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500强上榜中国企业与前50强企业的分析思考
世界500强(世界500强专题:
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具有浓厚的中国特
中国大陆上榜世界500强的58家企业,其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其与世界其他500强企业有很大程度的不同,除2家民营公司外,所余全部为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其中38家是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直属企业。这些企业的运行模式、管理体制机制(领导人任命方式、人才培养与选拔机制、分配激励机制等等)、资源整合、经营方式等多方面无不显现出与世界大企业不同的中国特。这些企业主要分为三类,首先是行业分布带有明显的垄断性、人口性和市场依赖性,也有一定程度的全球性等特点的企业,主要是石油、电力、钢铁等垄断性行业,这些企业无一例外都有浓厚的国家背景,掌握着强大的国内资源优势;其次是关系国计民生并具有广大消费市场的行业,如银行与保险、炼油与原油、电力、电信服务、计算机办公设备、汽车等,这些企业都因巨大的国内市场而得到很好的发展;还有那些体现出一定程度全球性特点的企业,如工程建筑、船务海运、钢铁冶炼等行业,这些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具有国际比较优势,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
分析世界500强企业的排行榜,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实,世界500强企业中增长较快且稳居500强之列的企业多数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公司。除极少数企业外,一般企业的国际经济依存度都很高,国际竞争力都很强。这些企业一般都是跨国公司:从事世界性的投资、世界性的生产和世界性的销售。像可口
可乐公司就宣称它们是世界的企业而不是美国的企业,只不过是公司总部设在美国而已。这说明跨国经营已成为世界500强的重要经营战略,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如通用汽车和通用电器等。这些公司把生产甚至研发建在生产成本及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方(如中国和印度)。它们通过全球战略性采购,汇集全球人才、资源等要素于一身,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近两年来,500强企业中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年采购已突破千亿美元,且逐年递增。实行全球战略性采购降低了成本,由此形成的核心竞争力使它们长期跻身于世界500强之列。中国的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也应具有这种世界眼光,企业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中也要立足全球进行资源整合。
是否愿意打破原有平衡,建立新的分配机制,是否愿意改变原有管理模式,探索适应市场化经营的科技型企业管理体制,对企业来说需要下很大决心。国有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加速,在消除体制机制束缚、激发企业活力方面,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是管理基础比较薄弱,许多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不够科学合理,适应市场要求的管控体系没有建立,定岗、定编、定责工作没有很好开展;二是运行机制不够科学,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缺乏岗位意识与概念,内部运行机制不能与外部市场有效对接;三是市场化用人机制尚未建立,对员工管理仍以身份管理为主,竞争上岗没有真正推行,员工队伍特别是人才机制缺乏活力;四是分配结构不够合
理,绩效考评体系没有建立或不够完善,员工的贡献不能与员工的薪酬有效关联,“该高不高,该低不低”仍是一些企业内部分配方面的突出问题,这也是一个涉及企业管理、分配机制的综合性问题。对此,加快深化国有企业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进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体裁有哪些
中国目前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强国
从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世界前50强有12家企业从事汽车生产、电子与电气设备生产、计算机办公设备等高技术产品的生产,世界前50强24%的企业都属于高技术制造业,并主要面向全球市场,但世界前50强的制造业企业并没有中国公司。
世界500强共有高新技术制造及传统如工业机械、钢铁、建材等制造业企业114家,占500强的22.8%,而在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58家大陆企业中,制造企业有23家,占上榜58家的39.65%,占总体制造业114家的20.17%,仅从数量上可以表明,中国肯定是制造业大国。但从事汽车生产、电子与电气设备生产、计算机办公设备等高技术产品的公司只有7家,占世界500强同类企业75家的9.3%,这反映出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主要还集中在高耗能低收益的传统工业制造产业上。虽然汽车业上榜数量和美国一样同为4家,但产品主要面向的是中国国内市场,可以看出中国在汽车领域不单是制造大国,同时也是消费大国。因此,中国企业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仍是亟需解决的紧迫问题。
范仲淹岳阳楼记大并不等于强。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强大,不但要看营业额,更要看其资产总额、技术实力、人才实力、盈利能力等,只有多方面综合,才是真正的强。如果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则大而不强,即使一时进入世界500强,也无法长久立足。在每年的世界500强中都有一定比例的企业亏损,但少数企业的亏损并不能掩盖企业整体的强者形象。曾几何时,西方洋火、洋布、洋油等产品充斥中国市场,现在则是“中国制造”出现在世界的任何角落。“中国制造”的背后是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缺乏品牌及代人加工,产品的主要利润都被品牌持有人、经销商赚走了,而中国人获得的仅仅是一些微簿的辛苦费。
虽然在世界500强中传统
世界杯几点开始企业仍占据重要地位,但从按世界500强企业和前50强利润额的行业排名可看出,新兴行业逐渐上升。企业的效益主要表现在利润上,新兴企业的效益远好于传统企业。仅以制造业为例,中国上榜企业主要还是集中在高耗能低收益等传统工业制造产业。显然,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还有许多的路要走。
在当前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趋势下,中国企业通过深刻思考并从中得到启示,世界500强所反映出来的产业结构变动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很大借鉴意义。从世界500强企业和前50强行业的分布及其特征可以看出,500强构成企业的变迁,反映了全球经济的发展轨迹和结构调整的步伐。这一变化反映了产业结构的转变过程。过去的基础性工业企业,如钢铁、石油等已逐
渐丧失传统领地,而让位于金融、保险等服务型企业。美国经济则率先从工业基础型转变为高科技型经济,因此美国企业在世界500强中即使近年来数量上有所减少,但仍占据着世界领先地位。像戴尔、联邦快递等企业,发展的历史不过几十年,最长的也只有50年左右。三四十年前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几十年内成功地跻身于世界500强企业之林,成为叱咤风云的全球大企业。这一转变对传统生活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理论创新都构成了重大挑战,引起了人们对所谓“新经济”的普遍关注和深入研究。
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与前50强企业的行业结构大致类同
与世界前50强相比,中国的世界500强企业具有大致相同的行业结构。如图三所示,上榜企业主要分布在服务领域:从事银行与保险的企业11家、电信服务3家、贸易4家,共18家,占总体58家的31.03%;能源领域:炼油与原油生产6家、电力5家,共11家,占总体58家的18.96%;高技术制造业:汽车4家、计算机办公设备3家,共7家,占总体58家的12.06%。这说明,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与动向基本一致。当然传统制造业在中国上榜企业中仍占据较大比重,相信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会促进更多新兴行业(如华为公司)进入世界500强。世界500强企业的行业分布是变化的,既不断有新兴行业的企业进入,也有不少行业的企业因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并及时进行调整被淘汰出局。其变化总体上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曾辉煌一时的钢铁、烟草、建材等行业在500强企业中越来越少;二是信息时代所产生的新兴产业越来越多地迅速跻身于世界500强,如计算机软硬件、证券、也只是怕错过
保险、医药等;三是排名前10位的行业基本没变,除沃尔玛零售企业迅速跃进为 500强榜首外,主要还是石油、汽车、电信、通讯等行业。而能
买货币基金较长时间留在500强名单上的有两类企业:一类是新型、高科技、改变了行业游戏规则甚至是创造了一个新兴行业的企业(如微软、戴尔等),另一类是在一个老行业里苦心经营,保持及加强自己的地位并不断进行调整的企业(如通用、福特汽车等)。它们共同的标志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不断提高,这说明一个行业的兴衰关键在于是否具有竞争力、能否适应时代的需求。
图三 中国的世界500强企业的行业结构
结合2011世界前50强企业并纵观世界500强的地区分布,大体呈以下特点:一是分布相当集中,发达国家大企业在世界500强中占绝对优势,尤其传统工业大国(G8)在前50强企业中以40席高位彰显出了压倒性态势;美国企业规模巨大,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尽管近年在总数上有所下降,但并未改变其世界经济强国的面貌,国际一流企业主要仍集中在美国;日本企业虽因国内经济疲软而整体衰退,但仍占据重要位置;欧洲企业则呈强劲增长态势,在世界500强中的名次前移,显示出具有较强的持续发展能力。二是新兴市场国家(地区)企业正在崛起,中国上榜大企业稳中有增。随着亚洲经济的逐步复苏,新兴市场国家(地区)企业经营规模大幅提高;随着中国企业改革进程加快和国有大型企业开始公布财务报表,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正在进入世界500强的行列,上榜的中国企业数量稳中有增。
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与前50强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从逐年递增且继续呈攀升趋势的上榜数量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在过去几年的确取得了相当成就。在世界500强的前十位已连续两年有三家中国公司排在其中,而且名次较上年有所提升,同时另一方面也不难看出,除此三家外,再无其他公司进入世界前50强,最好的名次则是排在第77位的中国工商银行,而银行与保险业恰是世界500强的重头戏之一。
北戴河景点当然,争创世界500强企业要因时导势,不可急功近利,要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和发展阶段制定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有业界人士称,中国企业与国际一流企业相比,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距,中国企业要赶上世界发达国家企业的水平,必须认清客观差距所在,切实提高企业综合水平,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真正做大做强,与国际巨头并驾齐驱,才能使进入500强的中国企业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