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邮政储蓄服务“三农问题”的几点思考
邮政储蓄银行贷款关于邮政储蓄服务“三农问题”的几点思考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结构性、体制性矛盾长期积累的产物。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这是我国当前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本文通过对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与运用经营现状的分析,探究了邮政储蓄存款资金运用渠道及对农村信用社供给的功能、方式、途径,探索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充分发挥邮政储蓄政策支农的杠杆功能和扶持功能,以帮助解决“三农问题”。
标签: 邮政储蓄 资金回流 三农问题
一、邮政储蓄的现状与问题
邮政储蓄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金融形势的发展和金融宏观背景的调整,邮政储蓄原有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有所削弱,邮政储蓄经营机制、管理体制、监管架构等方面的缺陷和问题不断显露出来:
1.国家对邮政储蓄的发展缺少政策引导,十多年来,国家对邮政储蓄的管理政策一直未做大的修改,没有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或出台新的邮政储蓄政策,客观上制约了邮政储蓄的发展。
除转存款率利政策不适用以外,有关邮政储蓄资金使用、资产运作及改革方向等方面的政策也不明确。
2.由于邮政网点集邮政储蓄和邮政汇兑于一身,使得业务混淆不清,因此邮政储蓄在机构属性和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使得监管当局对邮政储蓄金融业务的监管一直难以真正到位,央行和银监会都难以对邮储进行有效的监管和处罚。
3.由于以往的邮政储蓄“只存不贷”,邮政储蓄架起“抽血机”,农村信用社“供血不足”。邮政储蓄65%来自于农村,但运用不到农村,失去了资金配置的功能。目前,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都是急需资金的地方,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也恰恰是融资难的问题。邮政储蓄已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巨大通道,给地方经济金融机构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拉大了城乡发展的差距。
这样,农村信贷市场基本形成了由农信社一家支撑的局面,被称为“一农支三农”现象。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农信社不良贷款多,历年亏损严重,聚资手段落后,可用于支农的资金匮乏,不得不依靠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发放贷款。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深入,农信社对农户小额贷款额度虽有较大提高,但期限一般控制在一年以内,这远远满足不了现实需求。此外,支付结算手段落后、异地资金汇划业务渠道不畅、结算工具种类少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信社的发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