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甘肃方志中的黄河书写及其文化意蕴
第18卷第3期18(3):68~73 2020年6月June2020
引言
古代方志编纂中,载录地方山川风物等要素的传统由来已久。其缘起是对地方地理的详细记载,即刘知几所谓“地理书”[1]。一旦方志体例成熟,则往往专列“山川志”。黄河作为中国古代水利治理主要对象之一,仅论治黄的专门篇章,便已数量极多。在黄河流经地之方志中,黄河自然成为书写重点对象。本文依据清代甘肃方志见表1。
其中《甘肃全省新通志》规模最大。内容涵盖甘肃境内主要山川,但因求大求全,在细节载录方面不及州县志。从附表方志书写具体内容而言,涉及黄河发源及其支流考证、治理和利用的论证或碑记,还有关于黄河的诗词歌咏。在此类文本中,黄河书写至少包括三种视角。一是自然山川地理志,二是自然灾害及治理,三是人文历史及文学。迄今古代方志中山川书写研究成果多以史料研究为主,相比而言,研究山川书写中文化意蕴成果较少。典型的如毛卫国《试谈方志的生态概念——地方志文化精神初探》,认为古代方志编纂怀有生态理念,内容具有生态性,有助于当代方志理论学科建设[2]。白洁《宁夏方志中的风物与传说——以宁夏“两山一河”风物传说为例》考查宁夏古代方志山川风物,其中可见对黄河传说书写的梳理,有利于后人了解本地区社会历史、风土人情[3]。总体而言,研究广度和深度有待提升。本文拟通过梳理表1所列7部方志中有关黄河书写文本,审视不同层面书写焦点和方式,挖掘其中文化意蕴。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对新时代黄河治理策略及保护传承黄河文化的意义。
一、河源问题与疆域重构
古代方志山川地理志编纂,一般以《禹贡》为源头。如《隋书·经籍志》云:“广谷大川异制,人居其间异俗。《书》录禹别九州,定其山川,分其圻界,条其物产,辨其贡赋,斯之谓也。”[4]主要强调《禹贡》地理志功能,即记载不同地方山川风俗等特征。在此过程中,需详细记载不同地域之山川、疆界、物产及经济情况,考索其来龙去脉,因此方志编撰之先,必开展实地勘察。
《清史稿·河渠志》云:“中国河患,历代详矣,有清首重治河,探河源以穷水患。”[5]清政府很早即高度关注河源问题,曾多次派人前往勘察。清圣祖曾“屡遣使臣往穷河源,测量地度,绘入舆图,
清代甘肃方志中的黄河书写及其文化意蕴
朱君毅
兰州财经大学,甘肃兰州730020
摘要:清代甘肃方志中,针对黄河的书写主要有三种途径:根据传统方志体例,分别在“山川志”“水利志”“艺文志”等门类中,进行源流自然要素考察情况、地方利用黄河灌溉情况、黄河历史人文景观的书写。不同角度书写体现朝廷及地方关注黄河的多重出发点:重构舆图的疆域意识、“安民”“养民”的治理方略、关注地域文化的人文情怀,以及将之化为文学形象的“互文”式书写。多角度书写及其蕴含的多重文
化意蕴,对新时代黄河治理策略和黄河文化保护和传承仍有一定启发。
关键词:明清;甘肃方志;黄河;文化意蕴
中图分类号:K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805(2020)03-0068-06收稿日期:2020-04-06基金项目:2019年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项目“甘肃方志中的生态景观书写研究”(2019B-093)
作者简介:朱君毅(1978-),男,兰州财经大学商务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与文化。
黄河的传说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