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女性文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32501516
2.课程名称:女性文学。
3.英文名称:Female Literature.
4.课程简介:《女性文学》属于专业后续选修课,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完专业基础课后学习。在课程设置上,首先确定“ 纲举目张”的教学框架,以女性主义理论为纲、以中国作家作品为目,授课重点将放在女性文学经典的赏析上。
二、课程说明
1.教学目的和要求:
《女性文学》是一门文史比较,重视创造能力培养的课程。主要是两个方面的教育,一个方面是提高学生相关理论的素养;另一个方面是阅读分析研究能力的培养。本课程通过对从古至今各个历史时期的女作家
在其创作中不同的“女性意识”和艺术风格的具体剖析,培养学生对于女性在文学创作上的曲折历程和主要艺术特征的认识;通过男、女作家在题材选择、体裁运用、主题表现、艺术构思、美学风格等方面的比较,使学生感悟与理解女性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优势、特点及其局限性。学生在修完本课程后能将教学中传授的女性文学研究知识与文学专业知识进一步转化为研究能力,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质,以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潜能。
2.与相关课程衔接:《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文学概论》、《外国文学》。
3.学时:总学时:32学时;周学时:2学时。
4.开课学期:第7学期。
5.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6.考核方式:开卷笔试。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分别占比40%和60%。
7.教材:乔以钢、林丹娅著《女性文学教程》,河北教育出版社。
8.教学参考资料: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法)波伏娃:《第二性》、《人总是要死的》。
(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法)福柯:《性史》。
(美)理安.艾斯勒《圣杯与剑---男女之间的战争》社科文献出版社1995年11月。
刘向:《说苑校证》,中华书局,2000年。
(汉)许慎撰:《说文解字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陶渊明:《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9年版。
刘向等编著:《列女传》,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朱熹译注:《四书集注》,海南出版社,1992年版。
刘义庆:《世说新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王国维:《人间词话解读》,黄山书社,2002年版。
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本社编:《守节再嫁缠足及其它》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王绍玺:《小妾史》上海文艺出版,1995年。
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选译》三联书店,1998年。
王政:《越界跨文化女权实践》。
李小江、朱虹:《批判与重建》三联书店,2000年。
李小江、朱虹:《主流与边缘》三联书店,1999年。
陈晓兰:《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诠释》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年。
刘惠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三联书店,1995年。
于青、王芳:《黑夜的潜流—女性文学新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骆晓戈主编:《女性学》,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盛英:《中国女性文学新探》。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绪论文学与性别
教学目标:初步理解文学与性别的关系,树立用性别视角分析文学作品的观念。
教学重点:能正确理解文学与性别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性别视角分析文学作品。
授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通过提问与讨论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文学与性别关系的理解。
2.总结文学与性别的关系。
第一章西方女权运动的兴起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教学目的:初步理解西方女权运动的兴起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形成。了解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社会背景,研究方法,基本原理。并了解学习这一门课程的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西方女权运动和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关系。
教学难点:关于女性文学相关概念的理解与辨析。
授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西方妇女解放运动
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形成
3.女权运动的先驱者
4.女性文学研究的相关概念
第二章妇女地位的沉沦和中国古代女子文学的命运
第一节从汉字构造看女性的命运沉沦
教学目的:从当今中华民族所通用的汉语言文字中了解妇女地位逐渐沉沦的某种痕迹。
教学重点:了解汉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体现出的性别观念。
教学难点:汉字发展演变与性别观念的关系。
授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从汉字构造看女性的命运沉沦。
第二节汉语词语中妇女的卑贱身份
教学目的:了解不仅文字的构造对女性多贬抑彩与意蕴,语言也是这样。
教学重点:理解许多词汇褒贬意义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许多词汇褒贬意义体现出的性别歧视。
授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汉语词语中妇女的卑贱身份。
第三节男权视域下的女性身体美的变迁史
教学目的:了解女性身体美的变化是受男权视域的控制而发展的。
教学重点:当前美女经济热背后的社会原因及体现的性别歧视。
教学难点:男权视域下的女性形象所反映出的性别观念。
授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西周春秋时:高大健壮为美。
2.战国秦汉以后的美女观:柔弱纤细为美。
3.自然健康的女性美回归:唐代。
4.一旦游牧文化退出历史舞台,纤弱美将占领历史舞台,成为了传统的,不可更改的女性标准美。
5.近代美女观:男女都一样。
6.当代矛盾的女性美:性感加骨感。
第四节男权意识书写中的女性形象
教学目的:通过对历史上由男性书写的经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梳理作品中流露的性别歧视的观念,理解女性“被书写、被塑造”的命运。
教学重点:对于经典文本的选择、解读与从性别视角出发对其分析得出的观点。
教学难点:男权意识书写中的女性形象所反映出的性别观念。
授课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左传》中沉默的女性。
2.屈赋中“美人”的象征意义。
3.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4.元曲中的女性形象。
5.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第五节封建文学史对古代女子文学才华的贬抑
教学目的:
梳理不少被文学史遗忘或尘封多年的女性作家的诗、词、文等作品, 如汉代班婕妤的《怨歌行》、蔡文姬的《悲愤诗》、唐代李冶的《八至》、薛涛的《十离诗》、鱼玄机的《赠邻女》、上官婉儿的《彩书怨》、宋代李清照的《漱玉词》、朱淑真的《断肠诗》等, 通过具体解析归纳出历代才女们的作品大都
以抒发离情别恨、哀思愁绪为主调的柔弱文风以及形成这种文风的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使学生在更形象地理解和认识这些女作家虽被埋没却熠熠生辉的文学才华及其风格特征的同时,也认识到她们的作品在封建时代仅仅只是被作为封建正统文学的附庸和陪衬,谈不上有女性文学自觉的主体意识和独立品格。
教学重点:对于古代女性创作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
教学难点:通过对从古至今各个历史时期的女作家在其创作中不同的“女性意识”和艺术风格的具体剖析,培养学生对于女性在文学创作上的曲折历程和主要艺术特征的认识。
授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古代女性创作的基本面貌。
2.古代女性创作的主要特点。
第三章浮出历史地表——中国现代女性文学评析
第一节20年代:女性话语的多元彰显
教学目的:
了解“五四至30 年代”,文坛涌现出了一大批有才华并具有自觉的女性意识的女作家及其作品,
无论在20 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还是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史上,都是值得大书特书、浓墨重彩的华章。
教学重点:重点分析这个时期女性意识觉醒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对庐隐、冯沅君、冰心、凌淑华作品的评析。
授课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1.庐隐:“人生歧路的怯者。
2.冯沅君:反叛与眷恋。
3.冰心:天之骄女。
4.凌淑华:角隅中的女性世界。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
第二节30年代:文明夹缝中的神话
教学目的:
继“五四”之后,许多女作家仍在前辈开创的女性解放道路上艰难跋涉,社会实践告诉她们女性解放之路的漫长与艰辛。
教学重点:用性别视角对丁玲、白薇、萧红的作品进行解读。
教学难点: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女性意识的曲折显现。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丁玲:脆弱的“女神。
2.白薇:未死方生。
3.萧红:大智勇者的探寻。
第三节40年代:分立的世界
教学目的:了解战争年代,不同的区域中女性意识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对苏青、张爱玲作品的解读。
教学难点:理解政治意识形态遮蔽下的女性意识。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苏青:女人——“占领区的平民”。
2.张爱玲:苍凉的莞尔一笑。
第四章用性别视角分析文学作品
教学目的:通过此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女性主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掌握用性别视角来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中国文学作品。
教学难点: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中国文学作品。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回顾所讲内容。通过提问、讨论、总结的形式进行。
2.列举几部文学作品,让学生用性别视角加以分析。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