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的古老艺术-“则柔”
MING RI FENG SHANG
11
黄河的传说艺  术  设  计
文|普  化
黄河岸边的古老艺术-“则柔”
摘要:“则柔”,藏语音译,意为玩耍,是一种民间歌舞形式,主要表演于节日、婚嫁、祝寿以及大型欢庆场合。尖扎藏族“则柔”,盛行于民间,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丝毫没有受到上层社会和统治阶级的加工和改造,比较完整地保存和再现了藏族古老的原生态的宗教信仰、习俗文化、图腾崇拜、劳动和生活的真实面貌,是研究、发掘和保护藏族古代文化和体文化心理的“活化石”,囊括了古代藏族人民独特的文化价值。关键词:尖扎藏族“则柔”;活化石;文化价值
尖扎,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藏语读作“尖擦”。长久以来,绽放在尖扎县域的一枝特殊的文化艺术奇葩—尖扎藏族“则柔”,以其丰厚的文体底蕴和非同寻常的力量,在尖扎这块丰美的土地上传唱了千年。
由于青藏高原独具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高原先民在生存和发展中靠勤劳、智慧和勇敢开拓了自
己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领域,逐渐形成了富有特的民间歌舞艺术,整个藏区被誉为“歌舞的海洋”。民间歌舞是藏族艺术的主导,其中又以浩如烟海的民歌著称于世。而“则柔”又是另一种不同于其它表演形式的艺术表现形式。
一、尖扎藏族则柔的历史渊源
“则柔”的源起,往往跟动物模仿,原始宗教信仰,图腾崇拜,游戏等交织在一起,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艺术创作,比如:尖扎男子则柔的俯身体态多以模仿大鹏展翅,雄鹰盘旋为主。(在远古神话传说中,最初天地混沌,是一枚卵,而由大鹏、太阳分开天和地,这是远古藏人独到的观念,独具的想象,早期的藏族先人可能有鸟崇拜,卵为鸟崇拜的另一种形式。)体态娇健,欢快,身体的屈伸动律完全放在膝部。使观者赞叹不已。几百年来,吐蕃文化、不断通过历史的、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以及文化(主要是宗教信仰)的途径以卫藏为中心向周边地区传播,从而促进了整个藏区文化上的整体性的一体化进程。
二、尖扎藏族则柔的形态、风格特征尖扎藏族“则柔”多以歌颂生活、劳动、服饰、宗教、战争、勇士为其主要内容,在艺术上,采取高度的现实概括和高度的艺术夸张相结合的手法,比喻生动贴切,形象鲜明突出。其表演形式为:男女分组,边舞边歌,女子则柔动作幅度不大,多以二人及二人以上为一组,围成一圈或面对面表演,有些合唱形式。
尖扎“则柔”以舒展见长,具有春天般的活力,多半轻柔优雅,动作幅度不大,慢拍居多,手执头巾或五彩手巾,双手平展,一手高一手低,
时则以顺时针舞唱,时则逆时针舞唱,双手指尖抬起时,不得超过肩膀,衣著上不允许露手、露脖颈。(旧时,藏族以露肉为耻)。庄重典雅,优美自如,身体有时还会随着歌唱的节奏无比妩媚的轻轻摇摆,如风中摇曳的树枝,无比娇嗔可爱,无比婀娜,惹人怜爱。
男子则柔以古朴为特征、欢快热烈、活泼有力、热烈欢腾。舞姿多模仿禽兽,特别是雄鹰姿态居多,如鹰展翅,鹰跳跃、鹰盘旋等,慢拍时,膝部的屈伸动律和人的自然摇摆贯穿始终。快拍时,多有快速的拧转身、踢踏、摇头等。一片歌舞升腾的气象。一般无乐器伴奏。
表演时,男女均着盛装,头戴狐皮帽、毡帽、羔皮帽等,腰系多条彩腰带,并佩戴耳环、项链等,胸前系“尕吾”(护身符),腰挎藏刀,“落松”(日月宝镜),女子除佩带“落松”外,还佩戴有“月松”(奶钩),银腰带,珊瑚背饰、头饰等。宛如仙子仙女下凡,气宇轩昂,艳光四射。
三、尖扎“则柔”几种不同类型的歌词尖扎藏族“则柔”,往往在最开始表演时,男女均以“啊蠈”(zei)开唱,唱腔数以百计,动作千变万化,通过眼睛,手势传递信息,颇具魅力。
1)赞美服饰类的歌词:“阿蠈(zei)”,风吹着我的狐帽,尤如风吹着天上的仙女,她那薄如蝉翼的裙摆,在风中飘扬,那么柔美,那么轻俏。2)赞美友谊的则柔歌词:看哪!
鹿角、牛角、羚羊角,
虽然这三角长在不同的动物身上,但是把它们放在同一张牛角弓上,它们就象兄弟一样紧密团结。看哪!
雕羽、鹰羽、秃鹫羽,虽然它们长在不同的鸟身上,但是把它们放在同一枝箭簇上,它们就象兄弟般,紧紧依靠 不可阻挡。3)游戏时的则柔歌词:“阿蠈(zei)”。咱们此刻嬉戏的动作,如二只蝴蝶在牧场上飞翔,我们展开的双手,
如蝴蝶的翅膀在风中轻轻颤动,慢慢振翅飞到空中,
在蓝天下,盘旋  拥抱,多么欢乐,多么亲密。
3)歌颂欢乐的则柔歌词:“阿蠈(zei)”,我唱啊跳啊舞上蓝天,玉龙起舞我也起舞;我唱啊跳啊上高山,野牛起舞我也起舞;我唱啊跳啊到舞场,朋友起舞我也起舞;
四、尖扎藏族“则柔”的文化价值及濒危
“则柔”,仅存于安多藏区,除尖扎外,还流行于青海海南、黄南、海东和甘肃天祝,甘南泱翔等地。各地曲调不一,风格不同,其中,尖扎“则柔”占有重要地位,独具一格。可以说它是整个青海湖以东民间文化艺术的缩影。
“则柔”对于研究地方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则柔”的“则”是指歌舞娱乐,说明其娱乐性很强,其说唱舞蹈形态,韵律特征,演唱形式,总计有上百个种类。尖扎藏族“则柔”仍保留有独特的原始遗俗,留存有古代藏人歌舞时的动作、唱腔、唱词,表演“则柔”时,场面热烈,俊男美女成,妙趣横生,极富观赏性。男子“则柔”姿态多样,张扬着青壮年男子的威武和勇敢,以古老的圈舞前进,后退,自转,舞姿步伐呈曲、圆、柔、稳,歌手还可以即兴发挥,即兴编唱,充满智慧。而且,“则柔”集中展现了独特的藏族服饰文化,高原居民的民族文化心理。
如今,“则柔”活动,日渐见少,唱腔、唱词日趋简单和重复,从形式、内容上普遍存在简单化的危机,“则柔”的文化内涵大幅度萎缩,这一表演形式被新一代人所忽略甚至遗弃,“则柔”丰富的文化内涵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作者单位:夏河县拉卜楞艺术团)参考文献
[1]李生贵.《甘南藏族传统音乐》[M].甘肃人民出版社,2012,7
[2]苏发祥.《藏族历史》[M].巴蜀书社,2003,6
[3]杨辉麟.《西藏的艺术》[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2
[4]王瑞华,王雪,郑艳.《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