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民族传统节日知多少?(2)
汉民族传统节日知多少?(2)
元旦
旧称春节,指夏历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故又称“元旦”、“岁旦”、“岁首”、或称“三元”(年、月、日之始)、“四始”(年、月、日、时之始)。古代由于历法不同,历代岁首日期不尽一致,夏朝为正月初一,商朝在十二月初一,周朝为十一月初一,秦和汉初为十月初一。汉武帝太初元年行《太初历》改夏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后为历代沿用,南北朝时始有元旦之称,直至清末。辛亥革命后,我国开始使用公历,把正月初一改作春节,把公历1月1日称为新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自古春节元旦就有庆丰收,酬神明,祭祖先和拜年、宴饮、游乐等习俗。详见“春节”。
春 节 
旧时称为元旦,俗称过年,时间从初一至十五日。初一零时起各家各户燃放鞭炮,辞旧迎新。天刚破晓,乡间妇女到井(河)边“抢新水”。这一天,一般不走亲访友,不杀生,有的人吃斋。城乡都有贴春联、贴门神的习惯。人们出门相遇,互道“新年好”、“恭喜发财”。从年
初一开始,城内就开展舞龙舞狮活动。舞龙的标名“祥龙”;舞狮的叫“瑞狮”。龙狮出发前就给各商号、大店送帖,通知有龙狮队来拜年。龙狮队一到门前,店主先在旁边放一串鞭炮,待大狮靠后,小狮子上前时,便燃放鞭炮向小狮子掷去,俗称“烧狮”。烧完狮后,武术队上前表演武术,接着户主在高楼窗口伸出一条竹杆,挂着一个大“利是”连同一棵生菜,让舞狮的人边舞边爬着自带的大竹篙,或叠成人梯,到顶上由狮子衔取,俗称“抢青”。取下“利是”,又燃放一串鞭炮,以示送行。也有入屋舞狮的,名曰“扫荡”,意为把污晦邪气扫掉。每年舞狮舞龙活动持续到元宵节。乡村中的青年男女多结伴到外游玩,观看舞春牛和其他娱乐活动。年初二,各家各户清早起来杀鸡热粽供神,叫做接财神,乡间称为祭,即“开年”。亲戚朋友互相来往拜年。一般是晚辈携带礼品到长辈家里拜年。出嫁的女子也在这天偕丈夫和孩子一起回娘家贺年,所携带的礼品须有大阉鸡。外家也备粽子、年糕、米花糖、油糍粑等食品回送,名曰“送年茶”。如果女儿未生小孩,娘家须送慈菇,并且祝贺说:“今年添个慈菇蒂”(即生男孩)。如果是新娘回来,还要加上两条甘蔗,意为祝他们夫妇生活从头甜到尾。初七是人日,老人说这是众人的生日。这天早上,各家各户煎年糕、炒粉利、热粽子吃;晚上还杀鸡饮宴。乡间在十二日、十三日这两天,欢聚在庙里观看演春傩和师公戏。十五日元宵节,乡间杀鸡备肉祭祖先,合家饮宴。城里闹花灯。白天有“偷
青”之俗,即到别家的菜园里偷摘青菜,特别喜偷葱、蒜或芹菜,认为吃了会聪明伶俐和勤恳。据说如果偷青时被人发现叫骂,那么身上的晦气就转到那骂人的身上了,所以园主就是看见了也不吱声。
元宵节(上元节、灯节)
元宵节是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古代把这一天叫“上元节”,“宵”是夜晚的意思,于是就有了“元宵节”这个名称。元宵节是农历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有赏灯和吃元宵的习惯。民间俗语说:“三十儿的火,十五的灯”“正月十五闹元宵”,因此,元宵节又叫“灯节”。
元宵节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了,这个节日已经存在了2000多年。元宵节赏灯始于1900多年前的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他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从此元宵节就有了赏灯活动。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据记载有的灯轮高20丈,上面挂着5万盏灯。唐代赏灯活动要进行3天。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
自古至今,每到元宵节的晚上,人们就纷纷走上街头赏灯、猜灯谜、放焰火、放鞭炮,尽情欢乐。街上的彩灯多极了,有宫灯、走马灯、花卉灯、飞禽走兽灯、历史人物灯、神话故事灯……彩灯集,争奇斗艳,非常好看。近年来,东北等寒冷地区出现了一种冰灯,每逢元宵节都要举行冰灯制作比赛。
元宵节,中国很多地方有耍龙灯的习俗。龙灯又叫龙舞,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玩耍时,许多人手举一条纸龙或布龙,在锣鼓乐曲中集体起舞。在这欢乐的夜晚,民间还常常有耍狮子、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娱乐活动。
元宵节,家家户户要吃“元宵”。元宵是一种外面是米粉,里面夹有糖馅儿或肉馅儿的圆形食物,可以用水煮,也可以用油炸。起初,人仅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台  湾民歌《卖汤圆》唱道:“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汤圆是在元宵节吃,所以后来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了。现在,“元宵”这个词有两个意思,它既是一个节日的名称,又是一种食物的名称。
土地诞节(二月初二) 
二月初二,乡间汉族杀鸡杀鸭去祭田头和到福德祠(即土地庙)拜土地爷。上饶一带汉人在这一天,把土地公神位安立于村前溪水出口处拜祭,以保佑村中财气不外流。城市里一般都在自家门前脚下用红纸写上“门官土地之神位”,作为土地爷来供奉。
花朝节(花神节)
各民族传统节日根据农历二月气候特点,我国南方众认为是开展种花养花活动的良好时机。民间认为二月十五日(又说二十五日或二月二)为百花生日,俗称"花朝节"。民间在养花种花的关键时刻形成花的节日,借以提高人们种花、养花和爱花的情趣.花的生日,自然要热烈的庆贺一番。花朝节这天,人们用红布条或红纸条系于庭院中一切已开和未开的花枝上,或用木棒插在花盆里,也有用彩纸糊成篮形悬于各花树枝上,称为替花"挂红着彩",用以表示祝贺百花诞辰,企求良辰美景,花木繁盛。苏州地区旧有闺中女郎于花朝节剪五彩笺贴于花根的习俗,叫做"赏红"。
民间传说,为花挂红的习俗起源于初唐的武则天。武则天当了皇帝以后,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看见宫庭中的腊梅盛开,突然奇兴大发,立即写了一首催花诗:"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并下旨命令花卉都要依时开放。果然各种花果都承旨遵
命。次日,武则天去御花园赏花时,气候变得特别暖和,池中冰块都已融化,陡然变成初春光景。武则天眷见林苑青翠,花开满园,万紫千红,十分高兴,立即命令宫人给这些花木挂以红绸并悬以金牌表示奖励。在百花丛中,唯有壮丹花迟迟不肯开放。武后大为震怒,命宫人燃炭火烧炙枝梗,牡丹方才怒开。武则天气愤不息,下令将御苑中几千株仕丹逐出长安,移植东都洛阳,以示惩罚。洛阳固此成为壮丹之乡。百花生日,春花盛开,芳争艳,南方许多地方常于此间举办花节、花市,供人观赏。繁花似锦的成都"蓉城",每年二月十五日开始举行的花会,是典型的花朝节的遗风。有的地区尚有母亲用五彩线给女儿穿耳孔的习俗,以为长大成人后如花枝招展。也有一些地方于"此日成结队去郊外春游娱乐,欣赏大自然的美好时光。浙江省湖州一带,人们在花朝节这天,在花盆中插一三角小彩旗,以祝贺花的生日。当地人认为此日种花.嫁接,最容易成活。故人们多在此日下种、移栽、嫁接。二月二日过节的地方,男女青年有于此日吃露天饭的习俗。四川成都以农历二月十五为花朝,广州、上海、武汉、昆明、重庆等大中城市,春节往往都要举办迎春花会(花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