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文论》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数:32
总学分数:2
课程性质:专业课程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
《文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本课程通过教学,引导学生研读马列文论原著的重点篇章,准确领会论著的基本内容,掌握文艺理论的核心观点、内在逻辑与历史脉络。
基本要求:要求从篇章入手,史论并重;掌握美学文艺学的立场,运用其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文艺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绪论:马列文论概述
(一)文艺理论的历史地位
1、创始人的文艺理论遗产问题
2、创始人的文艺论述已构成科学体系
3、后继者的发展
4、东方与西方:美学文艺学的当代形态
(二)对待文艺理论的正确态度
1、坚持与发展的辨证关系
2、辨析若干说法
第一章:马克思的实践美学理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讲析
(一)写作背景
(二)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人类学)角度重审“劳动创造了美”这一命题。美的本质:人的本
质力量的确证。美是自由的感性显现。审美:反异化与人的解放(三)“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双向建构
(四)结语
第二章: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和艺术生产理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讲析
(一)写作背景
(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
(三)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平衡”关系的理论
(四)马克思关于希腊艺术“永久的魅力”的命题
(五)结语
第三章:马克思、恩格斯现实主义文学观念与典型学说(上)
——《致斐迪南•拉萨尔》讲析
(一)写作背景:马克思、恩格斯与拉萨尔的论争16世纪初德国政治形势:《弗朗茨•冯•济金根》剧情简介
(二)关于历史剧的艺术真实性问题
(三)关于悲剧因素的根源
(四)关于文艺批评的标准和方法
(五)结语
第四章:马克思、恩格斯现实主义文学观念与典型学说(下)
——《致敏娜•考茨基》《致玛•哈克奈斯》讲析
(一)写作背景:19世纪80年代欧洲工人运动与知识分子的倾向恩格斯同敏•  考茨基、玛•哈克奈斯的交往《旧人与新人》《城市姑娘》作品简介
(二)关于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
(三)关于真实性与倾向性
(四)生活实践、世界观与创作
(五)结语
第五章:列宁论出版物的党性和民族文化问题——《党的组织与党的出版物》《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讲析
(一)写作背景(上)《党的组织与党的出版物》中译文的修改列宁撰写时的历史形势与政治形势
(二)党的出版物原则
(三)当代意义
(四)结语:把握民族文化问题的终极价值尺度
三、实践环节和要求:
1、看一到两部相关的电影。
2、开展课外阅读的交流活动。
3、批评实践与练习。
四、教学时数分配: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
理论:30      实验:无上机:无其它:4 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绪论:马列文论概述
4 第一讲马克思的实
践美学理论
6
第二讲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和艺术生产理论6
第三讲马克思、恩
格斯现实主义文学观念与
典型学说(上
6
第四讲马克思、恩格
斯现实主义文学观念与典型学说(下)6
第五讲列宁论出版
物的党性和民族文化问题
4
合计32
五、其它项目(含课外学时内容):
六、有关说明:
1、教学和考核方式:
本课程属考查课,考核方式开卷。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1)根据课内外讨论表现、笔记情况确定每个学生平时成绩。(2)期末开卷方式考查。
2、习题:见每讲后习题
3、能力培养要求:
培养学生初步形成立足于美学文艺学的立场、运用其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文艺问题的能力。
4、与其它课程和教学环节的联系:
先修课程和教学环节:文学概论,美学
后续课程和教学环节:西方文论(任选课)
平行开设课程和教学环节:外国文学
5、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
(1)教材:陆贵山、周忠厚编著《文艺论著选讲》(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二版
(2)主要参考书目:
①《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一)(二)陆梅林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
②《与艺术》[美]梅•所罗门编,杜章智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
③《马克思与世界文学》[英]柏拉威尔著,梅绍武译,三联书店1980年第一版
④《文艺理论发展史》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第一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