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论黄河流经邯郸的几个历史时期
摘要: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在历史上多次改道,多次决口泛滥,为黄淮海平原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对历史典籍和学者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归纳,总结出黄河流经邯郸大地的几个历史时期,希望能对当地的黄河历史研究和现在的水利、民生事业发展有所启发。
关键词:黄河 改道 邯郸 历史时期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从远古的雪山走来向东方的大海奔去,美丽地横亘中华大地,千百年来生生不息地哺育着华夏民族,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虽然邯郸现在属于海河流域的华北平原,但他在历史上曾长期是黄河流域一颗明珠,黄河虽已远去,但记忆却是永恒。下面我们就来梳理一下历史上黄河与邯郸的往事。
根据文献记载和学者考证,黄河从进入历史时期开始至今,五千多年的时间里,黄河在黄淮海平原上几乎横扫了一遍,对这里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过梳理归纳,黄河和邯郸在历史上的相伴大体经过了以下几个时期:
一、历史传说时期
谈黄河不能不说大禹治水,《中国历史教科书》曾把邯郸东部平原的邱县境内,列为“帝尧六十一载(公元前2297年),洪水”(《通鉴纲目》)也即黄河的泛滥之境。又说帝尧七十二载(公元前2286年),大禹开始治水13年后治水成功。期间,大禹曾到达衡漳(即今天的邯郸成安至邱县南境一带),疏导了徒骇、太史、马颊(今邯郸大名东有马颊河)等黄河下游的九条支流,使之入海。《禹贡》所谓“北播为九河”就是这个意思。另据今学者王大有先生考证,“大禹治水从冀州帝尧首都平阳开始。……使黄河河道南河自潼关向东……至大伾,向东经过辉县共水、淇水、浊漳水的入黄河处(今邯郸肥乡和曲周间)流入大陆泽,向北分为九流……入海”,并且指出“自公元前2208年,黄河入海口在武强,今天的滏阳河就是当时的黄河”。由此说明,邯郸自古就开始与黄河结缘。
二、《山经》大河至战国时期
我国最早的一部山岳地理专著《山海经……山经》,据专家考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记载的是春秋战国前的山川地理形胜。里面的记载称黄河为“大河”或“河”。其基本流向大致是从今河南荥阳广武山北麓起,沿太行山东麓,向北微偏东方向进入河北平原,从南向北流经邯郸
的魏县、成安、广平、曲周、鸡泽、邱县等县,之后向东北过邢台、衡水、沧州、保定、廊坊,再东折天津南入渤海。
春秋中叶以后,黄河下游平原上的黄河水因河沙淤积,又没有修筑堤防,故黄河时有泛滥。史书记载,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在今河南浚县的宿胥决口,造成黄河改道,经濮阳、清风、南乐以及邯郸的大名、馆陶,东北流行天津入海。进入战国,各国相对独立,处在华北平原的魏国、赵国和齐国等诸侯国,为各自的疆土利益,开始沿着黄河两岸修筑堤防以自卫,至战国中期修成。左侧堤防起自河南武陟,右岸起自河南原阳,两堤相距五十里,向北均进入邯郸大名境内,向东北绵延数百里蜿蜒而去。从此结束了黄河在此段多股分流、时常决口的现象,有了相对固定的河道。
三、西汉大河时期
战国时期修筑的黄河堤防,使黄河二百多年内安然无恙。因这条黄河河道在《汉书·黄河的传说地理志》中有记载,故在此称为西汉大河。上述已知其流经邯郸的大名、馆陶境内。经过二百多年的淤积,黄河沿岸形成了肥沃的滩地。到西汉时期,国家统一和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使农业生产发展很快,包括这里的滩地都逐渐被开垦利用,变成了良田。由于下游不断淤积,水位
抬高,造成人为筑堤工程随之发展,这样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终究在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和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出现了黄河决口事件。造成黄河两次冲毁东岸大堤,流向东南汇入淮河河道向东入海。虽如此,但包括邯郸在内的河北南部,在这两次灾情中未受丝毫损失。至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朝廷组织人力堵塞决口,黄河才复归故道。但黄河特殊的地理环境,在西汉后期和王莽时期,也发生过多次决口,于是边决边堵。到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从魏郡元城(今邯郸大名)以南决口,流向清河以东数郡,由于政府未采取积极地堵塞措施,致使黄河在兖、豫境内造成特大洪灾,也形成黄河的一次大改道。
四、东汉至唐代的大河时期
东汉明帝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也就是黄河在魏郡元城决口六十年后,东汉政府堵住了决口。这次治河的主持人王景为治理黄河决口,于是在西汉大河东南方向考察地形,在政府的支持下,又开辟了一条新的水道。这条河道从濮阳南开始与西汉大河分流,东流今山东境内至山东利津入海。新开河道减轻了原河道的水流压力,故从此至唐代晚期的大约八百年里,黄河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史书和各地县志都没有大的黄河灾情记载。据说这也是
1949年以前黄淮海平原上水系最稳定的时期。这一时期,河北一带形成了一批重镇,经济社会出现繁荣景象。如唐太宗十三年,政府还在魏州(今邯郸大名)设立河北道治所,辖二十六州。唐开元年间,河北中、南部桑树遍野,户户机杼,呈现一派经济发达的盛况。
五、北宋二股河时期
唐朝晚期以后到五代时期,由于政府力量的不断衰弱,节度使割据一方,地方政治颓废,农业凋敝,由于缺乏政府重视和财力的支持,黄河堤防的维护和治理得不到有力的保障,于是黄河下游的水患又逐渐频繁起来,但对河北的影响不是很大。北宋建立后,虽然国家实现了统一,但黄河的水患更甚于前。自宋太祖乾德四年(公元966年)黄河决口于濮阳开始,历太宗、真宗、仁宗各朝,黄河多次从澶州、滑县决口,向东北泛滥,现在的邯郸大名、馆陶、邱县等地,特别是北宋大名府,深受水害,房屋财产、百姓生命损失严重。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黄河又决口澶州东北,流经大名、馆陶、邱县等地,又经冀州、乐寿,东北合御河、界河(今海河)入海,此为黄河的东流之始。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黄河在大名府魏县决出一条分流,流经魏(大名)、恩、博、德等州境,名四界首河,下接西汉马颊河,又经沧州一带入海,此为黄河的东流之始。因黄河原有北流,故东流又称为二股河。
综上所述,从远古到宋代,黄河在华北平原上流淌了数千年,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生活生产的水源,但也尝尽了水患的苦头,前世的恩恩怨怨,都成了历史的记忆,重新梳理和归纳这些珍贵的碎片,不仅为我们还原邯郸黄河时期的历史不无裨益,而且为我们今天的水利和民生事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