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二》《绝句 迟日江山丽》《南涧中题》《一剪梅》《春愁》等阅读...
《送魏二》《重送裴郎中贬吉州》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送魏【问题】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⑴两首送别诗都写了猿声,请简要说明二者在对猿声的写法上有什么不同?(4分)
    ⑵第一首诗中的“江风引雨入舟凉”与第二首诗中的“青山万里一孤舟”都写得景中有情。请对此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两者对猿声的写法有虚实的不同。王诗是写别后“忆”友时的景象:潇湘之上,猿啼声声入友梦境,令友梦中亦愁绪不解。虚写猿声,深化惆怅别情。刘诗实写送别分手时黄昏江两岸的猿声,渲染了离别时的悲凉氛围。(4分)
    (2)王诗写送友人上船,风雨入舟,凉意逼人的秋风秋雨凄凉景象之中寓有悲凉别绪。刘诗以“青山万里”与“一孤舟”的景象,既写友人被贬的遥远与途中孤寂的情景,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的同情和送别时恋恋不舍之深情。情景结合,别有韵味。(4分)
    【赏析】:
    《送魏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作。此诗前两句写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后两句想象魏二梦里听见猿啼,难以入眠。诗歌表面写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实际上是写作者送别魏二时感叹唏嘘的情感。全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
题,有朦胧之美,在艺术构思上颇具特。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赏析
    诗题“重送”,是因为这以前诗人已写过一首同题的五言律诗。刘、裴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同病相怜,发为歌吟,感情真挚动人。
    首句描写氛围。“猿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暮”字点明时间,“江头”交代地点。七个字,没有一笔架空,将送别的环境,点染得“黯然销魂”。猿啼常与悲凄之情相关。何况如今听到猿声的,又是处于逆境中的迁客,纵然不浪浪泪下,也难免要怆然动怀了。“客散暮江头”,也不都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日落西山,暮霭沉沉,旅人扬帆,送者星散,此时尚留在江头,即将分手的诗人与裴郎中又不禁更加动情。
    第二句“人自伤心水自流”,切合规定情景中的地点“江头”,这就越发显出上下两句有水融之妙。此时日暮客散,友人远去,自己还留在江头,更感到一种难堪的孤独,只好独自伤心了,而无情的流水却只管载着离人不停地流去。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了一起,以无情水流反衬人之“伤心”,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心之情。
    三句从“伤心”两字一气贯下,以前两句更推进一步。第三句在“远”字前缀一“更”字,自己被逐已经不幸,而裴郎中被贬谪的地方更远,着重写出对方的不幸,从而使同病相怜之情,依依惜别之意,表现得更为丰富、深刻。
    末句“青山万里一孤舟”与第二句的“水自流”相对应,而“青山万里”又紧承上句“更远”而来,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深情。“孤舟”写出了作者旅途的孤寂。随着孤帆远影在望中消失,诗人的心也随着眼前青山的延伸,与被送者一道渐行渐远。
    从通篇来看,基本上采用了直陈其事的赋体,紧紧扣住江边送别的特定情景来写,使写景与抒情自然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情挚意深,别有韵味。前人论刘长卿“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此诗写得如此清新自然,正见他的“炼饰”功夫。
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阅读答案及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本诗写于763年。时杜甫居成都浣花溪(又名濯锦江)上的浣花草堂中。
    (1)这首诗用语极精练,如“春风花鸟香”可理解为省略了一个“语”字;“泥融飞燕子”,表面上是说泥土、燕子两件毫不相干的事物,实际还含有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2)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有人认为,这首诗的四句话与儿童对对子没什么两样,只不过是孤立的两副对子罢了。就这首诗的整体性而言,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它?
    【参考答案】:
    (1)春燕啄新泥(筑巢)
    (2)(任选两点)
    ①本歌颂美好春光,诗人将景分成两组:一二句写迟日江山、春风花鸟,景物构成背景;三四句写燕子衔泥、鸳鸯稳睡,景物较具体,构成重点。四句所写景物分类明确,有依存关系,内容上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绝句的诗意迟日江山丽
    ②四句彼此呼应:第一句说“江山丽”是总写,后面的三句分写如何“丽”—春风花鸟、燕子鸳鸯;结句中的“沙滩”正是在“江”旁,与作品首句相联系,结构上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③第一句是描写,第二句是叙述兼说明句(泥融而飞燕子,沙暖而睡鸳鸯)。第一句中,江(指濯锦江)、山(指濯锦江边的山)是确指,花鸟是泛指;第二句中,燕子飞是动景,鸳鸯睡是静景。作品正是在这种种对立(或变化)中求得统一,将两联四句构成一幅完整的大地回春的美丽画面。
    【赏析】:
    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彩浓艳。“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
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
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南涧中题》阅读答案及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南涧中题①
    柳宗元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②。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③。
    注:①南涧:地处永州之南,作者谪居时作。②亭午:正午,中午。③期(qī):约会。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交待了游览的时令、地点,“集”字更多地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B“始至”句写出游览之感,初来这里别有感触,稍入深涧似觉忘了疲惫。
    C“去国”句意思是被贬离京后,灵魂出窍,只能一边流泪一边怀念故人。
    D结句表明以后有人迁谪来此,看到此景,或许能真正理解这种落寞心情。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独游亭午时”中一个“独”字,有双关意,既是一人游览,又有孤独之意。
    B回旋的风“一萧瑟”,碧树的影“久参差”,是从听觉上写出了风与影的和谐。
    C“羁禽响幽谷”,意思是鸟的鸣叫使山谷更加幽静,以动衬静,引发诗人联想。
    D诗的前八句着重描写作者在南涧所见景物;后八句着重抒发诗人生发的感慨。
    3.柳宗元由“羁禽、寒藻”起兴,引发下句。晋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也曾用这种手法写到“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引出下句“,”。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4.柳宗元初被贬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寄情于山水,写下《永州八记》。其中《小石潭记》有“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的描写,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2分)
    5.苏东坡曾云:“柳仪曹(柳宗元)诗,忧中有乐,乐中存忧,盖绝妙古今矣。”说说你对《南涧中题》中“乐忧”的理解。(6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