我们不能不承认,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传统的应节活动已经少之又少了,传统节日已离我们越来越疏远和陌生,人们更很少探究和了解隐含在传统节日中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了。很多城市里早已禁放炮竹,更毋论在十二点钟声敲响的时候燃起祥和的开年炮竹了。
有人感叹,传统节日比不上“洋节”热闹,城里过节不如农村红火,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传统节日在当下,特别是在中心城市的可展示度、参与度较低,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除了采取积极的措施保护传统节日文化之外,还应该在展示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上积极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增加传统节日文化在不同地区、不同人中,特别是青少年中的可展示度和参与度。比如,我们可以在节日期间组织一些传统乐舞、书画、茶艺、民间手工艺、弄堂游戏、节日礼仪、诗词歌赋诵读
等活动,在家庭年节活动中倡导和推介不同的拜年、庆贺方式,让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参与其中,使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亮丽的展示中,在民众广泛的参与中得到传承,得到弘扬。
第三,要与时俱进,赋予传统节日文化新的内涵和形式。创新,是重建传统节日文化的关键和生命力所在。重建传统节日文化不能简单地像保护固化的文物那样去保护和仿造。纵观传统节日的历史,没有一个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在发展、在演变、在完善。传统节日只有在与自然、现实、社会的互动中,才能不断变化;只有在不断变化中,才能实现其生命的延续。我们重建中国的节日文化,更加需要重视创新地继承传统,对传统节日进行加工和改造,增添新的时代元素,使传统节日与民众鲜活的生活节拍、韵律相协调。发端于中华民族历史长河的传统节日的未来是年轻人的,传统节日这个“筐”里必然要装上他们喜欢的、现代的、时尚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使重建的传统节日文化厚重而不沉重,精深而不艰深,才能使之融汇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灵动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始终保持新鲜和活力,才能源远流长。
在这个商业高度发达的时代里,过度商业化的“炒作”无疑能够毁掉节日之美。但是,节日带来的商业利益依然不可回避,而节日文化氛围在相当程度上是靠商业的营销活动来营造的。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把经济、商业的因素与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对立起来,割裂开来。我们无法回复到农耕文明时代,脱胎于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中华传统节日,必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条件和商业化带来的影响。要善于利用传统节日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让经济
活动为传统节日文化造势助力,借助市场的力量,使古老传统扫去“龙钟”之态,成为新的时尚,成为现代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第四,要用历史的和世界的眼光,串起中国节日文化的链条。翻开日历,我们可以看到有各种各样的节日。既有中华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也有像国庆节、五一劳动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等富有革命精神的节日,也有像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外来的节日,还有植树节、护士节、教师节等。这些节日如同璀璨的珍珠,散落其上,共同构成着节日文化的丰富与灿烂。因此,重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还必须用历史的和世界的眼光,在与国内外其它节日文化的考量中,串起中华民族节日文化的链条。一是要与国家富有革命精神的节日文化、各民族的节日文化相互补充;二是要在保持民族特和传统的同时,尊重外来的节日文化。使不同的节日文化活动,相互借鉴,相得益彰,共同担负起传承文明,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责任。在加强引导的同时,更要尊重人民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对节日文化的选择,尊重他们对节日文化的创造,使广大人民在周而复始的各种节日文化活动中,获得精神的滋养和满足。
第五,要积极发挥高校在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重建中的作用。重建中华民族的节日文化,
在年节文化中陶冶情操,提高人们的素质,维护社会公德,增强民族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对于年轻一代的“树魂立根”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学校责无旁贷。要加强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与传播。高校要有一种责任感,要培养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包括民俗文化的认同和热爱。要通过学校校报、网站、广播、宣传栏等宣传媒体,大力宣
传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融入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使学生了解传统节日文化起源与发展、内容与形式,认可其内在的民族精神和人文价值,喜爱传统节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要做好传统节日文化的科学研究工作。任何事物都处于发展当中,民俗文化既要继承传统,也要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社会,体现时代风貌。高校在其中大有可为,要在尊重众的基础上总结老百姓的创造,通过研究不同地域的民俗特性,开展乡土民俗节日资源的开发、收集和整理工作,通过借鉴开拓、创新民俗节日文化的形式,引导全社会进一步认识、丰富和光大民俗节日文化,不断提升年节活动的质量和品位。要创造富有大学特的传统节日文化氛围。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氛围也是一种教育,它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要对传统节日的内涵进行提炼,在不同的节日期间组织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如,清明节突出革命传统教育主题,端午节突出弘扬民族文化主题,中秋节突出人文精神教育主题等。组织开展节日文化专题讲座、座谈讨论,诗词歌
赋创作及经典诵读、节日故事情景剧等活动,以及一些民俗节日文化展示活动,调动学生对传统节日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体验传统节日所隐含的文化情结,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经久魅力,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