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_八 谁长得快——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
教学设计
【课题】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信息窗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简单的收集数据的方法,能用表格和条形图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
3、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简单的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能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2、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统计知多少?
下面是向阳小学三(1)班同学为希望小学捐献图书情况记录。你能根据记录情况完成统计表吗?
课件出示。
复习正字统计法,填统计表,涂条形统计图。
如何做数据分析
二、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每年学校里都会组织为大家体检,你还记得体检中有哪些环节吗?你最关心的是哪个环节?
学生自由说。引出量身高。
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全班同学身高增长情况怎样呢?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统计。
讨论:统计活动中,需要收集哪些数据?怎样才能获得这些数据?
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活动一:小组合作,收集数据。完成表格1。
活动二:小组长汇报小组内的统计结果,我们一起把全班同学身高增长情况记录下来。完成表格2.
活动三:我们一起把全班同学身高增长情况整理一下。完成表格3。
让学生根据每组的情况填写,并提问学生从统计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增长高度
6及6以下
7
8
9
10及10以上
人 数
    活动四:全班交流,完成条形统计图。
接着再出示条形统计图,并让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人数涂格子,学生动手涂,教师提示涂得时候要从下往上涂,涂均匀,对准下面的数字,涂完让学生相互说说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呢?
根据统计图,分析数据,学生自由说。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自主练习,巩固新知。
1、测头围:
将全班同学分成4组,测量本组同学的头围,然后回答问题。
(1)说一说,你打算怎样记录测量结果?
(2)涂一涂,填一填。完成统计表,统计图。
教师先示范测量头围的方法,然后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务,教师巡视指导。
2.王阿姨的冷饮店。
(1)涂一涂。
(2)从图中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3)假如你是王阿姨,打算怎样进货?说说你的理由。
3.“妈妈的属相”小调查。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总结统计的步骤。
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
六、课后拓展,提高能力。
课后练习第4题,小组同学合作搭拱桥实验。
(1)准备一张长24厘米、宽10厘米的纸和一些硬币,与小组同学一起做搭拱形纸桥的实验。
(2)变化“桥墩”的距离,记录纸桥最多能放硬币的个数。
(3)涂一涂。
(4)观察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与同学交流一下。
学情分析
    由于在这之前,学生已学过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对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已接触过,只是不很系统。本单元主要学习用“分段统计”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
教材借助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树立统计的意识;逐步体验搜集数据、整理数据、涂统计图、填统计表、分析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而且能根据简单的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打下基础。
效果分析
本信息窗呈现的是全班同学正在进行一年一度的体检----排队测量身高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全班同学身高增长情况怎样呢?”引入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活动的学习。
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学生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了解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能够用涂条形统计图和填统计表的方法表示统计的结果,在老师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算是完成了,但是是否真的能在生活中去完成这方面的活动,还得打上一个问号。受考试的压力,总感觉这样的教学内容需要给学生提供很多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去积累经验。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学习了用不同的方法记录整理数据,能用图画、表格等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让学生经历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过程,能用填统计表、涂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能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分析,为后面进一步学习统计图表奠定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是了解调查、测量等简单的收集数据的方法,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教材中呈现了完整的统计过程,按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顺序进行编写,目的就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了解测量和调查等简单的收集数据的方法、能用填统计表和涂条形统计图等简单的方式呈现统计的结果,提高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
分析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评测练习
将全班同学分成4组,测量本组同学的头围,然后回答问题。
要求:小组分工合作,测量头围,填统计表,涂条形统计图,回答问题。
统计表:
头围
49厘米以下
49厘米
50厘米
51厘米
51厘米以上
人数
方格图:
课后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本单元以生活实际为背景,体现了“生活数学”。以问题为主线,学生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全过程,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课堂展示等环节,让学生口、手、脑并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一次较好的训练。
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去展示、阅读、理解相关知识,一切问题由学生自主讨论、回答。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去体验从事一个统计活动大致要经历的过程,获得数据的常用方式等,并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课堂引入提出的问题、课中讨论的问题、课后拓展的问题均围绕学生身边的话题而展开,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一、复习旧知导入。
回顾二年级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中学习过的关于统计的知识。
二、课堂环节设计。
情境导入--合作探究--回顾整理--拓展提高。
小组合作展示,是本课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兴趣浓厚,参与积极,人人忙在其中,乐在其中,基本达到了我课前预设的目标。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采用这种方式,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尝试,去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在备课时,通常要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更有优秀的教师能够做到备课堂。而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往往我只能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时经常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确实是年轻教师的弊端。对于这个问题,我想除了要多看相关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外,更应该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然后站在他们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多准备几种预设,以不变应万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自己也要更加积极主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课标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首次将“统计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样做的最主要原因是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太密切相关了,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了学生的面前。在以信息和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社会里,人们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常常需要在不确定情境中,根据大量无组织的数据,作出合理的决策,这是每一个公民都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而统计正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人们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因此,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应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
据,并作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统计观念是指要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信息,并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的能力。 
一、统计观念的理解   
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统计不就是计算平均数、画统计图吗?这些事情计算器、计算机就能做得很好,还有必要从小就开始学习吗?确实,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计算干均数、画统计图等内容不应再占据学生过多的时间,事实上它们也远非统计学习的核心。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统计的核心目标是发展自己的“统计观念”。一提到“观念”,就绝非等同于计算、画图等简单技能,而是一种需要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感觉,于是也有些人将“统计观念”称为“数据感”或“信息观念”。无论用什么词汇,它反映的都是由一组数据所引发的想法、所推测到的可能结果、自觉地想到运用统计的方法解决有关的问题等等。具体来说,统计观念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能对数据的来源、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由数据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