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27)
系统思维,要求人们用系统眼光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重新审视多样化的世界,把被形而上学地分割了的现象世界重新整合,将单个元素和切片放在系统中实现"新的综合",以实现"整体大于部分的简单总和"的效应。
系统思维也叫整体思维,这是一种含金量很高的思维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伦敦英美后勤司令部的墙上,醒目地写着一首古老的歌谣:
因为一枚铁钉,毁了一只马掌;
因为一只马掌,损了一匹战马;
因为一匹战马,失去一位骑手;
因为一位骑手,输了一次战斗;
因为一次战斗,丢掉一场战役;
因为一场战役;亡了一个帝国。
而这全部是因为一枚马蹄铁钉引起的。
这首歌谣质朴而形象地说明了整体的重要性,精确地点出了要素与系统、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整体性思考能力常常会因为我们单项专业思考能力的强化而削弱。让我们来做一道数字游戏题:
两个对手在桌上发现上面标着从1 到9 各类数字的许多纸片。两人轮流每次从中取出一张纸片。玩法是,抢在对手之前,出三个加起来总和为15 的数字。
假如第一个人第一次选择了2 ,那么请问,第二个人最好选择哪个数字呢?尽管这个游戏看起来比较陌生,但实际上,大多数人都拥有将这个游戏玩得得心应手所必需的全部知识。只是真要玩好,不是取决于知识本身,而是决定于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取决于能否从整体上把握。
杰出的生理学家罗伯特· 鲁特伯恩斯坦在教学中曾经利用恩佐· 马里的动物拼图向他的学生表明如何从全局看问题。
鲁特伯恩斯坦对他的学生说:"我们在这里有一头猪,那里有一头犀牛,它们在哪些方面有所不同?它们在哪些方面又是一样的?这些都是我们在大多数教育机构里要学会去思考的问题。在我组成了这个拼图之后,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发生了:所有的动物都能够拼到一起去!这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每种动物都有其适当的场所,这都是由需要和其近邻的能力所决定的。这就是生态学,万事万物按照一种复杂的奉献和索取的关系彼此适应。你单看每一个别的动物时,不可能看到这些东西,甚至当你看到所有的动物在一起,仍如同单独地看每一只,同样也不能够明白。只有当你具有一种总体拼图的概念,即个别只有整体的一部分,而这个整体却是某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只有在这个时候,进化生物学和生态学的伟大启迪作用才会自己表现出来。"
鲁特伯恩斯坦的教学方法其实在许多领域都有启示意义,正如他自己说的:
"不管一个人对一门学科(艺术、经济、宗教、政治、科学等)掌握多少,人们总不能看到这样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即这些学科集中在一起可以形成某种别的东西。事实是,整体大于
原来个体加在一起的总和,其性质不能从部分中预测到,这才是事实的关键所在。"
无论从哪方面而言,综合都是一种新的力量,如果说人在与动物的单项竞争中.几乎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的话,那么,"全能"才更能体现出人类的优势和特点。有人研究动物习性,专门设计了一个"三项全能"项目― 行军30 公里、潜水15 米、爬绳数米。经研究,除了人类以外,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没有能力完成这三项运动。可见,人类的优势就在于综合。
在个体与体、结构与功能、细节与整体的关系上,有一个颇具象征意义的例子:纽约的一家美术馆展出了搜集到的200 万活蚂蚁,那是从美洲借来的,以某个落的形式展出,题为"图案与结构"。它们被陈列在沙子上,放在一个大方匣子里,四周是塑料挡板,高到足以防止它们爬出来,爬到曼哈顿的街上。作品的创造者根据自己的灵感和蚂蚁们的趣味,改变着各个食物来源的位置,而那些蚂蚁就自动形成一些长长的、黑乎乎的绳子一样的图,伸展开来,像一条条扭动的肢体、手、手指,爬过沙墙,排成月牙、十字和长椭圆形,一个站点延伸到
另一个站点。经过这样摆弄的蚂蚁,被一外着冬季服装的人们充满热情地观看着。这些人排成整齐的队形,连同这些蚂蚁成了一种活动雕塑,一种行动绘画,一种实物艺术,一个事
件,一件模仿滑稽作品... ... 这是一个象征,人类生活事件也一样,处于生活山脚下的人们像蚁一样被某只无形的巨手操控着,一会儿经商.一会儿炒股.... ... 人们簇拥着,从一个方向潮涌到另一方向,根据"食物"移动的方位,不断变幻着整体的姿势,如果有一个巨人从历史的山峰上看下去,也许会像我们看200 万蚁的蠕动一样,那样的壮观、悲壮和滑稽。那么每日每时处于细碎生活中的人们是不是也需要偶尔站到一个较高的境界,以一种全景式的眼光关照自己的行为呢?是不是应该俯视一下被利益裹挟着的人是怎样蠕动的?其运动的终极意义究竟是什么?不管一个系统内基本要素的数量多还是少,要素之间的相关联系却是极其复杂的。因此从整体上对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很有必要。
我们可以通过称球游戏来理解系统分析的简单过程。
---题一:假设有9 个一模一样的小球,其中有一个稍微轻一点,其会的重量相等。现随你选用一种称重量的仪器,要求你只称两次,便将此球出来。请问用什么仪器,怎么称(先不要看下面的蕃案,试着思考一下)?做此题之前,先讨论明确一个基本问题:若已知三个球中有个球轻一点,可取一夭平,将l 号球和2 号球分别放到天平的两边去称,视天平的位置变化可立即判知轻球所在。当有9 个球时,可将球分成三组,每组3球,取两组放到天平两边去称.视天平的位置变化可先判知那组有轻球,再按前述方式再称一次,即知轻球所在。
― 题2 :做完了上一题,算是打下了这一题的基础。有l3 个球,已知有一个球的重量与其他球不一样,现在要求你只称三次,便将此球出来你能办到吗?
有了这样一个思考的前提,我们就可以一种比较轻松的心情来观察系统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了。
这是一个不自觉地运用系统方法寻金矿的故事,题目为《 黄金谷》 ,作者是美国大作家杰克· 伦敦,故事是这么说的:
这个采矿者带着一些基本工具:一把镐、一把铁铲、一个淘金盘,以及最重要的东西:饥饿的灵魂。他选择了从这个山谷开始勘探,因为这个山谷中有树林、水草和山坡,这可是让探矿者喜出望外的事... ... 它是探矿者的秘密草地,同时还是疲劳的驴子很好的栖息地。真是没有比这这个更好的了!
这人在那个山坡下面的小溪旁边挖了一铲土,开始了他的勘探之旅―他将那铲土倒在淘金盘中之后,将之半淹在溪流中,并不停地筛动它,大部分泥土都被冲走了,只剩下很细的泥土颗粒和最小的砾石块,下面,他要做的事情要花挺长时间,并且必须小心认真才行。
这家伙不停地筛动淘金盘,小心翼翼,直到看起来里面除了水以外,别无他物为止。
他迅速地倾斜淘金盘,里面的水就越过淘金盘的边流到小溪里去了。他看到淘金盘底部有薄薄的一层黑的沙粒。
仔细检查之后,他发现了一颗金粒。
他将更多的水沥出淘金盘之外,又到了另外一颗金粒。
他继续进行着这种费力费神的过程,每一次都仔细检查淘金盘中那层黑沙的一部分。
他到了7 颗金粒,尽管这几颗金粒并不那么值得保存,但是这让他的心中燃起了希望。
他顺着小溪往下走,重复着同样单调乏味的过程:给淘金盘中装一盘沙子,仔细地冲洗淘金盘,认真地捡出细细的金粒。
随着他顺着小溪往下走,他收集到的"金粒"却一次比一次少,其中一次只到一颗金粒,另外一次则颗粒无收。
因此,他回到了他开始的地方,开始往小溪的上游走。
有一次,他淘到了30 颗金粒,之后,每一次淘到的金粒都在不断减少,直至又到了颗粒无收的境地。
他已经到了小溪中最富有金粒的地段了,但这还并不值得在这个地段中继续努力。黄金矿可能储藏在小溪之外,也即那个山坡的表皮之下。
于是他离开最初几次勘探点,朝山坡往上走了几步,开始沿着山坡往上与第一洞平行着挖第二排洞。
首先他还是将泥土倒在淘金盘中,然后来到小溪边,淘掉沙砾,清点每次收获的金粒:这样的单调乏味的过程每进行一次,就得到更多的信息。
就这样,他沿着山坡往上挖一排又一排的洞。从每排的中心洞中掏出的黄金颗粒都是最多的,末端那两个洞中则都没有掏出任何金粒。
随着他越来越接近山顶,每排洞就越来越短,所有这些洞在一起构成了一个V 字形。这个倒V 字的两边就是带有金粒的地区的两个边界。这个倒v 字形的顶端就是这位探矿者的目标,"金矿先生"就住在那里。土字旁加个于念什么
当他来到山顶时,每次收获的金粒中含金量已经足够丰富了,已经值得保存。
但是淘金工作却变得越来越困难。随着他一步步往上挖,黄金所在就越来越深了。
小溪边上的黄金就在草根下面,可是山坡上的黄金颗粒开始是在30 英寸之下,之后是在35 英寸之下,然后是,l0 英尺,接着又是50 英尺。最后,那个倒V 字形的两边最终交汇成了一点,他挖了60 英尺深,铁铲碰到了风化的石英层,发出摩擦声。他用铁铲往下挖了一些,每一次都使石英层发出破裂的声响,他拿起一块风化了的石英,擦掉了上面的泥土,这块岩石的一半是纯金。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