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
谈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
摘要: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过西方节日,却对中国的传统节日逐渐冷落,这不得不引起国人的重视,研究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传统节日 冷落 继承 弘扬
    现在,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备受年轻人的青睐。在一些商家、学者和媒体也纷纷参与其中推波助澜,于是乎,大家一起忽悠,“情人”过节的话题,就像汹涌澎湃的大潮,有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一年比一年火爆。在这种浪潮下,一些民俗学家和传统文化的守护者,面对着我们的一些传统节日被冷落而西方节日却备受宠爱,便顺水推舟,也开始打“情人节”的牌子,把我们的传统的节日不仅融进了“西方节日元素”而且干脆开始变换称谓,打出了“中国情人节”的旗号。然而我们不禁要思考为什么年轻人喜欢过着这些“洋节”,这些西方节日将对中国传统节日产生怎样的冲击和影响,怎样才能让青年人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为什么中国传统节日遭遇冷落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经济的角度,是西方的强势经济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在其中起着微妙的作用;从民俗学的角度,西方的节日大多带有狂欢的彩,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强调团圆,许多年轻人便觉得厌烦与累赘,像是一种负担,并不能总真正意义上了解、体会、感觉这传统节日;还有就是商家和媒体的炒作,认为是商家和媒体为了巨大的商业利益而不遗余力地洋节推波助澜的结果。历史地看,还有一个原因,即我们在过去过分强调生活的政治内容,片面强化政治性节日,淡化了民族民俗的节日,如今人们的口袋和时间都宽裕起来,就需要一个个节日营造生活的高潮,这才发现我们的节日早已变得贫乏,难以应付人们的需求,出现了空白。
  然而我们要知道传统的民族节日被冷落和西方的洋节被追捧并非偶然事件,这说明我们对自己的传统节日保护不够,宣传的不够,尤其是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继承和弘扬得不够。特别是在年轻人中几乎不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就很难激发起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
  大多数的中国青少年过西方的这个“情人节”完全是形式大于内容,“绝大多数的中国年轻人都是在对西方节日文化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为了过节而过节,盲目地对其进行追捧,从
而不自觉而愚昧地加入到情人节狂欢的行列,这是一种文化的不自信和集体无意识的表现,从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中外文化传播的不对等,这种现状亟需得到改观。社会在发展,文化也要相应地发展,与时俱进,节日文化也是如此。西方节日之所以能在我国兴起,其前提条件就是,我国的发展逐步赶上了时代的潮流,很多方面都与国际社会接轨,也只有这样,西方文化才能传到中国来。对于西方节日的“入侵”,我们没有必要将它视为洪水猛兽,把它拒之于门外,以示自己的爱国情结。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没有必要妄自菲薄,自叹不如,事实上,我们的传统节日有它的优秀成分;但是,我们也不要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盲目地拒绝一切,反对一切。
  如今,人类社会已经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各个国家、地区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并在相互渗透。在多元文化相互交流与渗透的现实生活中,西方文化无疑显示出强劲的输出优势。有人认为,这种文化强势姿态的影响与渗透,是以西方的经济霸权作为支撑力量来实现的。也就是说经济霸权支撑文化霸权,从而导致了文化的侵入与渗透;而东方诸国家与民族则普遍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从而不得不处于一种受控制和受渗透的被动处境。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势不可挡,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当然,自然而然。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新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通
讯技术的发展更使“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了。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在诸如香港、上海这些东西方文化水融和剧烈碰撞的国际大都市里,西方文化理念和东方传统道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融合得是那么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融合在更大范围的地域内扩展开来。受了西方文化理念影响的人们在欢天喜地的过着各式洋节的同时,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他们也过得热闹非凡。由此可见,中国人多一些畅快抒发心情的洋节有什么不好呢?不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走近圣诞节、情人节的同时,也学会了在母亲节、父亲节给老人献上一份祝福了吗?谁说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是相辅相成、多元文化共存的综合体呢? 
  对待一系列西方洋节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坚持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 在如何继承民族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同志早就指出,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照单全收,我们要运用马列主义历史地、辩证的哲学眼光和态度,去批判的吸收。在如何借鉴西方外来文化这个问题上,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就在他的政论名篇《拿来主义》中明确指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综其两端,我认为,对待一系列西方节日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不盲目崇拜,不迷失自我;既不全盘西化,照单全收,也不全面否定,刀不入;而是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西方节日受历史宗教文化的影响,大都带有明显的宗教彩,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尽管宗教大都是劝人向善的,但毕竟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崇尚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就不好对这些节日做出什么硬性规定。对于那些带有一定的西方生活情趣的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等,则完全可以随兴所至,“悉听尊便”,毕竟它可以给我们紧张、枯燥的生活带来一定的生活情趣,注入一丝活力。而对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传统美德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等,我们则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广,以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加快社会文明进程!
各民族传统节日无论是中国传统节日,还是西方节日,它们都各有起自身特殊文化内涵,都各具特,各有所长,我们要客观看待;无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节日文化,都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如何继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如何推陈出新,并且赋予它以新的含义,是我们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我们不应该拒绝洋节,那些外来的节日大大充实了我们的文化生活。然而,我们更不能丢弃自己的节日,因为一个民族的节日就是它一种文化的生日。面对全球化的浪潮,面对洋节的“入侵”,要教育国民在吸收优秀外来文化的同时,传承光大民族的传统文化,否则,民族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将会丧失。当务之急是要重新认识和建设我们的节日,要研究、创造我们的节日文化,通过多种形式还原这些传统
节日的文化内涵,还它们一个“本真面目”。 
  在崇尚西洋节日、热热闹闹过好洋节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的节日文化传统,千万不要在盲目崇拜中迷失了自我。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喜庆团圆节日,人们辛勤忙碌了一年,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走亲访友,互致祝福,回顾过去,展望来年,老老少少,团团圆圆,全家幸福,和谐美满,该是多么愉快的节日呀!清明节,我们可以踏青、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寄托我们对已逝亲人的哀思;端午节,是专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这一天,我们可以划龙舟、吃粽子、……一举两得,何乐不为?中秋节是继春节之后的又一个举家团圆的节日,我们可以再一次全家团圆在花前月下,赏菊花,吃月饼,品美酒,话别离,孝敬长辈,关爱晚辈,其乐融融,喜不自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节日文化,彰显的不仅仅是某时某地的民情风俗,更重要的是它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西风东渐,这些传统和文化或渐被遗忘,或日渐式微,或慢慢湮灭,若不及时加以抢救性的继承、弘扬、挖掘和开发,那么,真等到它彻底消亡
的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还有何面目去见我们的老祖宗?同时,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中,也将留下难以弥补的缺失和遗憾!所以,每一个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远见卓识的炎黄子孙都必须站在历史和世界的高度,去认识这个问题,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固步自封,而是在适当吸收西方。
  面对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日渐盛行,我们既不能漠然视之,也不能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而应理智且有原则地对待。顺其自然,接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文化一经产生,其交流是必然的,没有交流,就没有发展。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民族性和时代性。继承传统文化,就是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吸收外国文化,以开放的姿态进行文化交流,就是保持文化的时代性。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西文化的交流势不可挡,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随之而来,各种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并发展,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受西方文化理念影响的人们在欢天喜地地过着各式洋节的同时,也热闹非凡地过着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其中并不存在矛盾,相反,中西方节日文化的自然融合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洋为中用,借鉴西方文化的精髓。在西方节日中,有带有明显宗教彩的,如圣诞节、
万圣节等,对于此类节日,我们应在尊重其原有内涵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其轻松快乐、缓释压力的因素;而情人节、愚人节等则带有一定的西方生活情趣,让我们的生活因为这些节日而更加精彩;对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传统美德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我们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广,使孝敬老人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涵上会蔚然成风。我们要借鉴并利用西方文化中的精华,从而更好地发扬传承灿烂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 
  牢记传统,弘扬中华节日文化。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文明智慧的人民,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节日,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节日文化,反映的不仅仅是某时某地的民俗风情,它更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勤劳善良、团结和睦的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的民俗文化。因此,我们在热热闹闹过“洋节”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的节日文化传统,不要让“端午节被韩国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不要让我们尚未真正成熟的年轻一代被完全西化!当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不仅要靠学校,还要靠家庭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对于西方节文化,我们只是将其外在表现形式和娱乐本质拿过来为我们自己服务,同时融入中国的特和内涵,为中国人带来愉悦与享受。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我们应当对西方节日的进入采取不过度关注,但也不听之任之的态度,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大力弘扬中华传统节日,让中西方节日文化在交流融合中共同发扬光大,成为全世界共同的文化宝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